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5-09-12 14:31:11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篇1

为全面掌握全市农资市场情况,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市供销社于二0一三年三月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供应货源充足。今年,全市全年化肥总需求量120884吨,可供应总量121971吨。其中:氮肥需求量56095吨,可供应量60360吨;磷肥需求量22592,可供应量28004。2;钾肥需求量9868,可供应量12202。2;复合肥需求量22329,可供应量21405。全市市场化肥可供应货源充足。

(二)农资质量整体较好,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市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农委、质监、科技、供销社等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一是在销售旺季进行抽样检测,不断增加抽样的覆盖率;二是要求零售商做好进货、销售台账,从正规渠道进货,提供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证书、产品检验报告,保证产品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

(三)农资经营网络日趋完善,群众购肥方便。近年来,供销社积极推动“新网工程”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运行中的农资配送中心5个,连锁经营店234个,75%以上的村有农资店或加盟的农资连锁经营店,各配送中心和部分经营店配备了送肥下乡专用车辆,送肥进村,农民购肥方便。

(四)经营主体较多,供销社优势突出。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逐步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网点619家,其中供销社网点292家,农业“三站”网点37家,个体工商户290家。龙头企业主要是供销社系统的辉隆集团分公司、东升农资有限公司、东农农资有限公司等;供销社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占市场份51。4%,其中化肥经营市场份额达到65。1%,超出全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

(五)价格波动幅度不大,总体平稳。

进入20xx年春季,农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非常理性,价格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合理引导了市场;商家在采购中也没有盲目跟风,避免尿素价格出现虚高。市场在有需求拉动时价格平稳上涨,预计在用肥结束后,价格才出现回落。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供大于求,农资市场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农资生产行业管理缺乏前瞻性,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使得农资产业进入极为容易,再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资行业有着较高利润空间,大量行业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得农资生产企业数量剧增,形成产大于需。

(二)经营渠道纷杂,市场管理仍较薄弱。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企业和个体户600多家,分布面广而散,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过期、无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三)竞争激烈,市场监管难度大。农资经营是投资大,利润小的'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量赊货,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商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经销商已无利可言,于是反过来又向生产厂家索要利润,迫使厂家再次降价,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当某种农资产品畅销,市场价格上涨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当农民需要某种产品又没有利润时,又买不到,人为造成市场混乱,市场管理难度增大。

(四)化肥储备有待加强。20xx年,市供销社与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市市级救灾化肥储备办法》,但我市农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政府储备,除供销社企业每年冬季储备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储备。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改变,农资化肥储备期相应拉长,储备资金大幅度增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储备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五)农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从我市农资经营企业看,目前大部分只经营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品种较单一,特色农业生产需要的专用肥几乎没有,同时农药和农膜供应相对较少。

(六)农资推广技术难,科学施肥水平较低。我市农资技术推广主要有供销社兴办的“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以及乡镇农技推广站。由于供销社农资技术服务网点比较少,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减少和老化,并划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推广和服务活动逐渐减少,农民需要的农资技术服务很难。

三、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动实施“新网工程”,建立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保障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高毒农药的滥用。通过连锁服务大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水平,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管理力度。探索建立农资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要加大农资有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的知假辩假能力,增强经营者守法意识;要坚持经常性执法检查,打击取缔违法经营活动;要建立农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建立农资供应应急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救灾化肥分级储备制度,加强和完善农资宏观调控,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肥。

四是加快农资技术推广。在60%以上的农资连锁网点建立“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长年开展农资服务;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农资经营和管理的为农服务队伍,做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篇2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深化改革的大局。农资商品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红盾护农”行动的重中之重,更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所在。我局对从去年开始至今,对农资市场监管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县农资市场现状

共有农资经营户217户,其中,按经营品种分:种子经营户51户、化肥经营户63户、农药经营户84户、农膜经营户19户;按经营类别分:企业127户、个体户90户。

二、农村农资市场及监管工作中的问题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 ……此处隐藏12959个字……手中。全市农业机械供应货源充足,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12大类45小类180品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与标准。

(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全市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针对农资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围绕“完善服务、减少环节”两个重点,以联购配送为枢纽,以连锁经营为纽带,以强化服务为重点,积极打造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农资营销网络初步形成。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组建龙头企业4个,农资配送中心17个,直销店63个,便民连锁店(点)846个,形成了以农资公司为龙头,配送中心为骨干,直销店、连锁店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开展了“配方施肥进农户”活动,今年以来,供销系统已开展测土配方施肥7万余亩,采集化验土样986个,生产、供应各类配方肥达8万余吨,并建立农化服务队伍,把化肥播施进地,为农民提供一条龙的到位服务。积极开展“农超对接”,通过供销超市的配送网络将优质特色农产品打入超市销售,已有近20种农产品纳入全国大中型超市,贵诚公司将无公害马铃薯供应到上海世博会。今年三秋期间,农业部门扎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技术骨干883人次,培训农民18175人次,派出技术指导人员537人次,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积150余万亩。

(三)坚持标本兼治,市场监管措施逐步强化。工商、农业、质监、供销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加大从源头上治理的力度,在全市先后推行了农资商品备案销售(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一留样)、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质量抽检、不合格商品退市、责任追究等制度,农资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滕州市还探索实施了贴标销售制度,所有进入辖区的农资商品必须进行质量首(抽)检,检测合格贴标后方可销售,大大提高了日常监管效能,使广大农民便于查询,易于识别,放心购买。同时,注重打防结合,执法服务逐步规范。相继开展了“打假护农”、“农药市场监管年”、“种子执法年”等系列执法检查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20余次,农业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400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08个,清理整顿农药市场79个,抽样检测农药样品57个,查获、没收、销毁不合格产品2.4吨,印发农药监管资料4.8万份;工商部门共受理并查处问题185起,查获不合格农资产品4.6吨,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二、农资市场运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经营秩序亟待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全面放开后,农资经营企业一哄而上,农资商品品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个体农资经营户存在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混合经营,甚至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规经营现象。据统计,近年来市场上化肥质量平均合格率只有70%,农药合格率只有80%,仍有不少伪劣农资产品危害农业生产,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在个别门市仍有销售。因价格上涨,今年每亩小麦化肥费用增加20元左右,良种、农资等补贴带给农民的增收因素受到很大抵消。

(二)农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供给保障能力不强。目前我市注册资本1000万的农资企业没有一家。在市级企业中,只有枣庄贵诚农资公司具备仓储、批发、配送的功能。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只得采用即买即卖的经营策略,应急能力较差,造成零散进货,增加了流通费用,最后转嫁到农民身上。(三)农资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服务意识不强。农资放开经营后,对经营人员素质、服务意识方面要求偏松,部分农村农资商店经营者把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缺乏起码的农资知识,难以适应对农民技术指导与服务的'要求。(四)农民自我保护和辨假防假意识不强。目前多数农民购买农资时没有索要发票,没有保存肥料袋、农药瓶等以备维权取证之物。同时相当部分农民缺乏农资质量识别知识,加上贪图便宜心理,购买劣质化肥、农药、种子现象屡有发生,比如化肥氮磷钾总含量有的是54%,有的是45%(每吨每个含量价差40元左右),农民鉴别不清,让不法商贩有了可乘之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成立农资市场监管领导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农资市场的监管牵涉到农业、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实为“多龙治水”,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形成管理、服务的合力,势在必行。因此,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资市场监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农资市场监管有关工作,处理突发性紧急事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定期组织农业、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特别是每年“三秋”、“三夏”期间,组织联合执法检查,对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集中查办,确保春秋两季关键时期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质量安全、价格稳定。二是培育规范的农资专业批发市场。各区(市)因地制宜,选择适当地点规划建设集农资经营门市、仓储、物流、农资质量检测、农民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资批发市场,引导市场上的零散经营户进入市场,形成农资市场的规模化经营,改变农资经营行为无序化、经营秩序不规范的局面。三是推广滕州贴标做法,实行市场准入制,确保农资产品质量,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建议工商部门和农资协会合作,对在我市辖区内从事农资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总(经销)代理、批发商经销的农资产品,全部进行质量首(抽)检,首(抽)检合格,贴上工商和农资协会的标记条码,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资产品的监管。

(二)发挥农资经营主渠道作用,扶持供销社等农资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保证农资市场供应。对供销社农资龙头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快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六统一”农资连锁标准店建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各区(市)批发配送中心为骨干,各村镇网点为基础的农资供应连锁经营网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承担化肥淡季储备任务的企业,在贷款、贴息方面给予协调和扶持,实现淡储旺销和平抑农资市场价格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三农服务中心”的龙头作用,统筹整合经营、服务资源,搞好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依托全市“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整合基层农技站、供销社等经营、服务站所的的人才、技术资源,加快推进村级“三农服务超市”建设,为农民提供直接到村入户的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技术、良种农资、测土配方、市场信息、劳务信息、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畅通为农服务渠道,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助农增收的效果。

(四)加大农资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辨假防假和自我保护意识。建议农业、工商、农资协会等部门联合,定期对农资经营主体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农资知识培训,增强农资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农业、供销等相关部门大力实施送科技下乡、放心农资下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普及农资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辩假知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研究出台全市农资市场运行监管规范性文件。建议由市委农工办牵头,联合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供销社、市质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农资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建设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