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后感【精】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读后感1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目送》读后感2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 深刻的人文关怀 。 为教育、为生活、为生命。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其实,我们的教育与学生,不正也是如此吗?
联系到老师教育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是有道理。孩子终会长大,他们终是要独立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目送》读后感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龙应台的经典语录在一些文章里经常被引用到,其实早就看到过,但当时没什么感触,直到自己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对子女的那种不舍。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门工作时,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马路尽头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突然有种不想他们离开,想让他们再多陪我一会儿;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以前经常反感妈妈的唠叨,想逃离的远远的,现在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但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变,他们不会用太对的言语去表达爱,但现在我懂得他们对我的爱有多深。
现在无论是工作或者生活上总喜欢和爸妈说说遇到的事情,快乐的他们跟着一起高兴,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一起担忧、焦虑,然后想办法,这就是血缘关系,一家人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但他们渐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如从前,还会有一些病症,妈妈去年身体有些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查出脑膜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的肿瘤,生长很慢,基本不会影响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觉得心很疼,我知道妈妈心里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们面前总是表现的很坚强,说自己没事,以后定期复 ……此处隐藏10203个字……“我都说过一万遍了不要看见了还问我,就是爱省钱不去眼科医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费我的心情让我回话!”
可是现在想想,那时家长的心情其实和龙应台在文章中一样难过,一样无奈吧,即使吃力不讨好还是一直坚持着“监督”这项任务,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对他们有了一丝丝的敬佩。不过,现在的我恐怕没有办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长的心情吧。
在本书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龙应台的父亲,被没收了车钥匙后再也不乘车出门。后来的病也来源于这件事情,让龙应台十分后悔。其实我觉得老人,对于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记得有一次,外婆从上陡门坐车送了些菜过来,正在和老妈说一些煮菜的事情,我从补习班回来,让弟弟帮我开了门,进了屋。那时我看见外婆和老妈在厨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见了也就不好插话,路过客厅时,只和沙发上闲着无事的爷爷奶奶问了声好。之后,我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后不知过了多久外婆和我谈心时居然说起这件事,竟对我说那时我看到了她没有问好,她有多么生气多么伤心,过了这么久仍然耿耿于怀,并且解释因为那件事她赌气再也没有来过。
我小的时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后来出了一个什么事情,我来到母亲家居住,所以或许,在外婆的心中,我们的情感是一定要有个什么表现的。
我们年轻人的观点,和老一辈,老几辈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许在我们年轻一代的人眼里理由正常不过,但却让上辈伤心和不理解,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沟通的习惯,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定期解除误会,消除矛盾,这是双赢。
《目送》读后感14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作者的儿子准备离开台湾,去国外念书时,送儿子离开时,儿子的背影。随着丈夫的离去,剩下的只有龙应台自己一个人。通过儿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与儿子之间亲情的纽带,尽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现出儿子离开时独立坚强,不希望父母担心的背影。或许这是亲情,在与不在,不强求,只求能目送你远离。
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故事是描写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从年少时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长大后的追求独立,这些成长的故事,与我们又是如此相似呢。而应台也详细写道,她与在国外念书的儿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写信,这样漫长又略显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确实是很真挚的交流,而我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愿意拿起笔写下一封信交给朋友了。“从前时间过得慢”,却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没有想过拿起笔和纸,写下一纸情书,贴上用心挑选的邮票,投递到附近的邮箱里,让这封信漂洋过海随风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从上了大学,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见到他们。与他们的交流几乎变成了在微信视频聊天。生日时,发一句生日祝福话。这样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的沟通是碎片化的,几乎只有在想起来了之后,我们才可能会想起电话另一端远在家乡的家人,而微信上经常聊天的的却是天天见面的舍友、同学、或者素未谋面的学习伙伴。而远在另一边的父母为了不打扰到学习,所以几乎不会主动发消息。所以,我每当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会打开微信,点开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他们。虽然他们少有回复,但是我知道他们有在认真看。
每次离家上学,都是父亲送我来高铁站。其实,我每次进去前都是和父亲提着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车,嘱咐我这个东西带了吗?那个东西带了么?然后在发车前5分钟,就让车站外的父亲先回去,于是就隔着玻璃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远离,而我也不得不回头,走向即将驶往学校的高铁。这样,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见父亲的背影,每一次都能来高铁站送我,让我安心的离开。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们身后,看见父母幸福快乐的背影。看着他们相亲相爱。
《目送》读后感15“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题记
初次品读《目送》是在一节语文课上,记得那时,老师要求我们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同学们想到的几乎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要学会感恩或体谅父母之类。可当老师将作者所写的结尾展示给我们时,它不仅令我惊讶,更令我再无法将那段文字忘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时我读到这段话时,并不了解它。我思索着,究竟是怎样一位作者,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又为何这段文字在我看来隐出了一种心酸与无奈?
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到书店去买下了龙应台的那本《目送》。书中第一篇,便是名为《目送》的那篇文章了,利用一个闲暇的暑假,我细细的品味了整本书。当再读那段令我费解的文字时,我却惊讶地发现,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不觉间,它竟已悄悄潜入我的心中,让我开始慢慢懂得了些什么。
龙应台在文中讲到自己的落寞与儿子和父亲有关,她作为一个母亲,目送儿子远行,她作为一个女儿,目送父亲离去。所有的一切都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而这一切难道只是龙应台的经历吗?显然不是,它也是我们的真实写照!父亲远去,母亲老去,儿女挣脱父母的保护要远行,朋友的曲终人散,兄弟姐妹的各奔东西,我们身边的一切看似寻常,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以为拥有一切的我们,却忽略了生活中最珍贵的事物。
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回老家。每次离开,我总是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可年迈的奶奶却总是情绪低落,站在大门口目送着我,有时还会送我到离别的车站,每当我偶尔回首,总看见她独立在车站,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她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渐化作一个模糊的影子,慢慢变为黄豆般大小,直到消失不见,那时的我总是不以为意,觉得又不是再也不见了,何必那样伤感?可是,如今我却渐渐懂得总有一天,那会成为最后一次,再没人会为我的离开而不舍,再没有人会为我牵挂。即使当初得到的是多么轻而易举,可总会有那么一天,它也将轻而易举地离去,而且我永远无法追及。
我慢慢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开始了解了那些背影告诉我—不必追。我把所悟出的一切都比作花,于是便得出这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