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02-23 10:20:17
【荐】《目送》读后感

【荐】《目送》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后感1

我想,每一个看过《目送》的读者,都会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抨击心灵,这是龙应台送儿子华安时体悟出的,儿子从小就和自己生活,从未离开,这次要出远门,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不舍,表现出的是浓浓的母爱。

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秃顶头发,双手长茧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父亲有5个兄弟姐妹,只有他没读过书,他说上小学3天就没读了,因为家里穷,奶奶老是叫他去放羊。

记忆里,他是司机,开过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大货车,当然是自学的,从前考驾照的时候总是请别人帮他去考理论,因为他不识字。而他却拉着货去过新疆、湖南……直到现在,他还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我依然像个小粉丝崇拜明星一样好奇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认识一个字却能开车去过那么多地方。

我3、4岁的时候,总是跟着他一起跑车、母亲说每次半夜父亲起来发动车子的时候,我总会醒过来,哭喊着跟他一起去,他总是心疼我然后带着我一起去,跟着他景宁、云和、平阳到处跑,帮别人拉货,直到现在,从前那些货主看见我爸和我一起在上街的时候,都会“嘲笑他”说这就是小时候跟着你屁股的“小棉袄”吗。也许,这便是我不喜欢目送最深的抵触,不想看到父亲一个人出门养家那孤独的背影。

长大了,我很独立、坚强,小小个子里蕴含了无尽的“早熟”。我渐渐的和他们调换了角色,成了他们的“父母”。1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管理家里的债务,第一次拿着几十万去银行转账的时候,竟没有一丝胆怯。19岁,我上大学了,没有让他们送我去学校,因为我受不了目送的背影,我总是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他们,担心他们被人骗、担心他们坐错车、担心他们太辛苦。28岁,我结婚了,结婚的前一夜,我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在玩纸牌,8点钟的时候,母亲过来说,玩什么纸牌,快去洗漱早点休息,我没当回事,心想这么早。9点的时候,电话又打来,母亲说快去睡觉,其实是你父亲怕你太辛苦明天要忙一天吃不消。电话还没挂完,我眼里的泪水已经差点决堤。第二天早上,父亲站在家门口看我上车转身的背影,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从小到大,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几乎没给我打过电话,没跟我谈过心,没问过我的成绩,却从母亲那里侧面打听我各种心情,然后通过母亲的絮絮叨叨传达给我。终于我明白,他是这辈子最爱我的男人。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很多很多这种时光机里的产物,时光汹涌而去,匆忙得没有多少细节。而今我已长大,父母却在时光的记忆里渐渐老成了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一句,同样适用于对待自己的父母。在时光的沙漏里,那么,我决定,多一个电话、多一份问候、多一次回家,多一次陪伴,珍惜家门口看着我远行的那模糊背影。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背影仿佛在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里面的一段话,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从这段话里,我读到的不是小女人对离合悲欢的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对人生必经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无奈、隐忍、不舍……,情到深处,却分外内敛、平和。上帝在赋予人类感性的同时亦赋予我们理性,理性有时能安抚灵魂的痛苦,有时亦只会平添几分无奈的悲凉,众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贪嗔痴里面感受欢乐与无奈。

人说男人三十而立,我早了两年。那天晚上,和父亲从医院出来,我选了一家饭馆,父亲给我要了一瓶啤酒,吃完饭,我买单。这些原本该由父亲做的事告诉我一个事实——父亲老了,而我,就是他生命的延续。这一刻起,我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我的肩上要承担起家的责任,我而立了。我讨厌这种感觉,更令我不爽的是讨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没得选择。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与此同时,一个新生命正在孕育之中,20xx年11月,一声啼哭,小丫头来啦,充满生命力,从此我又多了一重身份——父亲。孩子的到来让家里多了很多温馨,我也在不断地体会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20xx年4月,父亲再次住院,我知道这一次他恐怕再也没办法回来了。老天教给了我好多却没教给我这生死大问的一课。

慢慢的,父亲开始神志不清,更多的时候说的都是胡话,只有跟他说起宝宝的时候他的表情才有变化。那天,父亲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迷茫而游离,大口的喘着气,时间啊!这会你能不能快些,让我的爸爸少些痛苦。火葬场的炉门前,抽屉缓慢的向前滑行,我深深的凝望着,就这样目送我的父亲离开。而半年前,我也正是用深情的目光迎接宝宝的到来,只是,那时的我,是喜悦的。在这目接的喜悦与目送的悲凉中,在感性的苦乐和理性的思考中我纠结前行。而立之年做父亲的幸福与失去父亲做儿子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这种感觉,让我难以遁形。

有时,我会蜷缩在一个角落,咀嚼自己的寂寞。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我第一次感觉到孤独可以给人力量,前行的力量。

细想来,教师和学生的缘分,何尝不是目接目送!三年前,我们充满欣喜,目接着朝气蓬勃的新生走进校园;三年中,为了共同的梦想,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挑战,一起迎接成功;三年后,当毕业的骊歌响起,师生泪洒校园,恋恋不舍中,我目送他们离开。此时的他们,褪去了当年的青涩,昂扬着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我,不也在这目接目送中,成长着、成熟着吗?他们的背影在告诉我,不必追。确实,不必追,共同成长的三年,于我,与我们,就是最好的经历,这份情,不必说。

我想,人的一生,也应该是在不断的目接目送中得以延伸。目接的喜悦,目送的失落,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体验。在我看来,目接和目送就好比起点和终点,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的是目接和目送之间的过程。不是吗?

《目送》读后感3

后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明后天有事怕没时间去父母家,于是我便决定今天去看望父母。

11点多我给妈妈打了电话问问在不在家,妈妈说在家,正要煮饺子呢,一块过来吃口吧,我说刚吃完一会儿,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

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去蔬菜水果批发大院买了一些水果。到父母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妈妈跟我说他们刚吃完,问我要不要在吃点,我说不饿,等饿了再吃吧。见爸爸坐沙发里看电视,便问候了几句,爸爸今天的气色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胖了一些,见到我来非常的高兴,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似的。爸爸告诉我你三叔来了,在里屋睡觉呢。我说哦,好几年没有见 ……此处隐藏12134个字……凉?

“老天,你为什么没教过我这生死的一课?你什么都教了我,却竟然略过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课?”我看着作者询问苍天,我试着揣度,那一刻,看着即将逝世的父亲,她的心中是悲伤还是放下呢?我未曾亲眼注视死亡,我仅仅一次一次的听说,曾经与我说过话的人,曾经与我一起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体会到的,是周围人强加给我的极度悲伤。我不知道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死亡,我也一直难以理解为何一个人会在这世界上凭空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人们对他的思念,或是早已泛黄的照片。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才慢慢了解,面对死亡,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唯有放下与释然,才是最好的表达。

母亲的老,父亲的逝,儿子的成长,兄弟的共行;或是自然的变换,生活的变化,鲜花的盛开,远古动物的灭亡;又或是国民军的流亡辗转,战火留下的死亡的痕迹,时间的飞奔流逝……我们也曾经历过的,未曾经历过的,或者永不能经历的那些世事无常,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

书的封底写道“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亦或是一本人生之书,有亲情,有友情,有生与死,有毁灭,有缠绵的生活。

《目送》读后感14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次读到这句话内心都会为之一动!

当好朋友送我这本书时,读了扉页上这句话,感觉到的是生命的厚重,而内心又有无法言说的心酸和无奈,特别是再次翻开这本书又是两年后,在这中间多少找到了渐行渐远的我们自己的影子,那心酸和无奈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也将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我们目送着远去的背影,也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有时候我们必须走,有时候我们必须去送,走时大可一心离开,而送时我们在那个慢慢的远去的背影后承受不舍,那种滋味最是心酸。

我的童年时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那时每天上学,外祖父每天都会送我到村口,有时走了好远,一回头,他都还在那里。那时怎懂得他的目送中有着担忧和不舍,我又是多么容易从他的护送下溜走,到了路口拐个弯就消失在他的视线里。直到有一天我已经快二十岁,他也从哪个刚刚年过半百的人,进入古稀之年,记得最后一次回去看他,然后我要走,连胡子都已花白的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而那竟是最后一面,依旧是他看着我的背影离开,从此那头不再有他的那份牵挂,无论我怎么回头,先我而去的最后留给我的依旧只是一个背影。渐渐的我用“生老病死时间常态”看着那些必然先走的人。

上个寒假收假时,老妈在厨房里切菜,我在厨房里一边偷吃东西一边问老妈,“我就要上学去了,你都不留我?

老妈头都没抬说“留得住我就留了,等你工作了我就更难见你们一面了。”这中间有多少无奈和心酸大概老妈早就尝够了,干脆默默无语的看着我们每次离开,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如果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唯有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将目光落在我们的脸上,而不是望眼相送。

而还有一个人,我们的一份爱情纠结了好几年,记得上一次相见后,在码头上我拉着她的手,她却让我先走,说是要看我离开的样子,最后在我的坚持下我看着她的裙摆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在那一刻我或许明白了爱情。

这世上最令人难过的莫过于我们拥有过却留不住的几类人,一是先我们而去的亲人,二是青年时我们想爱却不能再爱的初恋,三是知音成了志向完全不同的人。第一类人让我们知道亲情的可贵,第二类人让我们明白爱情,第三类让我们领略真正的友谊。而他们无论多么可贵,都注定我们要一个人走,走完一个人必需走完的那一段,在那一段旅程中我们要尽管走,不必回头。

《目送》读后感15

读龙应台的书很早了,杂文、散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深深被她那外表朴实无华但内心赤城火热所吸引。她的文字,把人性本质和文学内核剥茧、刻画得丝丝入扣,直指核心。她关心时事、热爱和平,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不光是作家,更是位思想家、公众知识分子,大家对她的评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而我的感觉则是:如果说索尔尼仁琴被誉为是“俄罗斯的良心”,那么龙应台可否说是“台湾的良心呢”?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主打温情牌,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并没有回头,反而是马上扎入新生火热的报名中去;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在得知父母双双得重病,去医生办公室代表家属签字时,那被迅速关在大门外焦虑的眼神……

打开邮箱,第一封邮件永远定格在20xx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结婚后给我发的一封信,题目是《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这篇转载的文章,结尾他写道“音音,老爸没有息,你知道吗?在你结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泪一晚上啊!不知道别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这样?” 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标题就已泣不成声,一切也都尽在不言中,而此时,远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会常常透过天幕冲我温暖地一笑呢?

以前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亲人“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以为理所当然,但当父母都渐渐老去或去世时,曾经的点点滴滴会经常无意识地在浮现在脑海,年纪越大,浮现的时刻就越多……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低低浅浅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几乎可以穿越时光的眼神指引着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送别,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茫茫的人海里!

《【荐】《目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