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18:45:08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东周列国志》的历史书籍,这本书演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读后让我深有感触

本书第七十一章二桃杀三士我很喜欢,不过我主要还是敬佩故事里的主人翁晏婴,他居然可以用两个桃子就搞定了三员大将,这么高的智慧这能不让人敬佩假如让一个正常人来想关于这件事的办法,他恐怕想破脑子也想不出这么高妙的办法啊!但是晏婴却当场想出这么一个妙招,这一点这能不让人敬佩他呢 ?

本书第九十六章不屈的蔺相如我也很喜欢看,蔺相如的机智也十分让我敬佩,两次帮赵王解围,他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凭一张利嘴和智慧就给了秦王两次重重的回击,如果是别人恐怕到了秦王的地盘连话都不敢说,但蔺相如却表现得从容不迫。这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还有书中的第三十二章讳疾忌医也让我爱不释手,故事中的扁鹊好心好意的为齐桓公看病,但齐桓公却毫不领情,还说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最后齐桓公因不听扁鹊的话而活活病死了。现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鹊那样乐于助人,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齐桓公那样的话那人与人之间将会发生更多的猜疑,人与人之间也不会再互相信任了。

书中虽然有许多的好人,但坏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在书中第三十章出尔反尔的晋惠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晋国遇到荒年时,秦国给予他救济粮食,但当秦国遇到荒年时,他却乘机攻打秦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后他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被秦国俘虏了。如果晋惠公也给予秦国救济粮食的话,便不会遭此下场了,如果人人都像晋惠公那样忘恩负义的话,那世上就不会再有乐于助人的人了,国家也会乱的不成样子了,所以我们要反对这样的是发生,而要多帮助别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了解历史时用其积极的一面走向未来,用消极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进取,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自强!世界才会太平!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书收入囊中,这本书姓甚名谁——它就是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记载了从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约六百余年发生的大事,这真是历史长河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讲述了不同国家发生变动的经过和结果,让历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读者眼前,更好的还有后人是怎么评论的。内容可以分成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主题明确,翔实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还想往后看。春秋名家有晏婴、孙武等,战国时代有张仪、廉颇、白起等著名军事、政治家。晏婴能够处变不惊,遇到事情能够冷静处理。当时晏婴出使楚国,因为楚国在当时是大国,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于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员让他从狗洞进入楚 ……此处隐藏1671个字……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为我们拉开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史事序幕。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平民百姓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来到我的脑海里,走进我的心田。

我仿佛看见各地诸侯称霸一方,战乱不断;列国纷争,刀光剑影,人民生活灾难重重。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勾践胸怀大志,忍辱负重;齐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程婴、公孙许舍己救人、矢志不渝……他们惊世的创举,惨痛的教训,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格,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古语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将相和》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蔺相如足智多谋,定国安邦,而升为上相。廉颇不服,怒骂蔺相如。蔺相如总是一再退让,理智地克忍。原来,蔺相如并不是惧怕廉颇,而是顾全大局,以国为重。廉颇在他的感召下幡然醒悟,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将相和”保证了赵国的长治久安。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和”是一种精神,它已深入人心。人与人交流“以和为贵”;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做生意“和气生财”,国家“政通人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能致祥”。社会需要和谐,我们更需要拥有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情能化干戈为玉帛,结交益友,人缘广布;平和的心情能化失败为动力,把握机遇,造就成功;平和的心情还能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嫉妒锻造成奋斗,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挫折捶打成坦途……

“和能嫁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和谐并不深奥,和谐就是孝顺父母、亲近朋友、宽容待人、真诚对己,和谐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9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因为念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目前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伙推荐了。

最近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由于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后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样,是什么让他这样大义凛然地决定饰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期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大家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些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或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日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看法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大家在日常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0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形成许多国家,因而会有许许多多的磨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

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其实晋哀公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记得自己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财主的大病,但是只要考每年祭拜独角鬼才能得到钱财,独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给他杀一个过路人才行,财主正犹豫不决,儿子正好走了进来,见父亲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问其原因,财主说:“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杀了他的话,他又对我有恩。不杀却不能满足独角鬼的要求。”儿子是个为人阴险鱼肉乡民的坏蛋,他笑了笑说:“自古有说法是‘大恩暂且不报,先报仇。’这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就出门杀了那个医生。这件事情让人读后,不由得寒意从心底升起,现在这个社会里,像财主儿子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像豫让这种仁义之士越来越少了,豫让虽然饮恨而死,但是他这种为了“义”而宁死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叹,我们也应该学习豫让的仁义至上的精神品质啊!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