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面管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面管教》读后感1最近翻阅《正面管教》,作者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剖析了孩子种种不当行为背后的成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让我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正面管教”的做法需要中国化。我很认同书中提倡的“温柔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因本书中的教育对象、教师、教学环境都和我们中国相异,书中提到的具体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到实践中去反复尝试,运用,不断检验,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能盲目照搬。
正面管教需要摒弃固有的教育方式。回顾实践,不难发现,我们通常会对“正面管教”的方法存在畏难情绪,因为这些做法与我们平时的做法相左,或者说做起来复杂,不够“短、平、快”,“效率”不高。所以,改变不易,很可能是教学理念的重新调整,但改变之后,形成自己的理解之后,我们既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视孩子的行为,看得更长远,也能蹲下身来,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教育者需要这两种姿态。
尊重是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不能“包治百病”。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教育人,就不能忽视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接着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前,也就是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首先要被尊重,获得尊重,这些是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倡导的“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教会我们学会尊重孩子。
“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不是严厉、惩罚等教育方式的对立面。老师们常说,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孩子采用严厉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而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则需要温柔而坚定,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教育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可是,细想一下,惩罚之后呢,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又自然地运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给孩子“一个甜枣”?个人认为,这种严厉和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与温柔坚定并不冲突,很多时候是殊途同归的。更何况对于“严厉”,“惩罚”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直接的“语言暴力”和建立在规矩上的严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说得更远一点,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方式的感受力还源于各自的家庭教育背景,但作为教师,必须有自己坚定的作为教育者的立场,有自己的教育自信。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耳边,阿德勒告诉我们这样的孩子只是想有所归属,当我再次遇到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我总会避免直接批评,而是平静地与孩子沟通,识别孩子的真实诉求,设身处地鼓励,让孩子重新获得归属感,这个过程,我也收获了云淡风轻的幸福。
作为教育者,正确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是我们的专业职责,这些不依赖于经验的解读是可以复制的,它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我们更了解孩子,亲近孩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教育理念。
《正面管教》读后感2有幸阅读到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初读感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正面管教的方法,并用无数个成功案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生动而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强调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一、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之前对和善与坚定两个词理解有误,看到这个概念有些不能理解,读了第一章后豁然开朗。书中写到:和善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骄纵的方式缺少坚定和善。
成人应该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孩子沟通时采用平等和善的态度,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态度的改变会让他们感觉到理解和接纳,如此双方沟通起来就更容易了。让孩子感觉到成长过程中不仅拥有父母赋予的爱的理解,还有爱的坚持。惟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从小有边界感,而这种边界意识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赋予和善与坚定的爱,成人必须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情绪治理者。因此在我们情绪不稳定时先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并且试着接纳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友好,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才会做得好。而不是在成人情绪泛滥的情况下,让孩子感觉更糟。
二、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鼓励不是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是对孩子的相互尊重,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当父母和老师太过严格控制过多时,孩子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这些孩子将会用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和逃避行为上。
我们应该多看孩子的优点,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当孩子们发生一些不良行为时,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作为弥补。当孩子受到鼓励并作出弥补时,他们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运用鼓励时还需要把握时机,做到相互尊重,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等等。
书中还有很多的原则和方法都值得我去反复研读,比如积极的暂停、犯错是学习的好时机等。我将一边学习一边把它们运用于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正面管教》读后感3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现在的老师们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学生,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由于我面对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时常也会因为这件事情感到头疼,今年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从中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从书中获得感受。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在接受过正面管教培训的教师们的教室中,学生们能受到尊重的对待,有热爱学习的勇气和激情,并有机会学习人生成功所需要的技能。正面管教的愿景是,孩子们在 ……此处隐藏12071个字……者一味批评孩子的方式中扭转,从正面引导孩子理解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并且让他承担他的错误,最后改正。而在这过程中,没有老师和同学会嘲笑他,因为大家会一起帮助他认识错误,探索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受到惩罚。这样的孩子一定也会有班级归属感。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当学生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并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喜欢学校;意识到老师们是支持和关爱自己的;在学校里有好朋友;致力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学业进步;相信学校的纪律是公平和有效的;参加课外活动。那学生们便会对自己学校产生积极依恋,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情感联结,会使学校的教育更成功。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力量。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教室中正面管教》一书让我对自己以往的班级管理行为有了很大的反思,书中还提到很多正面管教的具体措施,相信这些方法能更好地帮助我解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正面管教》读后感14不良行为,广泛意义上来看就是不好的行为,不被认同的行为,大家不喜欢看到的行为,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等,在《正面管教》第五章中,作者带着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看孩子的不良行为。
原始脑是什么?
原始脑,又称“爬行动物脑”,属于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而且有一定的延续性。也就是缺乏思考、简单、暴躁等行为。不良行为是缺乏意识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做才正确;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关注到自己;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管教孩子,其实是想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了解更多,了解的更深入时,就会有更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会自己选择几个不恰当的行为,进而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其实就像小朋友找玩具,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是玩具,只是他觉得有四种方式来获得想要的玩具。一种是家长关注到我时,才能给我玩具,努力的要求被关注被关爱;一种是只要我有权力时,不被约束时,我才能获得玩具;一种是你不给我玩具,你也别想去干别的事情。还有一种是,玩具不是我的,我得不到,我放弃了。
在前几章讲过的几个概念中提到过: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相信: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得不到。
分别举例来看看这四种错误的目的下,孩子们一般有哪些行为吧
1、寻求过度关注。如“家长不可以干别的事情,只能跟孩子在一起,具体干什么无所谓,反正是不可以不关注他”等等,孩子通过各种令人烦恼的方式来寻求家长关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2、寻求权力。此时的孩子抱有的是只有我说了算我才有价值感的错误观念,如:做作业时,不是完成一样再去做另一样,而是反复来回换科目,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总是不专心的做一种,家长说了之后,一点也没改善,反而折腾的更勤了。“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这也许是孩子长大一些后对家长说的最多的话,来显示自己、证明自己。
3、报复。报复多产生与家长惩罚孩子之后,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或存在感,往往会向家长进行报复,“故意弄乱房间,制造噪音,甚至暴力的乱砸乱打”等行为,都是孩子在进行报复,让对方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4、自暴自弃。往往持有这样错误观念的孩子,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行,自己不会。“妈妈,这个我真的不会。”“太难了,我不会。”往往会将不会挂在嘴边,最显示出无力感和挫折感,甚至直接就放弃了。
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想法和信念是偏颇的,是错误的。意识不到自己所采取的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不良行为”。所以家长们要学会有效识别他们行为背后的信念,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回应,进行有效的干预,这对于家庭教养方面是很重要的。
《正面管教》读后感15《正面管教》这本书不论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我们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二、理解了以下四种错误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三、自尊
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概念,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们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自尊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我要好好的琢磨,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能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四、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
我们怎样来“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以后在工作中,相信它能引领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