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习,练习,再练习。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 ……此处隐藏8986个字……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