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3-18 21:32:18
红楼梦的读后感1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的读后感1

读红楼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感慨。

这里的第二十回,在一开篇中宝玉与黛玉正说着话,宝钗来了,三人就宝玉不识“绿蜡”典故相互取笑。后又有宝玉的奶嬷嬷骂袭人,宝玉在这时护着袭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能看到贾府的弊端,李嬷嬷只是一个奴才,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仆等级分明,可是她的种种做法却有“奴大欺主”之嫌,在其他回中对贾府奴才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贾府的奴才借贾府的势在府外胡作非为,仗势欺人。贾府从主子到奴才都是毫无规矩可言,衰败是必然的。在宝玉护袭人的过程中,凤姐出现带走了李嬷嬷,虽然凤姐平时做事狠辣,但是不得不说她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后来凤姐的下场惨淡,虽然是她自作自受,但不乏贾府众人的推泼助澜。王夫人表面和善,其实我觉得她比之凤姐更狠毒,把凤姐推到台前,一应得罪人的事都是凤姐在做,她自己躲在背后,努力得到好名声。在这一回中晴雯也出现,几句话就体现出她的直爽个性,但最后的下场依旧惨淡。在这里有部分描写袭人的,乍一看觉得她是个和气人。但我觉得她也不过是伪善罢了,晴雯最终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乃至死亡,其中就有袭人的推泼助澜。她的一些言行表面看是为宝玉,其实也是在为她自己的地位做出努力,古代女子生活不如意,对她的行为我不想多做批判。在这一回中还写到贾环,嫡庶分明的古代,贾环因为王夫人的放纵,贾政的不重视,以及赵姨娘的无知,变得胆小,无知。

在最后宝黛二人的一番话,宝玉对黛玉说看重黛玉,宝钗比不上黛玉,看着好像是重黛玉,其实不过是在加速黛玉的死亡,综合下来我不喜欢宝玉这个人,做人毫无担当,被保护的太过了。

红楼梦的读后感2

在我国四大名著里,我偏爱《红楼梦》,在《红楼梦》里我又偏爱林黛玉。

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刻薄,多愁善感,小心眼。但我看到的林黛玉是淡泊,悟性高,拥有极浓郁的诗人气质的。她面对所有人都坦诚相待,不像薛宝钗似的处事圆滑,会笼络人心。其本质上是不该拿他俩作比较的,但怨就怨在金玉良缘上,让人不得不“站队”。

而她对贾宝玉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她内心哀怨着所谓的金玉良缘,就像她所说的: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她说的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表达着她对贾宝玉的感情。

而他们的感情线一直牵动我心,让人心疼,哀怨,更多的是惋惜。我仿佛置身于其中,被这凄美的爱情所感染。在林黛玉香消玉殒的时刻,我的心不知被什么狠狠揪住,哭却哭不出来,只是心难受的很,在她流尽最后一滴泪时,我的心却又莫名的释然转而却又愤懑,或许我是恨金玉良缘这一说法,又或是恨这封建的旧社会。林黛玉这一生真真儿应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一句话,她来的干净,去的到也干净。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她的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是因为这首葬花吟 使得贾宝玉哭倒在山坡之上。

读《红楼梦》的人是那样的多,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某某教授解读《红楼梦》、剖析内容、演讲大观园兴盛衰败的这一过程、解析人物内心,而我却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底蕴,我只是怀揣着谦卑和信仰之心去读《红楼梦》,它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也为它倾尽我所有的感情,我深深的痴迷于它,这或许就是《红楼梦》成为经典名著之独特魅力。

在最后的结尾处,只见一僧一道与贾宝玉飘然岸去,口中念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天地鸿蒙,恩怨情愫,终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红楼梦的读后感3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的读后感4

开辟鸿蒙,为谁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旧,寂廖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倾听一段古老的对话,翻开一页文明的书页,走进一片飘渺的梦境,触摸红楼深处的文化。

一部《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辛苦的血泪,汇聚了无数艺术与哲学,组成这部文坛留香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红楼梦》,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深刻的揭露了万物的本质,也道出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斗争者们的一句劝诫。一部《红楼梦》,承载着璀璨的文学美,从唯美的意境中,读到了诗文的高雅,领略了文化的艺术,也看到了曹雪芹笔墨的结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美,美在语言。在曹雪芹的笔墨下,多少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子形象,淋漓尽致地活在书中,有孤僻但文采超群的林黛玉,有大方且贤惠美貌的`薛宝钗,有思想平等、真诚善良的贾宝玉……语言的魅力,让他们有血有肉。红楼美,美在诗赋,阅读名著,为她的诗词深意而折服,为她的低吟感叹而心酸,在秋雨寒霜中,去倾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低吟,去感受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凉。红楼美得像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的镜子,她映照 ……此处隐藏4296个字……恶,但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讽刺,却无处不在。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文学性以及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书中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隶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阶级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无故寻根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此词表面上在写宝玉不务正业等贬低的话,实际上。这是似贬则褒,寓褒于贬的手法,借宝玉的性格暗讽封建礼教和旧社会。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是在讲金陵四大家族的家大势大,极言四大家族之钱多,讽刺这四大家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骄奢之气蔓延,在这里的时候基本就可以看出四大家族的结局了,入不敷出,家中年轻人又都是纨绔子弟,没落是迟早的事儿。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便印证了这一点,后来贾家被抄家,皇恩大赦前不就是作猢狲散了吗?

而文中贾宝玉所带之寄名锁,薛宝钗所带之几金项圈。以及贾家上下各处。无不流露着封建迷信的气息。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使迎春,探春,史湘云等下场悲惨。你=也表达这曹雪芹对这种习俗的反对和憎恶。

讽刺,也许不是曹雪芹所擅长的技巧。但他的讽刺不仅文艺,而且富有深意。

红楼梦的读后感13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少儿版了,当时吸引我的不光是里面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里面那古香古色的插图。我想日后我爱上画画,喜欢工笔画也有一定的原因吧!也算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小时候看会有一种感觉,它似乎是一个长篇的言情小说,但直到现在已为成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在曹雪芹的笔端,《红楼梦》里有道不尽的荣华富贵,说不完的世态炎凉的背后,更充满了对人性的诉探。

本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七情婚姻悲剧及琐事为主线,展现了穷途陌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每一次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读这本书时,小小的我便感动于那木石前盟,便沉沦于那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便爱上了林黛玉这个痴情、超凡出尘、柔柔弱弱的女子。可是,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依旧感动于那木石前盟,却在不觉中也信了这金玉良缘;对林黛玉的热爱也淡了,却欣赏起了那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宝钗!她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若是小时的我,可能会选择做林黛玉那样的人,但此时的我却更愿做宝钗那样大气、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只是最后她们的结局叫人潸然泪下,深沉良久。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在这片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暑假的时候,爸爸送了一本《红楼梦》给我,他还告诉我这是世界名著,希望我能好好读一读。可是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稀里糊涂得,看得我思绪都乱了,我去问爸爸,这本书我怎么不太看得懂呢?可是爸爸却不肯教我,爸爸只是对我说:“俗话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要因为某些地方不明白就不读这本书,也许等你读完后,就会想明白。”

我将信将疑的去看了。真的,真的很有意思!当我看到宝玉生病了,就觉得很伤心,当我看到宝玉和黛玉玩的很开心,我就很开心,这样我的心一会开心一会伤心,一会想让宝玉这样做,一会想叫黛玉别伤心,就这样,我在忽喜忽悲中看完了正本书。我去找爸爸,告诉她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很有意思。爸爸说现在你可以去弄明白这本书了。爸爸看我还是稀里糊涂地。就给我解释起这本书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特别是读到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心相恋,本来终于可以拜堂成亲了,却被家长安排与薛宝钗结婚,贾宝玉最终出家当和尚,家门破落。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爸爸又对我说:“贾宝玉本来是块石头,后来神仙点化让他投胎到贾府变成人。而林黛玉则是宝玉的眼泪化成的。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后来我有问妈妈,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他们是近亲能结婚吗?妈妈说:“可以呀,古人都喜欢亲上加亲。”啊!终于弄懂了两处,看来弄懂一本书还真不容易。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书,是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人类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尚的知识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钟情的书成长。

在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之书。读着、读着,书中的精彩片段时而让我高兴,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愤怒,时而让我感慨万千,更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做人也如此。最让我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得到是凄凉的结局。《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读后会让你爱不释手。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留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才华。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界的梅花一缕香”:一句”质本来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冷月葬花魂”;一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你就如水,生命似水的蔚蓝,心志似水的灵动。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红楼梦》真是本奇书,读完它,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让我悟到了更多,宝黛的爱情悲剧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暇,发自内心,两人更多的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情投意合,两人也互相猜忌过,争吵过。但历经这些矛盾,两人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信任与默契,《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这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的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