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1《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他自己,对于直子或者绿子。他的苦闷与孤独,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所以我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直到最后,渡边才知道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珍惜眼前人。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拍成电影的,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画面,象流云一般从头顶缓缓而过,勾我叙述这个弥漫着略微的悲伤的故事。然后,我慢慢的地闭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2《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杰作,据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差点被他拿走了,遗憾的是这一至高的荣誉最终还是与他擦肩而过被我国的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这世上还有两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听都没听过。实感惭愧。偶尔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部作品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抽个时间享受一下大师级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
而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永泽与初美却截然不同,虽然初美对永泽的爱是真心的,但爱在永泽的眼里就像一场游戏,性对他来说就像吃饭那样,饿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这种有性无爱的爱是没结果的,最后受伤的就是那个动真心的人。在说到主人公渡边时,爱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责任,一不小心就喜欢上了两个人绿子和直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左右为难,一直处在苦闷和彷徨之中,因为他对她们过所以他要对她们负责。直到直子选择离开后,在经过悲痛和绝望交织的那段时间后,以及在玲子的鼓励下,他才开始寻找此后的人生,他仍然还记得永泽给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事。
记得文章中直子与渡边最后一次见面时问他的一句话:假如我以后不能给你性,你还会爱我吗?渡边没有回答选择了沉默,是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地毫无预见的问题,谁能保证这种无性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相信没有人敢保证。
终于从《挪威的森林》里走了出来,感触颇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讷的脑袋,发现自己还正常,没迷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活着才是最重要,才能去爱你喜欢的人,去享受别人的爱。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3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和原著意境差太远..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感觉很混乱...以至于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看完原著,虽然有点伤感.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忘不了直子...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入俗套了
...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最后绿子的死,有点出乎意料.就这样死了...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没办法,原著始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其实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然后就没有了...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况且他和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续篇...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这几天心情很烦,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完了...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4《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木月是渡边彻高中时候唯一的朋友,也是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三个人经常一起出没,感情十分要好。可是木月却在他十八岁那年在自家车库中毫无征兆地自杀了,这给直子和渡边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于是渡边彻离开了神户,去了东京,开始了同敢死队同寝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他结交了能力非凡却极端的永泽,认识了永泽的女朋友初美。他第一次在车站偶遇了直子,于是往后常常一起走路,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吃饭,偶尔也讲敢死队的趣事。渡边彻带着蛋糕去给直子过20岁生日的时候,直子出奇地健谈,后来却放声大哭。
一觉醒来以后,直子不告而别,后来来信说她将休学去疗养院。渡边彻去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绿子在父亲死后出售了小林书店,并和姐姐搬了家,渡边彻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整整两个月以后,绿子主动找了渡边彻,并因为喜欢他而同那个人断交了。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来信说直子在小树林自杀死了,葬礼很是凄凉。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了,她在开始新生活之前来看望了渡边彻。渡边彻给绿子打了电话,想要从头开始。可是当绿子问他在哪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自己也不 ……此处隐藏4353个字……,而是充满善意和诚恳的样子。我喜欢这样性格的青年。
一个人独独的在角落了看书,或者漫无目的地游走在东京的街头,有着一份眷恋和深沉的激情埋藏在一段回忆或爱恋中,神色间有些孤独的样子。说实话,这个可以温柔的暗暗走在直子身后的少年,这个可以在雨天里温柔的拥抱阳台女孩的少年,这个总是爱在星期天写信的少年,这个把自己甩向泥潭里不能自拔的少年,让我深深地着迷。
我还在想象,他可以不时地前去那个遥远的世界探望直子,可以同绿子一起相拥而眠,抚摸她的短发,或者过去很久的日子里,某天,渡边又再次回忆起直子的种种。
在我理解,直子的存在除却爱恋,更有依靠和寄托的意味,寄托了还有木月的种种。直子,让人向往和憧憬,她的美好和神圣早在相遇之时便觉得仿佛在身边,却又遥不可及般。明明知道永远无法像绿子般存在,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一般无法离开。于是当直子,真的离开的时候,就连可以遥望的距离都无法得见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这种感觉在开篇,就如同一股清冽的风,始终消散不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绿子就像阳光一样,尽管喜欢雨天的惬意美好,晴天的日子却是不能离开的必须。绿子就是这样的存在。爱上绿子,就像爱上阳光的温暖。这个可爱的女孩,随口说着粗话,把自己的感觉清晰的表达出来,真是的无可替代。渡边,会需要她,会爱她。最后的电话也是打给了她,可我还是感到有点难过。好像这个可爱的女孩,受了很多委屈一样的难过……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13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作者,村上春树,日本人,书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乐曲。
很久没读小说了,准确地说,是很久没读书了。离开家的时候,怕路上无聊,从儿子的书柜中找出,没想到,飞机上读了一半,到喀什后,分两次,竟然读完了,而且,没有想象地那么难看。
书的代入感很强,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把书中的“我”想成现实中的我,或者把现实中的我想象成小说中的“我”,也许,从内心里,是对主人公“渡边”的一种心理认同吧。渡边孤独、随性,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寻求自我救赎,象极了自己。
不太喜欢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象记流水账。好在村上是东方人,所描写的环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线索简洁,书中人物的命运又委实令人牵挂,就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否则,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样,读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书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与你不一样的人,过着与你不一样的生活,他们都会过完他们的一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着他们的故事。这时,你就不会觉得,你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你的三观是唯一正确的。渡边、木月(自杀)、直子(自杀)、初美(自杀)、玲子、绿子、永泽、“敢死队”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所谓的正常人,但他们都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会觉得应该宽容一些,包括对自己的--宽容。
最喜欢书的结尾:
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因为好奇,下了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来听,节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扬,闹得慌,但歌词很有意思,完全就是书的风格,难怪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14这本书涉及的方面挺多的,不仅只是爱情,还有很多方面,具体道理呢也是看了才能懂的。我呢,头一回看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本书也是没咋全看明白,等以后某一天闲下来再看一遍。为了凑点评语字数,哈哈,摘抄了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世上果然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人生目的也各所不同。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
我,一点儿也没做二十岁的准备,挺纳闷儿的,就像谁从背后硬推给我的一样。
我心里失落了什么,而又没有东西填补,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洞被弃置不理。身体轻得异乎寻常,语音虚无缥缈。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
我曾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等明白过来时却已两手空空。
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况、缘由和道理,每个人都在追求自以为是的正义与幸福。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绿子问。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15蝉鸣一声声近,一声声远。不知过了多久,耳畔的嘈杂忽然变得旷远、缥缈。渡边君想起了直子,想起了那片草地,想起了井的故事。而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直子,一个纯粹而虚远的梦想。我们一直憧憬,并相信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我们自以为的事情,最终还是我们自以为。有些人便因此而绝望,失去方向。木月如此,直子如此,直子的姐姐如此,初美亦如此。
其实想来又何必呢?一些无缘由的臆想而已。没有那些念想,反倒活得更自在。海子写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出于绝望,抱《圣经》卧轨而死。活着的人们读着这首诗,反倒获得了生的动力。或许玲子和渡边也是如此,才如梦方醒、度过了浑浑噩噩的阶段吧。
至于直子,她似乎近在眼前,却始终如同泡影。我们似乎拥有过她,却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渐渐淡去。以至于渡边三十七岁时,坐在飞机上,印象清晰的反倒是那些当时不曾留意的景致。
每个人或许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迷茫期,而能够及时跳出来,及时找回绿子,我想这便是一种成功了。渡边最终还是没能追回绿子,从这一点上讲,他多少有些失败。绿子这样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有时拥有了,却不懂得珍惜,却还是锢于直子,等待自己的便只能是悔恨和遗憾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平凡之路》这首歌,心路历程多少与这首歌的歌词有几分相似。我们终究不能左手直子,右手绿子。或许,安于平凡,安于自己本真的生活,才是前行最好的答案。
耳畔的嗡鸣有点不真实,真实的只有我,坐在时间的路口,久久回望,继而转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