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04-08 10:20:31
【荐】我与地坛读后感

【荐】我与地坛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包容,安宁的力量,就好像在你孤单一人,在你迷茫不知所措,感到悲伤的时候,你就看看他的这本书,会不知不觉被他所吸引,你好像就看见了那个地坛,你看到了书中的那对老夫妻,那个唱歌的青年,还有那对兄妹,你似乎在体验着那种过客,也在观察着别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种沧桑感,最开始你读的时候有一些压抑,最后你就会突然明白那只是明白生命本质的一种淡然。

史铁生先生他在书本讲述了自己不止一次想要死亡,在最狂妄的年龄时失去了自己行走的权利,没有人会淡定自如,他最后却是在自己的心和母亲的爱里坚持了下来,你渐渐会发现,那个地坛,其实就像是他在感到难过迷茫的时候,一个精神寄托,他在那里沉静,在那里感受天地。他强烈的心境变化却也正是发生在这个地坛里,他在那里去默坐,去思考、去窥探自己的心魂。正是这种思考让他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而母亲也是他能继续选择活下去的重要原因,母亲对他的爱,那种温柔细长,小心翼翼,让我在读书的时候不禁落泪,母亲是一个读出来心都会变得柔软的一个词呀。作为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如此令人悲痛的事,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活下去,只要这样就够了。

有人说他是“用生命来写作”,他选择用思考来代替一般人的生活,用别人不敢提出的问题拷问自己,然后把思考写成隽永的文字。书中写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情让史铁生的作品充满魔力、充满力量。所以当我们在最艰难,最绝望迷茫的时候,你去看这本书,他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细腻而热烈的情感。

书中有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是啊,来自史先生思考命运,他开始感叹上帝的不公平,到最后突然悟出哪有什么不公,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只是一个循环罢了。生命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降临的美;死是一种寂静之美。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如此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自当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与思想。

“如果世间没有了苦难,每个人都是健康漂亮的人,会怎么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好像一滩死水,一个一望无际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这种差别,那么谁来接受呢?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史铁生先生这样写到。我对他这种对于生命的这种思考,这种智慧的灵魂感到敬佩,我仿佛看见他在努力脱掉那个残疾多病的身体,在用自己的灵魂超然的看待这个世界。他的身体不能动,但是他的灵魂走的很远。

作为一个无数次想要求死的残疾人,他用他一生的思考告诉我们,生命中有许多遭遇与悲哀世人是无能为力,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认真地和这个世界交谈,可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且最终得到人生救赎的智慧。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难得,值得人反复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许是我自身阅读量的不足问题,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这是一篇少有的极具充满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下,写出的不是骚情烂文,而是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向我们解答‘人’这一终极命题。

“一座荒芜并不蓑败”的园子,一个活到最犯案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之际,这个失魂落魄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踏进这片荒园,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这一矛盾体。

《我与地坛》主篇大致可分两个结构:

一、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二、追忆回想表达对母亲到怀念。明暗线穿插交织,挣扎于生死之际的残废青年。愤世叛逆的孩子,两种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母亲:苦难却又坚强。一人一物变化间,早已体现作者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回答,对人生多灾多难的思考。

《我与地坛》整篇文章,共分七节,风格独特,打破了文人创作与作品间固有的距离感,充满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作者的真实身份融入其中,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也毫无隔阂而言。相互融合,贯通始末。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全文看似率性而为,不拘泥于技巧。全文章法七节分而列之。难见起深较合。虽无关联,又似镶而嵌之。但全文生气灌注。作者从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围与情调。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说大将气度,写得相当洒脱自在,一气呵成,毫无赘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有一片静土用来思考,更是匮乏一部作品来让人深思感悟。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在宁静与平淡的伤感间细细体味“生命之重”。最后,就附上书的一段话来作为此篇的结尾吧。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读后感3

这篇散文或许包含着一些作者的无奈与凄凉,但史铁生却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他内心中对于生活的感恩,或许是应为他的残疾的身体,又或许是他的不屈,他表达出了他在对于生活的感恩中前行的步伐。

感恩生活中的坎坷。作者从青年时,便在公园中用手摇车“散步”,以至于几乎每处他能到达处,都留下了车轮印。作者青年时,便双腿残废,起初,生活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希望从地坛中找到解脱。他想到了死亡,但他没有,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认识到了磨难为他带来的。正是如此,是坎坷与磨难成就了史铁生,这位不屈的作家。是生活,给了他如此多的磨砺,正如海伦·凯勒,是失明激发了她对生活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她依旧感恩生活。这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或许没有史铁生那般的痛苦磨砺,但生命中不可缺少坎坷。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感恩的,是生活中的种种锻炼,使我们感知、了解、适应这个社会,让我们了解到人生的真谛,是生活中的坎坷让我们有机会一展才华,激发出生命中的潜力。

< ……此处隐藏10623个字……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母亲为儿子想了这么多,可惜儿子却浑然不觉。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写以小说发表回报母亲,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整个第二部分中,都贯穿强烈的痛悔和自责,这个由于男孩子的羞涩与倔强,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告戒年轻人。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圆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史铁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作家。在《我与地坛》中,我可以感受到当他双腿瘫痪时,内心的痛苦和走出绝望,找到希望后的明朗、快乐。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看似幸福,却仍感到不快乐。学生们说是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毕业生们说是因为就业压力;工作者说是因为太过繁忙的工作、充满硝烟的职场。买房、买车、物价上涨这一系列生活琐事都让人们与不快乐搭上关系。那我们怎么在原本实苦的人生中寻找快乐?我想史铁生了解得最为透彻。在《我与地坛》中,我们所读到的便是史铁生寻找快乐的道路。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之处,可以让我们放飞思绪,放松身心。史铁生这样写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之处,他在那里可以尽情的思索,理清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更需要如此一个地方,让我们休息、思考。城市越发达,竞争也就越激烈,城市中的拥挤、喧嚣让我们越来越精明。可精明并不能让我们寻找到快乐,只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从而找到快乐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以寻一处宁静的公园或山清水秀之处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之处。在那里,我们要撇开一切的烦心事,静静地放松,静静地思考,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你想清楚后,快乐也就离你不远了。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积极地心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想想快乐的,那人自然而然也会快乐起来。史铁生这样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

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显而易见,不同的心态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我们想要快乐,就要多想好的一面。我们可以将失败认为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即使是被人骗了,我们也可以将这作为一个人生阅历,它使我们成长、进步,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如此一来,我们似乎找到了快乐。

快乐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它并不会永远伴随我们,它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用笔谱写出生命的动人乐章。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让快乐伴随我们前行,从而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人乐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其实《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 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他在书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

其实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母亲想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却不知怎么帮;儿子一个人出去,心中害怕却不能阻止;儿子不愿有人跟着,母亲心中理解却难以忍受担心受怕的煎熬悄悄来寻,又时时提醒不能被儿子发现。这样的母亲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 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荐】我与地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