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书的开头,就这样将呼兰河城带入大家的视野,一座带有不动声色、荒凉底色的小城。这里的人们,糊里糊涂地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物质匮乏,为了能吃到猪肉,他们选择性的相信便宜的猪肉是淹死的猪,而不是瘟猪;他们精神生活贫乏,城里的一场大戏绝不轻易放过,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戏台上在演什么,也要赶个马车,拖家带口的在呼兰河边呆个三天两晚的;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们爱看热闹却又麻木,他们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你可以说他们无知、愚昧、麻木、没有精神追求,但别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食不果腹的苦难年代。在那样的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就到了老胡家。团圆媳妇来的第一天,大家都争着去看。高挑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开朗的性格,见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个姑娘啊!
但她开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谈论的毛病。因为大大咧咧,太不像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于是,没几天,她的婆婆就开始打她。刚开始是断断续续的打,后来是不分昼夜的打;刚开始是为了给她点下马威打,后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顺气就打她,吊起来打,打的那叫一个惨烈!
从此,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总是说着想回家,夜里经常喊叫着从恶梦中惊醒,梦里她婆婆在打她。当她婆婆靠近她时,她以为又要打她,经常大叫着跑开。
这一切,在我们现在看来,都知道这孩子有阴影了。可是在那个时代,她是病了,一种怪病。于是,她婆婆“跳大神”“请狐仙”“闹神闹鬼”“帖字符”,还有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团圆媳妇脱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里,用滚烫的水洗热澡,以驱除身上的恶魔。
大家都在看热闹,没有一个人理会一个姑娘的害羞和热水浇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挣扎,却无一人帮忙。等到她晕过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纷纷过来关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脱衣服的时候,她婆婆叫人喊着口号给她脱了,她晕倒在水缸被人抬出来时,她婆婆又说她光着身子不知害臊。
那个年代的人们,人心是无知无畏呢,还是人心可畏呢?他们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麻木的?只是可怜了一个元气少女。
洗完澡后,团圆媳妇昏睡了好久。“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小团圆媳妇也永远睡着了。
看完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怜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将会是一个多么招人喜欢的孩子呀。可是在那个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种疾病,死在了呼兰河城人们的看热闹之中,死在了那个无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再看那冯歪嘴子。一个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劳作着。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住在四处漏着风的磨坊里,窗子开着大洞,房盖透着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冻得跟小冰山一样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生活的也不是少数。但有一天,冯歪嘴子突然被人们得知,他有了媳妇,还生了孩子,她的媳妇还是邻里街坊都曾经夸赞的王大姐。
这下呼兰城又热闹起来了,人们又开始品头论足,这样一个磨倌都会有媳妇有孩子,简直就是天理难容。那王大姐,曾经人人称赞,现在人人唾骂,啥也不是了。
冯歪嘴子的掌柜,把他的媳妇孩子赶出了磨坊,他们住进了一间草房,刚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们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听,希望能听到他绝望的、悲惨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点点信息,如果没有他们就臆想一个,第二天再传给别人。
在大家看来,冯歪嘴子就是一个笑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一个应该活着绝望的人。他竟然还娶妻生子,竟然还生了二儿子,这完全不符合人们所认为的。唯一让人们觉得合理的是,冯歪嘴子的媳妇在生完二儿子后就撒手人寰了。
人们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份能力,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负责他那份责任。”
你说冯歪嘴子这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吗?我有点说不上来,更多的感觉只是一种无奈的坚挺。作为一个苦难时代的底层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凄凉至极,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别人一样尽力活着而已。
萧红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里感情荒芜,除了她与祖父之间的人间温情。人们都是麻木而机械地活着,“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带来了悲哀。”
读完整本书,反思自己,审视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一种庆幸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生在一个能接受学习、教育,男女相对公平、物质丰富、崇尚科学的时代。
所以,不能矫情,珍视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2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低至零下二十摄氏度,但它也借助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养育了生活在那儿的祖祖辈辈。那里是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也是萧红最眷恋的热土。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童年经历为线索而写成的自传,这本书几乎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语言质朴生动,读起来也是妙趣横生。
全书共有七个章节,主要讲述呼兰河城里的概况、人们日常的祭祀活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团圆媳妇的悲剧故事、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经历。每个章节都各有特色。然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地还是描写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部分。 ……此处隐藏6090个字……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此中体会,二千余字不过讲述一二,具体内容各位还是读原著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我非常喜欢看书,不过很多都看得不仔细,里面的一些内容也是看过之后很快就忘了,而这本《呼兰河传》却让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它不仅口语化,语言平淡,真切率直,而且幽默风趣。
呼兰河城是个奇怪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路上有个大泥坑,那泥坑仿佛有生命一样,一下雨里面的泥就像强力胶,猪只要掉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被淹死,就是人想过去也很惊险,这种事天天都在发生,可是却没有人想过把这坑填起来,我觉得这里的人又蠢笨又懒惰。而且这里的人也都非常古怪,好像都没有感情、没有亲人一样,他们习惯看热闹、说闲话,看到别人过得好了,他们就嫉妒,对别人冷嘲热讽;别人不好了,他们不但不伤心,不给别人一点帮助,甚至还去围观看别人笑话;他们还相信跳大神等迷信,但相信迷信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远离迷信。呼兰河城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人死了就没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不过,这本书里也有一些温暖的地方、温暖的人物。我最喜欢里面的祖父,他很和蔼,又很慈爱,总是在萧红被爸妈冷淡的时候关心她,把她带到花园里玩耍,让她忘掉不开心的事。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爷爷,他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人的生活是要有乐趣的。假如这个生活没有乐趣,那就不叫生活。生活在于你的激情,你怎样对待,就有怎样的生活。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美,创造生活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我在网上搜到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幽默风趣的写法,书写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个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在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思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的童年,创作了这部小说,书写了一篇“回忆文”。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说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了故事,但没有主轴。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当着母亲的面对邻人说大家在市场上买的便宜猪肉是瘟猪肉,孩子的母亲脸红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执地说是瘟猪肉,母亲气急败坏地拿起火钳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祖母来龙去脉,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见邻居家的李奶妈站在门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妈走后为止。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为了贪图便宜,顾忌面子,扭曲事实,自欺欺人。
合上这本书,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时间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让我们珍惜这欢乐的童年吧。在寒假的一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呼兰河传》,起初,我觉得这本书很普通,并没有觉得它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但当我静下心去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作者萧红用自传式抒情小说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的图景和人物画面,活生生写出了那些潜藏在深处的孤独灵魂,这种形而上的生命状态的书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挖掘。
通过自幼就在呼兰河成长的主人公萧红的亲身经历和描绘,让我走进了90年代的东北。呼兰河是一个衰落的村庄,在村庄的东二道街上,有着萧红记事起就有的大泥坑,却没人补修,让许多的马车翻在这里,甚至连小鸟也不例外,在萧红的描绘下,我充分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景。虽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萧红,却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有祖父和她,萧红每天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她家的后院里,有着祖父种的蔬菜,在祖父种下种子后,她总喜欢在后面把土堆踩平,往往搞得一团糟,祖父只是笑笑。看到这,我突然明白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的情景,那不正好是萧红与祖父一同劳动的时刻吗?
在萧红童年中最开心的是就是吃豆腐,当时,父亲问萧红长大想干什么,听到的是:“我要开豆腐坊。”每当快吃饭时,买豆腐的总会出来,人们若买了豆腐,绝对会把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大酱。当时人们都非常羡慕买得起豆腐的人,有的人为了吃豆腐把自己仅有的钱花光让自已没了钱,但是吃到豆腐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幸福,在当时吃豆腐就像吃肉一样香。
这篇文章通过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场景描写,写出了这个封闭小城中的沉默以及灰暗的生活,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与语言,都表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我想,作者萧红之所以要写下来这本书,是因为想让我们远离传统社会的思想蒙昧吧。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美,创造生活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我在网上搜到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幽默风趣的写法,书写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个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在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思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的童年,创作了这部小说,书写了一篇“回忆文”。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说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了故事,但没有主轴。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当着母亲的面对邻人说大家在市场上买的便宜猪肉是瘟猪肉,孩子的母亲脸红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执地说是瘟猪肉,母亲气急败坏地拿起火钳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祖母来龙去脉,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见邻居家的李奶妈站在门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妈走后为止。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为了贪图便宜,顾忌面子,扭曲事实,自欺欺人。
合上这本书,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的现在的生活。时间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让我们珍惜这欢乐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