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读后感1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这是梭罗笔下的世界,是《瓦尔登湖》中的世界。安宁的村落,寂静的瓦尔登湖,缤纷的落英,雪白的大地和清新的空气,没有任何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安宁祥和。仿佛我怀念的从前。从前……
是了,我开始想念从前,想念乡下的外婆家,那时的天空在清晨是鱼肚的白色,黄昏是令人心醉的玫瑰红,有可能刚刚放晴,有可能雨还未落下。那时的我,喜欢在晚饭后,在静默的河畔散步,看水中鱼虾,听虫鸣鸟啾,赏清风明月,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脱离浮躁的安静。
也许是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吸引,今年暑假,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很纯粹的地方。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淡了墙壁的色泽,时间松动了门框,可是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走在石板路上,聆听老木匠叮当的敲打声,仿佛从未离开过。人们,迎面见了,不管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是笑眯眯的。那种温暖纯朴的感觉就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像一阵细雨洒入我心底。鸣叫的鸟儿,茂盛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这一切美好至极的景物都被作者以柔缓的笔法叙述了出来。虽然乡村不具有都市的繁华、现代、舒适,但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冷漠,没有背叛,没有欺骗,这或许也是梭罗鼓励人们简单生活的原因吧!
来到外婆家的院子里,墙上攀爬着可以勾住光阴的牵牛花,那株被我种下去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院子里还有那一口老石磨,隔那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豆香,白白的豆汁淌下来,像纠缠的雨水,在心中柔柔地搅着漩涡。白色的豆汁,没有任何的添加剂,纯天然的。这时,外婆许是听到了响动,颤巍巍地柱着拐杖出来,时间在老人沧桑的脸上刻上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外婆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道:“瞧,我孙女从城里来看我了。”街坊邻居听到了也都乐呵呵地过来帮忙张罗饭菜。
几碟小菜,一张圆桌,几张小木凳,就是一桌晚饭。人们围坐在树荫底下,呷几口白酒,尝几粒花生,聊几句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就像梭罗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如果说,都市是位现代时髦而又善变的女人,那么乡村就是一位质朴的农妇。在乡村里,有纯美的风景,纯粹的生活,纯朴的农民,纯净的情感。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是的,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的。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这种生活,如何能帮助一个人在如火一般的燥热的现代生活里获得一片心灵的净地……年龄愈大,这情结愈深。”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2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的,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是最好的需求。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美的衣衫,梦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确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迹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水里反映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上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x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涤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纳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智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徐志摩曾说“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就远似一天。”于是他“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可梭罗却在闲暇之余,不忘着将林间吹入常醒的清风带回世间,他将与山水的心契与领会,与读他故事的人以心换心。他用心在讲一个故事,作为永久精神栖息的场所,在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与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尔登湖面前,我们坦荡如赤子。用裸体的灵魂接受着最彻底的洗礼,我想我的脸色一定带着特殊的红润,我的嘴角一定挂着神秘的笑容,是的,我感动着,却不是受惑于寺庙残余的灵光,而是感动于它纤尘不染的低诉,感动于它虔诚中神圣的美丽。巴乌斯托夫斯基回忆自己谈到的优美的诗篇,总恨不得将书页对着阳光照一照,想察觉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想从这故事里挖掘出那常读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怀疑它真实的存在——这种精神是无法比拟的。
一干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这罪恶枝桠的留白间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3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讲到美国文学时非常欣赏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 ……此处隐藏11704个字……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爱尔兰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奥菲士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14《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作者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主要讲的是,梭罗在1845年开始了他著名的经济实验,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幽居。在书中,他劳动,写作,与大自然为伴,正是这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造就了这本经典的书籍。
书中,关于生活经济学的内容并不多,而是更多的笔墨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梭罗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的不仅仅是他对孤单的理解,也更是他对于人与人交往意义的理解。他希望人们能够在耕种的同时,也耕耘心田。文中除了写朴素简朴的生活之外,更是通过自然的交替变更来代指心灵的复苏,以春天开始,又以春天结束,笔者认为,梭罗想表达的是对人类的希望,觉得人类的精神终将会复苏的。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在这里我希望与大家分析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湖的对岸,突起了矮橡树丛生的高原,一直向西部的大草园和鞑靼式草原的延伸,给予所有的流浪人家一个广阔的天地。当达摩达拉的牛羊需要更大的草原时,他说,唯有自由自在享受广袤地平线的人,才是世间最幸福的人。”这段话与其他的华丽的景色描写比起来很朴素,也没有过多情感的抒发,但通过对于草原的描写,从矮橡树丛生的草原到更大的草原,像是给予流浪的人更大的天地,后来那句话更是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情怀。
书中有很多经典而优美的句子,我无法一一列出,但是还有一段话也打动我很深。“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的,最富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崖的睫毛。”这是一段很美的景物描写,没有特别华丽的语言,通过比喻却让景色活灵活现。
“我深信,若是所有人生活得都像我一样简单,偷盗与抢劫就不会发生。发生这些事,只是因为社会里,有的人得到的绰绰有余,有的人得到的远远不足。”这句话也很打动我,不是因为说的多深刻,只是这就是我们得现状,公平成为了人们一直讨论的话题,但处处还是存在着不平等,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造成了万恶之源。有人说贫困会导致犯罪,但你不如说不公平导致犯罪,因为你生在富足的家庭不用去犯罪也能得到很好的生活,而有人生活在贫困和罪恶里,得到的远远不够所以想去偷盗去抢劫。虽然梭罗并没有在我们的时代里,却用上面那段话恰当的反应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现状。
继续读下去,还有更多更优秀的文段让我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15说实话,我并不十分喜欢这一类翻译的名著,毕竟在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东西是另一种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这样艰难晦涩的文字,即使是小说也给人的理解带来重重的困难,不用说是这些超出我们的思考范围的内容了。看下去才发现,这些结论也只是适用于书的前面部分,之后的部分还是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围的。
那样幽居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生活还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作者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怀着他的质朴纯真之心去挑战那种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面对现今的金钱社会,梭罗勇敢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文明是多么污秽的东西!文明人似乎是比野蛮人要高等级的动物,却依旧过着为了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和过得更舒适而努力的生活。文明人也不过是更有经验,更为聪明的一些野蛮人。文明人甚至还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衣和高档的住宅而负债累累,而并未能去享受生活本身。文明人理应上升到更高级,更升华的生命中去。
我想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与大自然万物的爱。但是我想这样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一定是孤寂的安静的,毕竟终日面对的是那些来自大自然的朋友。不过这样安静的环境更能够给人带来非常深刻的思考。面对着潋滟的湖水,在安静中他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所需,然后静静地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文字也带给了我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太过矫揉造作了呢?
当然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对动物的描写,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
在最初看瓦尔登湖时,我就迅速地联想到《鲁宾孙漂流记》。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及其相似的。然而,《鲁宾孙漂流记》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瓦尔登湖》却是作者的亲生经历。我更为这样义无反顾的涌入大自然的行为而动容。
我想若是在黄昏,太阳弱弱的光辉,照在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三口安静而又和谐地倚靠在一起,静静地交谈,一起看着嬉戏的松树,慵懒地看着水面上捕食的水鸟。踩着秋天的落叶,采摘黑草莓、野栗子、酸山梨。就着冬天温暖的炉火,卧在厚厚绒絮的摇椅中。如果真的是这样,我生命里的空间实在装点得完美无憾。
尽管瓦尔登湖跟我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不过这样的一本书,在我们浮躁以至于无法认清自己的时候,再次地打开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的心灵重回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