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6-14 04:44:33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一个单独旅行的人要今天出发就出发,而结伴的却得等同行的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之前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日"--亨利·戴维·梭罗

自心中有了阅读《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想法开始至今日,已经一年时间有余,然而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迟计划而未能成行,终于最近有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拿起书本去体会作者的意境与思想,徐迟先生在译序中告诉我,心不够安静不要读这本书,不然很难读得下去,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翻开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纯净的,像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水晶,梭罗先生称之为"神的一滴",而我从书中看见的,是一片虽然寂寞却繁茂的大自然。梭罗先生了,她陪伴他两年时光,给他灵感与思络,梭罗先生走了,她仍然如此孤独而美丽。对于我这样一位工作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土地上,终日奋战在体育场建设中的卑微的读者而言,她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寂寞与她的自得,她如我般寂寞,胜我三分自得。这次阅读,让我尤感到自己读书计划的可笑,为什么要计划呢,拿起书阅读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阿尔及利亚这块缺少娱乐并且没有喧嚣的土地给我的读书环境更适合的呢?

人们总是不缺乏制定计划的动力而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决心,总是想要做好各种准备再去行动,而这往往便会像梭罗先生说的那样——"出发前要耗费很长的时日",甚至计划一再推迟最终甚至搁浅。作为一个工程人,周围很多同事计划着要学习工程所用的知识与软,然而付诸行动并始终如一日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往常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可当我在瓦尔登湖畔看见了纯洁透明的湖水,看到了野兽与蚂蚁,看到了梭罗先生为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毫不迟疑与不做任何妥协的精神,正是这种魅力,吸引我如同吮吸母乳一样不肯放下这本书,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缺少的更在乎。

善恶之间,从无一瞬休战,善是唯一的授予,永不失败。一天繁忙结束后,夜幕降临,有人在散步,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娱乐,有人在学习,也有人无所事事,不是所有人都有同一种行为,但是我觉得所有人都有同样远大的目标与愿景,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技能与赞誉,可肯为之寂寞独行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我一样一次又一次妥协于自己的懦弱与退缩,甚至一本书要很久才能拿起,就像这本书有万钧之重。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无疑都是寂寞的。成功的路上,你无法去等待与你结伴的人,公司中有很多人想学习法语,而成功的人都是一路独行,因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放弃各种娱乐活动与聚餐,也不会因为迁就结伴人的时间而给自己一个放弃当日学习计划的借口。既然想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任何放松的理由,而往往自其他人的理由更让我们休息的理所当然,虽然我没有疲倦,但是我就要休息。

每个人都想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都是要在八小时之外才能看出与其他人的不同。梭罗先生想去瓦尔登湖生活,便自己拎着一把斧头开始自己的行程,我不止有一把斧头,但我知道自己缺少一种精神,瓦尔登湖这本书帮我找到了这种精神,我将秉之前行。我理解的这种精神,便是以匠心为我心,寂寞中独行,成功也许会迟到,但只要你努力,他从不缺席。

瓦尔登湖读后感2

因为平时生活的忙碌,工作的繁杂,最重要的是因为自己心思散乱,不能抓住一切时间读书,所以时至今日是一半都未读完这本《瓦尔登湖》,但也有许多感想,所以特此记下。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的作家梭罗,书中有很多他对生活的观点,人生的观点,当然,有一部分我是不认同的,但也有一部分在细细想来后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就做一个自己做一个汇总,梳理一遍自己所读的内容。

梭罗在一开始费了很大的笔墨用来写自己的思想,而在后面写自己的具体的措施,将自己实践的各种数据纪录下来,他在一开始就指出一个观点:“我们被农庄、房舍、牛群以及农具给束缚了”。

我们为什么会因为我们这些不动产或者动产给束缚住了?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财富么?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的财富,现代的我们有了房子,首先也就意味着有了邻居,博学而多才的鸿儒邻居自然是让人欢喜的,可倘若是一个恶邻呢?在我读过的一份期刊了就有这么一份案例(假使是真的话):因为邻居的吵闹,主人买了一个“噪音神器”以暴制暴,最后被愤怒的邻居用刀捅多处。这固然是一个个例,但也未尝不显现出我们被自己房子给束缚的道理,现在有一部分人买了房车,或许就是因为房车可以不如莫摩斯所嘲讽的房子那样不能移动罢?我们用大半生的积蓄,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租买房子上,而却没有想过实际上房子本身就是很简单的一样东西,我们花大量的钱购买城市中心区的房子,可能是因为离工作地点近,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早点休息早点起来了,而不是将花的那大量的金钱换来的每日几十分钟或者一二个小时用在娱乐上呢?或者说倘若是因为那一二小时也是在工作中的,那这房屋除了回来休息以外,它还有任何价值么?你甚至可能连早餐都是急急忙忙的在路途中吃的。

梭罗还提过年轻人不应该听老人的话语,甚至说年长者对他话语对他来说没有一条有用,在这一点上我是不理解甚至反对的,但是他在这之后提出的人的衣物、房屋的装饰的理论,我却是十分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推崇万分的。

衣服仅仅就只是衣服罢了,而房子中的装饰品在外表上也就仅仅显示出它是装饰品罢了,它们本身真正的价值也就是那些生产他们的材料费用罢了。

是什么让衣服,装饰品有了价值,有了灵魂?是人。

最后,当我们在见到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愚蠢的、食古不化的一些人的时候,在见到一些还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要求要求自己的人的时候,当我们遇到那些尽自己的全力在实行善行的时候,请不要嘲笑他们,他们其实并不傻,并不愚蠢,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脱离时代了,他们只是在用自己那内心的标杆,内心的道德要求着自己,为社会做着贡献。我们可以不像他们一样做,但也请不要嘲笑这些行为,也请不要嘲笑他们。

瓦尔登湖读后感3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 ……此处隐藏11556个字……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就像梭罗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如果说,都市是位现代时髦而又善变的女人,那么乡村就是一位质朴的农妇。在乡村里,有纯美的风景,纯粹的生活,纯朴的农民,纯净的情感。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是的,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的。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这种生活,如何能帮助一个人在如火一般的燥热的现代生活里获得一片心灵的净地……年龄愈大,这情结愈深。”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愿,今后的岁月,是触手可及的简单,带我真诚的前行。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