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时间:2023-06-17 15:56:35
白鹿原读后感15篇

白鹿原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鹿原读后感1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难忘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那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那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白鹿原》

一阵狂风呼啸,掀起一抔黄土。可谁又能想见,一抔黄土下隐藏的当代风流……

在神秘的白鹿原,白家族长白嘉轩一生淡泊名利,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鹿子霖,被人引为奇谈。

白嘉轩此生历尽大风大浪,却始终淡泊名利。少时,他贫困至极,甚至连彩礼也置办不起。他被所有人瞧不起,被认为丢尽了白家的脸面。“凡人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但是绝不真心实意的施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原因。”深知这一点的白嘉轩,凭借白鹿这一迹像,重现白家当年的辉煌。他老成持重,即便面对强盗,却淡然处之,即使强盗用一根木棒将他打成驼背,他也丝毫没有怨恨,而是淡然的接受。可谁知,正是驼背,使得他在解放后没有被当作间谍论处。

难道他是神吗?

“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就不该做,应该做的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觉得这件事该做。”这就是白嘉轩的做人标准,待人接物,皆有底线。不求闻达天下,但求问心无愧。他不是神,但心境比神更高一层。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祸福相倚,白嘉轩早已看透,所以他一直隐忍,并不是他不够强大,而是他隐忍非常。他能在无数因果中看透,淡泊名利。他能入世,更能出世。他品性非比寻常,却能隐忍不发,淡泊名利,然后厚积薄发。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是圣人,而是因为他找到了心灵上的净土∶责任与担当。他身为白家族长,理应肩负起振兴白氏的重担;他身为家长,理应肩负起家庭温馨和谐的责任……压在他身上的太多太多,但他始终隐忍,不露锋芒,因为在心灵净土——责任与担当面前,一切争逐都显得那么的不重要。不求屹立于世俗之巅,但求无愧于心,不愧于人,如此,安好。

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我们也能了解自己的责任,寻到那一块心灵净土吗?

白鹿原读后感2

很多课上,老师都提到了《白鹿原》,当然,说的最多的是这个叫《白鹿原》的电影。而我在无意中淘到了这本书,本来没多大兴趣,因为我对战争一类的有着本能的反感,而在听了大家对它的评价后,我决定看看这本书。最开始仅仅作为一本普通小说来看的,开篇觉得还具有一些传奇色彩。没想到一切都是一个暗示,一个伏笔。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二者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说实话,电影版的让它确实有些变味,田小娥只是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但是在她将尿撒在鹿子霖脸上时,我觉得她很勇敢,很高大。原本的她只是一个小女人,却要面对那么多无奈,只求一份幸福,却落得香消玉殒。我不喜欢黑娃,虽然在最开始给了田小娥幸福,却在后来将她带进一个个漩涡,而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潜逃不知何处。

作者也尽量用一种纯粹,真实的农民语言来展现故事,这是很难得的。这样的故事,在传奇中带给观众真实的社会面貌。对于农村的封建习俗,甚至思想会带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因为它几乎无所不在。在这个故事中,很多悲剧围绕着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人物却是白嘉轩,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个人,因为他让我觉得捉摸不透的感觉。而他的性格似乎也随着岁月而不断的完善。从一个稚嫩的青年,变成坚毅的族长,而他的姐夫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很是耐人寻味。

白鹿原读后感3

这本书中过多的渲染了封建宗族制度的权威,作者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描写和命运的安排传达出对女性的轻视,让作为二十世纪、具有独立意识的我看了觉得没法理解和认同。书中命运最好的女性就是朱先生的妻子朱三娘了,我想这大约也是作者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吧?不过她也只是封建社会主义男权制度下的一个附属品而已,本人并没有什么建树。

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角色,一个是朱先生,一个是百灵,还有一个是黑娃。这三个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朱先生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但是太过神化了。百灵聪明伶俐,敢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在那个时代是比较超前的了,然而木秀于林,终归还是吃亏在不谙世事、太过天真。黑娃算是个真豪杰,敢爱敢恨,可惜的是耿直终究敌不过虚伪和奸诈。至于书中其他主角,鹿兆鹏完全是一个事业型男,对婚姻和家庭极度不负责任,所以我对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主角白嘉轩我觉得太过自以为是,他自以为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其实终究也不过是小家子气的格局有些不识时务,所以经不起时代洪流的冲击,注定在那个大时代下是个被抛弃的落伍者。

虽然我看完这本小说觉得并不是特别欣赏,(抱歉我看书一向不注重什么奖项和评论,只重视自己最真实的感觉,我的原则是读书自由而无用,写作随心而不功利),不过我觉得这本小说的可取之处还是有两点:一是文中的故事都并非作者亲身经历,作者仅凭对文献资料的查阅,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精心塑造并将他们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就勾画出一幅恢宏的时代画卷,这种能力令人赞叹。二是作为集体记忆,书中描述了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近50年的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民族和国家记忆,值得推崇。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不足之处在于,故事主要人物结局让人扼腕叹息,导致结局以低潮收尾,让人不太满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相对来说,我还是更欣赏这种境界吧。

白鹿原读后感4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示了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生沽: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巧取风水地,恶使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囯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己。

这次我所看到的《白鹿原》是修订本,是作者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委 ……此处隐藏6158个字……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颤的真实感。

乍一看就是一部陕北高原的简史,其实我更认为是为陕北的故去写的一墓志铭。书中大量的描写都可见陕北的风俗,作者不去作任何评价,但是正是这种不评价,却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空间去自我思考,在起伏的情节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彷佛我也身临其境般灵魂受到了荡涤。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这不是什么技巧,这是一种心语。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没有正面评价共产党,也没有正面评价其他政治派别。这就避免此类小说具很强的政治色彩,而且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不使读者感到乏味。我想作者晓得我们的读者是知善恶,辨良莠的,不需要那些好作人师的所谓著名作家的说教。

伟哉《白鹿原》,不朽《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13

终于把陈X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万千。

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

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后感14

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读完了这部长篇巨著。与我之前的阅读速度相比,这次应该说是读得很快了。然而阅读感受却并不是很美妙,反而觉得很痛苦。以前的我,是不喜欢让自己不舒服的文字的。但是这一次,我却坚持看完了。在痛苦的挣扎中,我仿佛回到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置身于宽广的白鹿原之上,和他们一起经历着充满苦难的人生,内心的悲哀与感动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小说,《白鹿原》不仅展现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故事,而且在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涵。故事发生在建国之前,而作者是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今天的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当时的人们?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不同的认知方式,造成了我们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的看法。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在这部史诗中,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普通民众在天灾和人祸的打击之下无能为力甚至只能等待死亡的绝望;看到了传统儒家文化在时代的巨浪之下黯然没落的无奈;读后感·看到了那些平凡卑微的女人在看不到希望的现实中压抑以致扭曲的灵魂。同时,我也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看到了平凡夫妻之间的脉脉温情;看到了有志青年为理想信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仁义正直的白嘉轩、不断钻营的鹿子霖、儒家文化的化身朱先生、桀骜不驯的黑娃、被视为瘟疫的田小娥、为理想信仰奋不顾身的鹿兆鹏和白灵以及那些在那个时代最典型的普通妇女,他们在干旱、瘟疫以及各种人祸之中,坚韧地活在这片神奇的平原上!

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问题:白孝文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堕落了?田小娥悲剧人生的根源何在?黑娃从桀骜不驯的土匪变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学生”暗示了什么?等等。

阅读与思考,是我们的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暂时结束,思考现在开始!

白鹿原读后感15

陈忠实先生说,这本书是要用来‘垫枕头’的。没错,这本书,像砖头一样的土黄,也像砖头那样构建起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可以说,白鹿原的兴衰起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只能让我辈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如果将白鹿原具象为一个人,那毫无疑问就是族长白嘉轩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典型地主。但这个地主却代表着混沌深厚的白鹿原。那个一生都在坚守内心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腰板太直’的族长。不同与鹿子霖白嘉轩没有紧跟时代的变化,走上仕途。而是坚持着几千年来从未改变的传统,继续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新’与‘旧’的交锋中艰难的坚守传统。是他闹交农,是他制定《乡约》,也是他专横的包办子女的婚姻,当众行刑孝文和小娥。大至权力更迭饥荒瘟疫小到白灵出逃,鹿三痴傻。什么都无法改变他内心封建道德的一杆秤。当然,白嘉轩也无法改变别人,无法改变小娥,孝文,白灵,兆鹏等一切新势力的兴起。

田小娥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没有之一。她跳脱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外绝不像大部分受荼毒的女性一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做一个‘伟大’的‘贞洁烈女’:在残酷漫长的烈火中苦苦煎熬,在县志中争得一个蚂蚁般大小黑压压的名字。她逃离郭举人,奔向黑娃。在黑娃逃走后又爱上了白孝文,向利用她的鹿子霖吐唾沫。小娥是一生都在黑暗中徘徊的飞蛾,就算前方是恶毒的咒骂甚至万劫不复,也要扑向光明幸福的火光。是封建与愚昧禁锢了这个中国的雷梅黛丝,让天性自由的飞蛾拘泥踌躇在世人的目光与唾弃中。连死后还要被人掘坟挖尸。

可以说白嘉轩与小娥是当时白鹿原,乃至整个社会的缩影与极端。代表了新旧势力,阶级之间的巨大矛盾。鹿三,朱先生,鹿家,白家子女,黑娃,都是在这两者之间奋斗的人物。但无论选择什么,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神的。

白鹿原,是一个处于巨大变革中的民族的秘史,在这片土地上有乡约和朱先生千年的智慧,也有政治与战争带来的丑恶和杀戮。但这一切权力,阴谋,革命,希望,坚守造就了白鹿原,化作一只筒体洁白的白鹿,沿着历史的道路向前飞奔而去。

《白鹿原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