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人》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摆渡人》读后感1故事讲了一个15岁单亲女孩,有一个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一个倒霉的早晨。在去看望自己多年不见的父亲时,路上遇到了事故,等她从火车爬出来时,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却是一片荒野。就在这时,她看到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这个叫崔斯坦的男孩一路带着她穿过荒野,躲避魔鬼的追赶。在她得知自己死亡的事实时,没有消沉,而是淡定的接受了死亡的事实。多么勇敢的孩子,在知道事情的真相还能勇敢的面对魔鬼的追赶。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一路保护着她,引领着她,护送她的灵魂到达应该去的地方。
如果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为了超度灵魂,随时变成那些亡灵想要的陪伴着的样子。他怕伤害迪伦,所以一直隐瞒着她已经去世的事实,崔斯坦是善良的。当迪伦知道崔斯坦没有过去没有将来,更没有感情时,她同情着崔斯坦。当迪伦跨越摆渡的终点边界线时,却没有看到答应与她一起离开的崔斯坦,痛苦欲绝的迪伦决定返回崔斯坦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摆渡人。为了爱,迪伦选择一条未知和艰险的路。在茫茫的荒野上,迪伦找到了崔斯坦,她劝说崔斯坦跟随自己回到属于她的世界。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是崔斯坦因为爱,决定去冒险。这一次,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带领着他义无反顾的找到自己出事的火车。当迪伦醒来时,没有因为自己活过来而高兴,却为自己放开了崔斯坦的手而伤心难过。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让两个年轻人会心一笑。
迪伦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崔斯坦,摆渡了她的灵魂与人生。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时候,才会勇敢的去战胜困难。其实自己也可以做别人的摆渡人,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善良,一样可以帮助别人。
《摆渡人》读后感2很开心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摆渡人崔斯坦摆渡了无数个灵魂,从最初对不同灵魂的同情或是惋惜,到最后的冷漠,从最初对自己生活的不甘和对摆脱这一切的向往,到最后的麻木,摆渡了一个又一个灵魂却摆渡不了自己,他屈服了认命了,只把这样的工作当成任务,直到他遇到了迪伦!
她有抗争有理性有倔强更有同情心和爱!摆渡人的任务就是连哄带骗地带着灵魂穿过一座又一座山峰,太阳出来了出发,天黑之前赶到下一个安全屋,直到将他们送到下一个他也未知的世界,然后开始他的下一轮摆渡!
这期间危险重重,一方面要避免灵魂被恶魔抓走,另一方面要安慰灵魂知道自己死亡事实后的绝望,大多数灵魂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很伤心无法接受,只有迪伦很坦然,并且关注到崔斯坦,这个摆渡人!
因为她的关心,他渐渐不舍,因为他的尽责,她渐渐产生了爱,最终两个人……彼此相爱!他骗他,陪她一起去到另一个世界,却在她跨过去后无能为力;她痛苦无助,因为他是她从来没有强烈感受到过的唯一支柱!没有他,另一个世界于她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她誓打破常规回去找他!回到那个荒原的世界。
没有摆渡人的保护,恶魔发了疯似的窥视她,一分一秒都处在极度危险与恐惧当中,但是她最终还是找到了他,欣喜若狂!这一次,换她来摆渡他,带他去她生活的真实世界!那么多看似不可能,却在她被他摆渡后露出端倪,他不再变成另一个样子,也不再受伤后自动恢复……因为,他,渐渐地,像个……人!
相爱的两个人,会幸福地在一起!迪伦还是成功摆渡了他!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摆渡人》读后感3灵魂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迪伦女主角,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她感到在家庭没得到足够的爱,她的母亲也没有给她带来什么正能量,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消极的,恐惧的。她的心灵没有归属感,没有栖息之地。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遇见指引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让她感到依赖和信任。崔斯坦是一个只能执行引渡任务而没有自我的可怜摆渡人,同样没有归属,没有栖息之地。在她不知道去往何方时,摆渡人崔斯坦指引着她,保护着她,在走出荒原的路上他们相爱了。他要送她去另一个世界,但是作为摆渡人他自己却不能去。那儿虽然是灵魂栖息的乌托邦,却没有崔斯坦,这不是她想要的地方,却是崔斯坦希望送她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恶魔。
她虽然无知,虽然愚蠢,但她还是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她苦苦挣扎着与崔斯坦相见,并带着崔斯坦逃出荒原,去到她的世界,最终他们如愿以偿。
慢慢读完《摆渡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每个人都会面对一段艰难孤独的旅程,在遥远的那边,也许有自己渴望的世界,有自己追求的梦想,又或是自己深爱的人儿。迪伦克服自身的恐惧历经磨难回到荒原的场景历历在目,颇为感动。她找到了自己的摆渡人,我们又可不可以幸运一些在万千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安身之处?
谁又不是在遇到对的人之前是别人的摆渡人呢?我们都是互相的摆渡人,不断的错过不断的遇到不断的因果最终送到对的人身边。即使遇到你之前爱过很多个又怎样,现在的他仍然是你爱的那个他啊。
《摆渡人》读后感4“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长河,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因为这句话,我读完了整本书。一个青春懵懂的女孩儿因为一场火车事故,灵魂和肉生剥离,每一个刚死去的灵魂都由自己的摆渡人带领,穿过荒原,进入死后的天堂。荒原并不是坦途,很多恶魔觊觎着新来的灵魂,随时准备抓住灵魂美餐一顿。在摆渡人崔斯坦的指引下,迪伦在高山,泥潭,沼泽,深谷中前行,抵住恶魔的几次威胁。
十几天的生死与共让两个人深深地爱上了对方。然而崔斯坦和迪伦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迪伦注定将进入天堂,而崔斯坦要在这个大荒原完成摆渡人的使命。当他们来到了天堂和荒原的交界处,崔斯坦哄着迪伦会陪她一起渡过交界。当迪伦跨过界限时,却发现两人已经在不同的世界。迪伦找到回到荒原的方法,在没有摆渡人保护下与恶魔做生死搏斗独自前行。然而没有摆渡人的荒原,迪伦只能看到红色的天空和天空下蠕动的灵魂,摆渡人的形象只是每个灵魂前的一盏灯。迪伦在绝望中因为爱而坚持,终于在千千万万的灯中辨认出了崔斯坦。两个人再次相聚,放手一搏,决定同回人间。故事很圆满,但是我总感觉少了什么,摆渡人催斯坦违背了他作为摆渡人的游戏规则,结局并没有细说,就直接结束了。这个故事时常感觉到死寂的绝望。在荒原中,你不知道前路,不知道死生,不知道关于自己未来的一星半点,只能埋着头往前走,别无选择。如果是我,在这样的绝望中,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更加不可能独自一人回返,为看不到一丝希望的目标,坚持坚持再坚持,也许只有爱才能够让人在迷茫的一生中,有温暖有慰藉有前进的动力。
《摆渡人》读后感5这本书在书架里搁置了好几个 ……此处隐藏3780个字……残,即使命悬一线,她却义无反顾。
伊莱扎说任何一扇门都能够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可是可悲的是千万年以来却禁锢了无数的灵魂,包括那位勇敢的德国兵。
克莱尔·麦克福尔想告诉我们的是: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来自对未知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我的人生,仅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能抵达完美的彼岸。
真正的救赎,来自自我成长与非凡的勇气。
《摆渡人》读后感12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令我非常感动的书——《摆渡人》,文中善良的迪伦以及舍身救人的崔斯坦触动我的心弦。
《摆渡人》主要讲述了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的故事。迪伦发生车祸死亡而来到“荒原”,准备开始生命新的轮回。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她却是唯一的逝世者,走出火车残骸的仅仅是她的灵魂而已。崔斯坦是摆渡人,帮助她渡过荒原,保护她不被恶魔捉走。当他们历经艰辛抵达灵魂居住的地方后,迪伦却开始想念崔斯坦,最终成功与崔斯坦复活并重回人类世界。
我忘不了书中那一幕——迪伦在得知自己曾经死亡后,并没有像常人一样伤心、自暴自弃,也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刚强地承受了一切痛苦,以笑容面对他人,以乐观面对生活!难道这不令人震惊吗?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能用如此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似乎没有什么能伤害她的心灵。她乐观向上的心态,还感染了其他人——她使往昔冰冷的崔斯坦不再没有任何表情,而是变得阳光温暖、积极向上,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快乐。难道这些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回想自己,在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考试中,语文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的我竟然只考了80。5分。当时,我一度情绪低落。妈妈鼓励我说:“宝贝,不要泄气,只要认真复习,下次一定能考好!”我听了,乐观起来,更加认真学习。接下来的考试,我果然考了全班第一。这一切,多亏了妈妈的鼓励,多亏了我乐观向上的心态。
不要让昨天的泪水挡住今天的阳光。在生活中,尽管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如意,但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机遇,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微笑面对它们,生活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摆渡人》读后感13《摆渡人》是英国著名实力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凭借此著作,她一举获得了五项世界文学大奖。故事发生在神话背景下,以穿越荒原为主线,展现了人物灵魂成长的踪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迪伦的普通女孩,乘坐火车去看望早已与其母亲离婚的父亲。不幸的是,火车在隧道处发生事故。当她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四周悄无声息,她走出隧道,以为自己走错方向了,但她看到了一个叫崔斯坦的男孩,于是二人一起走向荒原。在后来发生了一幕慕神奇诡异的事件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早已在车祸中死去,而眼前的男孩只不过是一个要带她平安走向所谓天堂的摆渡人。死,原来这么地轻易,但她却并没有太过悲伤,反而是更加坦然了,甚至还关心起摆渡人了。在一次次的危险下,在一次次的逃亡中,二人渐渐地产生情愫。最后经历了种种困难,二人神奇般的回到了现实世界…
故事情节可谓是引人入胜,极其新颖。孤独的荒原,爱情的萌芽,生死的拷问,贯穿了整部小说,让人在惊心动魄之余还会陷入沉思:何为生命的意义,何为真正的爱情?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打破既定规则的自己。崔斯坦觉得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做别人的摆渡人,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放弃这份职业的后果是什么。每一个到达天堂的人都没有想过离开,只有迪伦想原路折返,一个人再次经历魔鬼,寻找心中的所想。别人告诉你这样不行,你打破格局就是不对。可总有人要去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也要有人在不打破道德的前提下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尝试。
很多时候,人性存在的软弱,是我们不期待别人去尝试我们做不到,或者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我们悄悄抱着这样的心态,告诉他后果会有多糟糕,甚至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有时候会担心,若是他成功了,我们却还在原地徘徊,我们的内心会不平衡。
《摆渡人》读后感14经朋友介绍买下的这本书,名字听上去像本名著,网上介绍的也挺牛逼,看了后不能说不好看吧,因为自己也是在短短几天之内就看完这本小说,并且在火车上那么嘈杂的场所也看了本书的60%,可能我该为自己现在的阅读状态高兴吧。
一开始决定看一些小说也是出于培养自己的看书习惯,从《追风筝的人》到这本《摆渡人》,可能两者的差距太远,以至于刚开始看《摆渡人》的时候,我以为是特别俗套的言情小说,冷酷的男一,爱耍宝又显得女一,都想放弃阅读的一本小说,但是,火车上的无聊让我重新拿起了这本小说,看到最后,我为自己的没有放弃感到庆幸,不是为遇见这本小说,为最后女主的选择。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求稳,不想改变,等待着时间给我们答案,然而迪伦穿过荒原,她就摆脱了那些一直纠缠她的恶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她生命不再受到威胁了——她“回家”了,这是被摆渡人的终极目标,然而她爱上了她的摆渡人,走过分界线她便再也见不到她的摆渡人,她不愿过着那样没有希望无限期等待的生活,她选择了再次回到荒原——那个她曾经无比害怕也无比甜蜜的地方。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受一种思想束缚着——那个统管人界、荒原和鬼界三界的大boss该出来阻拦了吧。可能吧,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而受限的是我自己。
看完后会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是否在无休止的过着复制般的生活,没有变化,没有期待。然而其实自己是有梦想的,只是没有勇气再回到那个“可怕的荒原”,去寻找自己的“崔斯坦。
《摆渡人》读后感15记性不太好的缘故,看了10页左右,才发现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用飞机上的时间快速重温了一遍。
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这个设定:死亡之后的灵魂穿越一片荒原,有机会再次回到躯壳实现复活。
我想这在医学上是可以验证的:一些重症病人陷入昏迷后,他们的思想也应该是游离状态。那些有着坚韧意志的的灵魂苏醒的概率远大于易于放弃意志软弱的的灵魂。
重温的感悟是:每个灵魂都是独特的,但最有趣的灵魂是哪种呢?我想是纯粹的、以及能够考虑他人的——哪怕知道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也不是一味的悲伤,而是去关心另外一个灵魂。
主人公迪伦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她会考虑摆渡人的感受,哪怕摆渡人可能只是一团光而非人类。她也是勇敢的,在历经艰险穿越“荒原”后,竟然有勇气原路返回再经历一次。
二读也发现这本书的不足:
1、迪伦与摆渡人之间的爱情,缺乏一些支撑。更多是危难之间的依靠。
2、摆渡人来到现实世界与迪伦相认,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与合法的身份。比如这样的设定就更合理:他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复活,改变了外貌,但不变的蓝眼睛让他们相认。
3、那个犹太营的士兵,故事没有展开。那个因为迪伦而泯灭的妇女的灵魂,没有后续补充。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小人物都应该完整,且是宏大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论:摆渡人更像是一部轻松的童话故事。它并不能真的摆渡什么、治愈什么。就像主人公迪伦,她之所以获得救赎,更多还是靠自己的意志,而非摆渡人。所以,自己才是自己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