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

时间:2025-05-12 11:54:52
《高老头》读后感15篇

《高老头》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老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高老头》读后感1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极具现实讽刺意义的著作,它无情地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在拜金主义影响下人性的欺迷与混沌。此时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在资产阶级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旧贵族相抗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意识日益占了上风,这就使得“金钱取代一切成为人们的上帝”。人们唯一的追求成了金钱,“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生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骄奢靡侈之风笼罩着整个法国,处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欺诈和虚与委蛇。

而高老头就在这样的时代里诞生了。

高老头是一个充满爱的角色,他那炽热到疯狂的父爱着实为这样死气沉沉的社会增添了不少色彩。他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们。对他来说,自己的一点点私心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女儿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他将他所有的爱都倾尽在两个女儿身上——他让女儿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满足女儿们的一切欲望;他费尽心思帮助女儿们嫁入贵族豪门,并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都拿给女儿们做嫁妆,让她们走入上流社会;女儿们在遇到财产问题时都毫不留情地压榨他,他却宁愿让自己受苦,也不愿使女儿们伤心失望。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在高老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女儿的快乐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女儿的伤心则令他痛不欲生。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女儿,可等待他的却是什么?是女儿把他像橘子一样对待,吃完里面的果实就将橘子皮随手扔在地上,满不在乎地肆意践踏;是女儿为了一条金线裙子继续压榨逼迫为了她们早已一无所有的父亲,害得他因焦虑而得了重病;是女儿在他卧床不起时依旧毫不顾忌地去参加舞会,为了达成目的就算踩着父亲的身体过去也愿意。他可以一点一点地忍受自己的不幸,却承受不起炽热的爱换回冷冰冰的结果。即便是在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他最爱的两人也没有来与他告别。高老头所有的付出都化为了乌有,最终只能够孤独地怀着失望与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这样的悲剧却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是他教会了女儿们拜金主义,是他纵容她们把自己踩在脚下。高老头作为那个时代的面粉商人,深受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将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可也正是他用可爱又丑恶的金钱引导女儿们走入这个欺迷与混沌的社会,使她们迷失在物质生活中,最终失去了真正的爱。这种病态的溺爱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把所有的爱在她们身上用尽了,她们对我不能再有爱了”。他这一生都在欺骗着自己,不断为女儿们的无情找借口,寻找原谅的理由。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才说出了自己始终不愿相信的真相。“你带她们到世界上来,她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他不断地感慨:“我的钱到哪去了?”“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他的“钱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以及他通过溺爱来将这样的观念传给女儿的做法,正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高老头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便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牺牲品。高老头的爱,交织着传统的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法则。

而真正的爱,应该是单纯而没有私心的,不掺杂任何物质观念的。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美丽而又珍贵、值得人们为此付出一切的。

《高老头》读后感2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了《高老头》这本书,“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触颇深,思绪万千。其中父亲对子女的爱让我深深感动。

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侈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她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父亲老了,不会挣钱了,也没有积蓄了,这时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在临死之前哭天喊地的想见她们一面,但是这深深的思念,无尽的牵挂丝毫感动不了女儿们的冰冷心肠,这使他悟出了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

在繁乱纷杂的大千世界里,一些人把亲情、友情、爱情视为一张普通的网络。父母为了把自己的儿女养大成人,吃尽了人间的苦头。从牙缝里省下一粒米,从指头缝里省下一分钱,从身上节约一件衣服,田野里,大街上,小巷中,工厂里留下了他们奔波、操劳、晃动的身影,终于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了,翅膀硬了,成了家立了业。孩子们呢,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好像变得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急着赚钱,急着想要买房,急着交际应酬,却唯独忘了要好好善待父母,陪陪父母。

或许我们没有发现,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变得很听我们的话了,就如同我们儿时听他们的话一般。害怕孤独重亲情的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哪里不对,会让本来压力就大的儿女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对我们说话的语气从最开始的命令,到现在的商量或者征求,更或者有些讨好。父母其实也挺可怜,年轻时为家庭打拼,孩子长大了,自己也慢慢苍老。他们已经变老,他们的地位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我们从之前的弱势地位变成了强势。我们不经意、没意识地说的话,做的事,可能就会让他们难过好几天。可即使伤害到他们,他们却依然爱着我们,就像小的时候爱我们那样。

我们一边嫌弃着父母,又一边依赖着他们,把他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却越来越忽视他们的感受。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对于亲情同样适用。

实际上,父母将子女拉扯大,其实他们也没太多想过能从子女那里享受多少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子女过得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想要的并不多:一通简单的电话,一句节日的问候,一个理解的眼神,一起吃一顿家常饭菜,平日里一份微不足道的关心,又或者是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让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定好好陪伴我们的父母。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在了枝叶才会繁茂,莫等到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才追悔莫及。

《高老头》读后感3

虽然高老头对女儿们盲目的纵容和溺爱是导致他受到的种种苦难以致最后悲惨孤苦的死去的原因之一,但作为一个父亲,他的那种父爱却是伟大的,令人感动的。所以,当我读到拉斯蒂涅因为被这种父爱感动后给予高老头帮助和 ……此处隐藏13225个字……的良心和对伏脱冷的恐惧让他无法理解这样的安排。就在此时,米旭诺发现伏脱冷就是人称鬼上当的通缉犯,并以每年3000法郎的年金为条件向警方告发了伏脱冷。随着伏脱冷的被捕,欧也纳暂时摆脱了这个幽灵。

安葬完高老头,站在墓地的高处欧也纳远眺巴黎——“只见巴黎蜿蜒曲折地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地亮起灯火。那便是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的地方。应对这个热闹的‘蜂房’,他看了一眼,好像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口吸尽。他神情异常地说:‘此刻咱们来拼一拼吧!’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为了向社会挑战,决定明天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去吃饭”。

这个结局很是耐人寻味,高老头的死并没有打消欧也纳挤进上流社会的念头,尽管两姐妹的贪婪、自私和对父亲的绝情让欧也纳反感,但为了自我的目的,他依然愿意借助但斐纳这把梯子。他此刻还是有良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他是否会彻底迷失,最终变得和他以往厌恶的人一样,贪婪、自私和绝情!

《高老头》读后感14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他爱女如命,在两个女儿出嫁时每人给了六、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只留了五六万作养老金,后来又因为两个女儿而卖掉了仅供他生活的养老金。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他给她们还债,用他仅剩的养老金为女儿制作参加舞会的礼服,女儿们的漂亮和高兴是公寓里这个木讷的老头唯一感兴趣的事情。

他满足女儿的一切需求,包括不合理的,他以为这样就拴住了女儿,以为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但是当他的女儿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再也没有什么能付出的了,只会给他们丢脸,两个女儿也力求自保,顺从丈夫的意见,不愿搭理父亲,两个女儿以父亲为耻,盼着父亲早一点死去,但表面上却说出种种托词来假意的安慰他,最后高老头寂寞地死去。她们就像是一个榨汁机,榨干了父亲,把剩下的残品急于扔掉。

儿女都是父母养大的,女儿的所作所为,高老头都看在了眼里。但无论女儿怎样做,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令他失望,他的父爱却是永恒的。当他听说他的女儿在外面欠了大笔债务的时候,他宁愿把自己最珍惜的银饰(那银饰可是他最值钱的东西了)卖掉为女儿还债,也不愿让女儿为此伤半点脑筋。卖了之后,他哭了,但他这样做并没有换取女儿的心。

高老头一辈子过得屈辱,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女儿的认可 ,可这些都因为没有了钱他后来一样都没能实现。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不能拉紧拴住女儿的缚绳。他为了两个女儿宁愿去偷去抢,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父爱吗?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下它显得多么伟大、让人崇敬。弥留之际,他感叹道:“我对她们的爱,她们都以怨报德,像刽子手似的对我施以酷刑。”

很可惜,高老头是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爱女成癖,并为她们花光了所有家财,自己却省吃俭用,成了个吝啬鬼,最终因为贫穷而被女儿抛弃,成为金钱关系的牺牲品,凄然死去。高老头的父爱,让两个女儿踏入上流社会,却也正是由于他的溺爱,使两个女儿抛弃了他。正如一切无休止的放纵都源于没有分寸的宠爱,一切没有分寸的宠爱下都裹着一颗自私而又惭愧的心。可怜的高老头,还有他那可怜的父爱,在灿烂夺目的金钱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终也只能折服在金钱脚下。

最后,高老头因为操心两个女儿病倒了,可怜的他发出最后一声呻吟竟是“求求你们,让我见见我的女儿吧!我只要看见她们,我的病就会好的,求求你们了……”这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虽是这么朴实,但却饱含了对女儿的爱与期待。病痛折磨得他浑身发抖、昏迷了。但昏迷时还亲切地叫着:阿纳斯塔西,()但斐娜(两个女儿的名字)!他对女儿的爱已经感染了周围的人,却不能融化两个女儿那冰冷的心。直到他死了,两个女儿才来到父亲身旁,同他“告别”。但对父亲的后事却不闻不问,扬长而去。高老头的归天仪式是最简单、最贫困、最单调的,只有最穷的人才是这种仪式:可怜得只有哀乐在号响,可他却是两个贵族家庭的父亲!

《高老头》读后感15

这周我读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我所读译本,是译林出版社在20xx年出版的,译者是韩沪麟。

虽然这本书叫《高老头》,但是主人公并不只有高老头一人,还有来巴黎求学的大学生欧也纳。之所以以高老头为题,我认为:一、本书是以高老头的凄惨离世为结尾的;二、欧也纳是高老头不幸后半生的见证者,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高老头,欧也纳才一步步清楚认识社会的丑恶与现实以及处世诀窍和准则。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欧也纳认识社会的“老师”——神秘的伏脱冷。伏脱冷反叛社会,找到欧也纳这么一个“学生”,保护他,关爱他,造就他,教唆他干坏事,让他向社会开战。伏脱冷和欧也纳不同,伏脱冷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开始之时已经定型,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暴露,而欧也纳则是随情节开展、随他对社会规则认识越来越清晰而逐渐定型。从上述分析,能清楚看到本书的三条线索:高老头、欧也纳、伏脱冷。同时,根据情节发展,能够把小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了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日常活动,以及欧也纳萌生挤入上流社会的想法和他的初次尝试。第二阶段,欧也纳通过征服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夫人,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同时,在伏脱冷的“教导”下,对维克多莉娜——百万法郎的女继承人,有些动心。第三阶段是全文的高潮,伏脱冷被捕入狱、欧也纳在上流社会混得有声有色、高老头因为两个女儿不幸的婚姻深受打击,生了重病,奄奄一息。被两个女儿榨干所有法郎的高老头,对所有人都没了“吸引力”,女儿不愿意耽误舞会去看望他,伏盖夫人担心高老头一死赊欠的房租无人来付,就连医生过来医治也有研究新病例的目的。只有曾经被爱屋及乌,因为和纽沁根夫人在一起,所以被高老头视为儿子的欧也纳,在病榻旁陪伴他。

高老头临死前,咒骂因为他不再富有就抛弃他的两个女儿,但是本能的父爱让他原谅了他们,自己生命危在旦夕,还担忧女儿们以后的生活。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给我很大的心灵上的冲击。

高老头凄惨离世,让见证人欧也纳洒干最后一滴泪,自此,他完成了他的修炼,决意向社会发起挑战了。

这本现实主义小说,就像是一面明镜,将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人们追求金钱、享受虚荣,上至高官名流,下至贫民百姓,金钱就是一张无往不利的通行证。社会不公,法律仅仅只能约束平民,上流社会的人总能钻孔取巧。在道德缺失、情感麻木的社会,法律不能为社会公民提供道德标准,不能为规范超出道德底线的行为,提供合法依据。

所以,高老头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成的,更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造成的。高老头的凄惨离世是社会对父爱的践踏。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丝丝战意和不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们不正是千千万万个“欧也纳”吗?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来自普通家庭,离开小镇来都市求学,被寄予全家人的希望。我们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也不缺少智慧和勤奋。这一切和原来的欧也纳难道不相似

吗?是服从还是反抗,是选择被同化得面目全非,还是选择坚持本真的自我。这个艰难的选择题,只有当我们走过青春路,回头再看时,属于自己一生的答案,才能揭晓。

《《高老头》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