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因为我喜欢书中的许多的人物,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三顾茅庐的刘备,草船借箭的诸葛亮,粗中有细的猛张飞······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脸关公。他在和曹仁的一战中,不小心被曹仁的暗箭射伤右臂,那支箭上有毒,关公的手臂上已经发青了,必须刮去骨头上的毒。伤口才能好。
关公不惧怕疼痛,让华佗直接刮骨疗毒。
他脱下衣服,露出一臂,一边喝酒,一边和马良下棋。
华佗取出尖刀,又拿了一个大盆放在关公手臂下方接血。华佗下刀割开皮肉,一直到骨头才停止,骨头上已经发青了,华佗用刀刮骨。
帐篷外的人看见了皆掩面失色。而关公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完全没有痛苦之色。
过了一会,血已经溢出了盆中,华佗刮干净了关羽骨头上的毒,为他敷上了药,用线缝好。关羽大笑起来,对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华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我从这件事知道了关羽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他敢让华佗刮骨疗毒,他一直忍着痛,直到结束。我很敬佩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巨著,真是受益匪浅。他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国统一之间的一系列故事,里面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如果要问文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谁,那肯定非关羽莫属。为什么呢?那还得从关羽那个名垂青史的“刮骨疗毒”的故事说起:有一次,他的手臂中了毒一刀一刀的刮掉,非常疼痛,但关羽强忍着,并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这种境界怎能不让我为他竖起大姆指呢?他的坚强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当然了,《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个个个性鲜明,除了关羽以个,还有很多人物是我非常喜欢的。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草船借箭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不废吹灰之力就在三天之内搞到了十万只箭,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希望在以后的话生活中要像关羽一样坚强;在学习中要像诸葛亮一样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想要说一下我对刘备和关羽的看法。
蜀帝刘备,以仁义仁德,礼贤下士闻名天下。他三顾茅庐,以诚恳,一心报国,光复汉室之心得卧龙诸葛亮辅佐,招募各路英雄,才从一开始的小股势力发展到拥城百座,兵精粮广,鼎盛富强的蜀国。但刘备并无大才,如果没有诸葛孔明,刘备凭原来那点兵力恐怕很难在中原立足,与群雄抗争。因为有一次,刘军被来势汹汹的曹军逼得走投无路,多亏诸葛亮机智退曹,争取了时间向刘备的侄子刘琦求援,才逃过一劫。美须公关羽,以忠义二字素闻天下,忠是忠于汉室,义是义于兄弟,持一把青龙偃月刀,武艺高强,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关羽有个致命缺点,狂妄自大。当时,刘备和诸葛亮要去前线作战,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但是谁也没想到,关羽居然大意失荆州,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还最后导致蜀国丧失了平定天下的机会……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三国演义》。其中关羽这个人物给我的感受最大。关羽是一代英雄豪杰,他和张飞、刘备是异姓兄弟。他们投靠了曹操,和曹操一起来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华雄很厉害,在关键时刻,关羽站了出来,说:“我去斩华雄的头!”曹操热了一杯酒敬关羽,关羽说:“酒先放着,我去去就来。”说完拿起大刀走出帐篷,飞身上马。大家只听得帐外喊声震天,接着鸾铃响起,关羽提着华雄的头已经回来了,而酒却还是温热的。
关羽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曹操曾经给了关羽很多金银绸缎,后来曹操和关羽要打仗,曹操打了败仗,关羽准备杀他的时候,想起了以前曹操对他的照顾,就放了曹操。关羽不光重感情,他还是一个很神勇的人,他不但过五关,斩六将,而且还刮骨疗伤。
关羽这个人物给我的感受就是,做人不但要勇敢,而且要重义气、重朋友,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好处,就出卖了朋友,出卖了人格。而且我们做人要做好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你。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
我看到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雄才大略却残暴和奸诈的曹操,还有仁厚爱贤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勇猛刚正的张飞。
三顾茅庐屋,这篇故事我非常喜欢,他讲了刘备、张飞、关羽到隆中去寻找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不在,第二次也不在,第三次在家了。诸葛亮的童子想要去通报,刘备连忙阻止,说“不要惊醒了先生的好梦”刘备站了一个小时,诸葛亮醒来,张口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吟完诗才知道,刘备在外等了几个小时了,连忙吩咐童子请进来。诸葛亮认为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个诸侯一定会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势。刘备听后不禁大为惊叹和佩服,他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婉言拒绝。刘备眼泪婆婆地说,“先生不肯出山,难道也不顾苍生黎民吗?”说完眼泪把衣服都打湿了。诸葛亮深深的被感动了。终于肯出山帮助刘备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学会了做事要学会坚持,不可以半途而废。
“三国演义”真好看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书让人展开无限遐想;让人开阔无尽视野;让人得到无穷知识。书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书如花朵,沁人心脾;书如光明,照亮未来;书如画笔,为生活锦上添花。有一本书令我爱不释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形象的描写了张飞、马超、关羽等英姿飒爽的人物,以及周瑜、曹操、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人物。《三国演义》会教会你勇气及责任感,让你受益终生。
书中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鲁肃憨厚谦让,刘备善于用人,关羽忠诚勇猛,张飞护主心切。而诸葛亮在我心中印象最为深刻:他用兵神速、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尤其是火烧赤壁,他巧借东风,大破曹军。他虽不会武功,但他的智慧令敌人望而生畏。
书中也有许多令人唾弃的人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刘备之子刘禅。他为满足自己而乐不思蜀。刘禅花天酒地,抛弃了先辈们努力创下的基业。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三国演义》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世界,让我徜徉在历史长河中。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对历史更加了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我园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最后归于晋朝的故事。书中讲述了一场场惊心动魂的战争,让我看的欲罢不能。唉,要是我能穿越回去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岂不是也能参与到那紧张激烈令人室息约战斗中去了。
如果我能穿越回去我想亲眼目睹一下武将的风采,先跟随赵子龙去长坡桥杀个七进七出,再去看一看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情景,呀我敢睁眼看吗?我一定会吓得不敢睁眼。最白,我还得去看一看将蜀将姜维与魏将郭淮的骑马追逐战。
他们两人一前一后用弓箭对射,看起来好像是电影里的汽车追逐战一样,让人惊心动魂。
如果能穿越回去,我想我还要见识一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如果能穿越回去。唉,我还是别想了,如果觉得对三国的故事还没看过瘾,还是再去看看《三国演义》吧,读书的时侯,自己不正随者作者的描述穿越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它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风云!这本书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苦难,以及他们要求统一的愿望。
作者把百年左右错综复杂的事件和近两百多个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在描写战争方面,构思雄伟,使我如亲眼见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场面。我觉得其中火烧赤壁等战争描写让人读了会惊心动魄。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写出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言行如:诸葛亮神机妙算,遇到事情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有阴谋诡计。
关羽之死让我恨不得变成一位三国的女侠,帮他报仇:张飞之死让我对那两个手下恨之入骨:刘备之死让我在心里痛哭流涕:诸葛亮之死让我难过得泣不成声……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让我牵肠挂肚。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一定要当像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9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说的一句话。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汉末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的历史故事,整本书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重义的关羽,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奷雄曹操等。其中我最敬佩的两位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上报国家,下安黎民。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我本认为这种人应该相貌百凡,可书中描绘诸葛亮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最另我感动的是孔明先生在五丈原因积劳成疾而死。死前拖着沉重的病体,困难的从床上挪到四轮车上,还要再看一眼战士们与夕阳下的江山,可见他心系士兵与国家,也表达了他没有完成先帝刘备理想的惋惜之情。看到这,我的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眼前闪现出孔明先生年轻时火烧新野、在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这一系列的壮举,让人息咻不已,这样一位神一样的人最终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下场。
三国教会了我团结,教会了我戒骄戒躁,教我了我刻苦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中,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让我大为感叹,为后人竖立了很好的榜样;刘备的仁慈、宽容是治国的一剂良药,才得来了一个盛世;
三国的人物更是令我敬佩不已: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却并不居功自傲,关羽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今传诵;
张飞是一个打仗能手,几乎每次都胜利而归,不过,张飞的暴躁脾气,也给他惹来了不少麻烦。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是“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宗亲会把“刘关张赵”认同一家。饿了说“肚子在唱空城计”,更有一些我们学过的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
《三国演义》是文学界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个伪君子,但有时候我有觉得他还有几分真实存在的仁义之心,例如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是刘备与陶谦的君子之风,刘备答应救徐州,并没有要徐州,陶谦觉得刘备不乘人之危,实在是难度,而且也只有刘备能够让徐州得到安宁,因此将徐州让与刘备。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发生在刘备出道创业初期阶段,这个故事能给人很多想法,特别是对于时势的观察和把握。
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在三国演义小说的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故事背景: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当时曹操不日将围困徐州,陶谦为了徐州百姓不受屠戮,请北海相孔融及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今天,我盼望已久的第三届校运会终于举行了。我虽然没有参加任何比赛,但我仍然十分兴奋。
校运会在激昂的《运动进行曲》中开始了。仪仗队的同学们敲锣打鼓,身为彩旗队的我们,也迈着坚韧的步伐领着裁判员和各班运动员进场,运动员个个都精神饱满,神气十足,好像很有信心能拿第一名。第一项是一年级男子30米。运动员们弯着腰在起跑线上,裁判员举着发令枪,大声喊:“预备—”,“砰”枪声一响,运动员们相别解放的一匹匹野马,在跑道上狂奔。跑道两旁的观众都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加油!”“跑快点!”“超越他!”这些喝彩声震耳欲聋。
比赛仍然紧张、激烈的进行着,中遇到我们班在跑道上大显风采了。先是100米男子的比赛开始了,我们班上跑得最快的匡维阳出场了,别看他个子矮,可一跑起来,就像风一样快。果然,匡维阳得了第一……第三届校运会就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书是我国第一本章回体长篇小说,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英雄争天下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许多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的关羽、勇猛过人的张飞、为人奸诈的曹操;还讲述了很多战争故事: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火烧赤壁、张飞大闹长板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过五关斩六将。
一提起《三国演义》,我就想起了面如红枣、丹凤眼、卧蚕眉、胯下赤兔马、手提清龙偃月刀、身长九尺的关羽——关云长。他就是过五关斩六将中的主人公。
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讲了关羽在寻找刘备的路上,多次被曹兵曹将拦截,又逐个击破,最后致使曹操也亲自为他送行的传奇故事。从关羽杀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中体现出了他的勇猛善战⑤,从护送二位嫂子突出了关羽的全力保护长辈的优良作风,从关羽拒绝曹操的挽留不顾一切去寻找刘备体现了他的义气。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有无比的勇气,就可以克服重重困难;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就能克服一切诱惑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兄弟之间的友谊胜过一切,我们一定要珍惜⑩。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书中各位英雄好汉们的精神。全书演变了整个历史过程,还让我体会到了许多受益的道理。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节为兄弟,在朝廷当了官。不料,来了一个名为董卓的恶霸,老百姓们都对他恨之入骨,吕布就借“美人计”杀掉了董卓……在一次次的乱战残杀中,一个朝代取代了另一个朝代,最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了数十年的中国终于由晋王朝实现了统一。而“三国”指的就是魏国、吴国、蜀国。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特点也是丰富多彩的:有鲁莽的张飞、机智的刘备、聪明的诸葛亮、勇猛的曹操……有了他们,《三国演义》这本书才会那么多姿多彩。
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本励志成长的书。它让我学习诸葛亮的聪明、刘备的勇往直前……它让我懂得了该做一个有怎样气质的人,它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拥有清醒的头脑,要做一个果断的人。只有这样,胜利,才会属于自己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完了《三国演义》,感触甚多。
三国中的三个国家分别是蜀魏吴,它们的君王分别是刘备曹操孙权。《三国演义》就记载了这三个国家的矛盾与斗争。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20xx年漫长的岁月中,王朝兴衰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一再出现,但三国鼎立却是唯一的一次历史存在。对于三国断代时间,确切地讲应该从公元220年曹氏立魏算起,到280年西晋灭掉了孙吴政权统一全国为止。虽只有六十年,但在这短短的六十年内,却有多少闻名天下的英雄啊!有以仁为政的仁义君子刘备,为人奸诈的曹操······刘备是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诸葛亮出山后痛击曹操五十万大军,但并未将其彻底铲除,于是诸葛亮建议刘备去江夏,百姓都要随他去,诸葛亮认为不妥,刘备说:“如果曹军追上来了,百姓可以弃我而去或把我交给曹操”
《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人要做有情有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