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读后感【精】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1《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每次读起《西游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里面。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妈妈笑了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你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当时还很伤心,后来在电视里面看到孙悟空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暗暗得意,心想:原来我和猴哥是一样一样的,太棒了,我也是孙悟空。后来我发现好多小朋友的妈妈也这么说,我依然很开心:原来我们都是孙悟空。
就这样,《西游记》成了我最爱读的书,简直是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再看孙悟空时,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这好比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玩耍时,就好像是我们那备受宠爱的快乐童年;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不就是调皮任性的我们,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吗?
大人们想办法哄他,封他个弼马温,这就好比——给我们糖吃,结果呢?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这就像是——再给我们买玩具,可还是没有哄住。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吧!大人们都是这么干的。于是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了五指山下——严厉的父亲出手,终于制服了他那调皮的儿子。孙悟空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而我们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漫长的求学路。孙悟空经观世音菩萨点化,踏上了艰险的西天取经之路,而我们也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始终坚持着,不畏惧、不退缩。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我为什么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坚持到底呢?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西游记》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很多中国人都很崇拜它的本领,正如美国人崇拜Super hero(超级英雄)一样。它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敢于一切困难斗争,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师傅前往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救师傅于危难。但它的师傅却不分真相,被邪魔鬼祟所伪装的善良表面蒙蔽,责怪悟空,念紧箍咒,甚至赶它走,但它对师傅唐僧依旧忠心耿耿,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师徒四人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也终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一称号。
《西游记》一书中写师徒四人经历的八十一重磨难,使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看看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难道我们不该惭愧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缺少的,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就是成功。那是因为我们去做了,并且坚持到了最后。无愧于心。
《西游记》之中除了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两个。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中“得到”“如意金箍棒”。又阴差阳错的来到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在太白金星的求情下,请孙悟空当弼马温。后再次招安, 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但他嘴馋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失败;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多重方法都没有使悟空死去。这时太上老君说他可以用炼丹炉把它炼成丹药。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悟空不仅没死,还练成了可分辨邪魔鬼祟的火眼金睛,并且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西游记》读后感2《西游记》是我第一次去阅读的小说,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师徒四人的惊险历程。
在《西游记》中,金蝉子转世的唐僧,从东土大唐出发,在观音菩萨的暗中指点下,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队伍逐渐形成,一路上荆棘丛生,妖魔纵横,他们跋山涉水,渡过了通天河,闯过了火焰山,一路降妖除魔,安贫济世,最后唐僧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完成了佛祖暗中布下的任务,圆满取得真经并回到长安城,向皇帝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读到最后,我感受到这个取经的队伍在九九八十一难中,他们迎接着一难又一难,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在现实世界里,可远远不是九九八十一难那么简简单单。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有的在人生道路上成功,有的却失败了。有些失败的人在自己失败后放弃去理会,一昧的自暴自弃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但他们曾有想过那些获得成功人的背后,是挥霍了多少汗水才得到了属于自己努力的成果。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是世界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之一,他一生创作过无数的科学作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是他的创作过程有那么顺利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做的每一项实验都无比艰难,在实验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错一步都会把实验搞砸,无奈重来。例如他为了制作灯泡所需的灯芯,用了近千种材料,做了近万次实验,做错的次数惊人。后来终于找到了一种叫做钨的金属做成的灯芯,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在他的不懈努力做了出来。
再回过头来,看到像爱迪生这样的伟人都不免要在困难中前行,我们也是必然要接受的。有一次,学校要举行文艺晚会,我和同年级的几个男生和一个比我们小的女生被“幸运”’地抽到了。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有些小激动,我是一次登台表演,那就尽力而为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舞蹈室。舞蹈室里,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组成的指导员严肃的站在里面,看到我们进来,也只是招呼了一声,就不再说话。看到这情景的我们,意识到这细微的气氛,站好后就闭齿不言了。随后指导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演的节目名叫《军训小插曲》。听完后,我们都有些惊讶,听到“军训”这个字眼,我们都显得有些头疼,想起刚进学校的前一周里,那训练完后的手脚酸痛“畅爽感”令我感到有些后寒。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为期三周的训练。为了能更好的得到表演效果,我们都练得都很卖力,劈叉、高空跳、冲跳卧。就这样,我们在腰酸背痛中度过。正当我以为可以平平安安的过去,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体育课上,我跑步时一个没注意,左脚猛地崴了一下,检查后发现肿得很厉害,又刚刚好去练习,我只好把伤口藏起来,慢慢地走向舞蹈室。在舞蹈室,和我一同选练的男生看到我这般模样,戏谑地笑了一下就恢复了平 ……此处隐藏17922个字……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反看这块仙石,奇怪得紧。看他的样子“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很显然,这块石头是按照道教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再看这块石头所处的位置“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西游记》第三十五回,银角大王向孙悟空解释资金葫芦的来历时表示“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在这里,我们可以确定一点,《西游记》中没有女娲娘娘,所以说孙悟空的母亲肯定不是女娲娘娘。“台上老祖”顾名思义就是太上老君。既然说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也就是说这里是《西游记》里世界格局最开始的地方,太上老君补天肯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既然是炼石补天,那就肯定要有炉子,太上老君在花果山上炼石补天,补完天之后太上老君就住到了三十三重天上,这炉子就被荒废了下来。经过不知道多久的风吹雨打,这炉子就风化成了一块石头。那么孙悟空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从废弃的炼丹炉中跑出来的。
问题二:孙悟空是从炼丹炉里修炼出来的吗
纵观西游记中的各种神仙妖怪,没有一个是从石头变成的。有树精、各种动物精,就是没有石头精。后面的白骨精,不是白骨变的,而是有一个魂魄附在白骨上修炼成精。由此可见,成精的基础条件是必须要有魂魄。石头是没有魂魄的,不然石头到处都是,那还不遍地都是妖精。所以孙悟空不是石头变成的,更不可能是八卦炉自己修炼成的。不过,也可以像白骨精那样,有人往八卦炉内注入一个灵魂。这个解释就合理了。有人对太上老君的废弃丹炉做了手脚,当然那个人肯定不是太上老君。
再看那石头“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可以确定一点,孙悟空产自卵而不是石头,石卵的意思是石头产的卵,而不是卵就是石头,石猴意思是来自石头的猴,而不是石头做的猴子。所以说孙悟空的父母不是石头也不是炉子,而是这个卵。
换句话说,有人在太上老君废弃的炉子内放入了一个卵,经过孵化,这个卵就是后来的孙悟空。
问题三:是谁放入这个卵呢
孙悟空诞生之后“学爬学走,拜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说明什么?说明孙悟空是有智商的。不然一个孩子刚出生就会磕头拜四方?“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个就更有意思了。是谁最先发现孙悟空出生的呢?是玉帝。看到孙悟空出生,玉帝是这么说的“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意”,这就是认可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诞生的。当时玉帝说这话的时候是群仙聚集,这也就官方承认了孙悟空的合法化,他的出生大家就不用怀疑了。同时还传递了,孙悟空是我的人,大家不要没事找麻烦。我们假设一下,孙悟空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是不是在像玉帝发信号呢,我降生了,计划可以启动了。
孙悟空这条“鲶鱼”已经出现了,玉帝和如来有会做怎样的计划呢?
《西游记》读后感15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和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身手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维护唐僧胜利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和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多篇。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身的前功尽弃、虎头蛇尾,我不由羞愧自身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论我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胜利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需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经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解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实际,使充溢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小朋友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小朋友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容纳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身命运,并为高尚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身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异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干凸现出其英雄本性。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