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寒假里,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此处隐藏7341个字……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换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同学打篮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别是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作为体育教师则更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课堂上思想放得快,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和对本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学习上去,使他们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保持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欣赏。只有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