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源记》读后感2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个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完美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可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3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4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 ……此处隐藏4344个字……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平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13“读过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个益友。”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杂念时,你才会深有感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记叙文,它是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记的,是一幅反对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大理想图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人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时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朴素、勤劳、和平的生活。没有秦时的战乱,怎能逃到桃花源呢?
面对当时战乱黑暗的社会,陶渊明和刘子骥却消极避世,被困难打倒而没有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引起陶渊明的不满,加深他对社会的憎恶。但他只能撰写此文,抒发情怀,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虚构了人情淳朴、安静自足的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乐园。这种理想虽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会,但难以实现。如果现实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的话,梦想将变成现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静与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难总在风雨中,彩虹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绚烂无比:有桃花,有麦香;有田园,有书海;有吃苦,有乐观;有真诚,有奋进;有家人,有挚友;有电子智能;还有小动物。我将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佳话。
《桃花源记》读后感14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1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