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1读完了《美丽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美丽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
说到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应该最没有资格,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仅仅三月有余,要问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杂、乱、烦!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清点一天的工作,却觉得一无所获,班上有几个孩子太调皮,管都管不住,怎么办?班上的后进生成绩太差,每次小练习都只能给我个位数的成绩,怎么办?有些孩子太懒,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不认真、字迹马虎,默写都默不及格,怎么办……无数“头疼的事儿”把我的思维五花大绑,急得我喘不过气!这么麻烦的工作,难道仅仅靠一个“爱”字就可以解决,一开始我不相信,我觉得学生不听话就要批评,惩罚,实践证明自己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正确,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现在我也试着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听话,对待学习也认真了,对班级的活动也积极了许多。
书中讲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爱好,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班风,这几方面我感受很深,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我把我们班的值日生具体到每个人,比如下第一节课擦黑板是那位同学,下第二节,第三节,打扫教室的,打扫卫生区的,抬菜的,分菜的,送餐具的,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都能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前段时间举行的跳绳拔河比赛,我们班有三十二个同学参加了比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的准备,通过这次的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在我们班只要是做错了事,学生都会主动地承认错误,并大胆的说出对不起,我觉得这一点学生做的很好。
在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体会着孙老师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孙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她深爱着学生,所以她能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孙老师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错误的,是可以被原谅的。即便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令人十分气愤,老师最好也不要声嘶力竭、暴跳如雷,说过头的话,做过头的事,有失教师的尊严,破坏了教师的形象。 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急败坏、声色俱厉:“你昨天才向我保证,今天怎么又犯了,还是教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她在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所以孙老师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那么,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作者孙老师似乎也很重视这一点。在全书的第一章中就多次提到关于师生的民主平等、体会学生感受等这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与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消除隔阂有着内在的联系。而整个第二章更是大谈“尊重”,可见孙老师很注重消除教师高高在上的现象。因此,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先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看待,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才能与学生沟通,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们常常让自己的学生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同样道理,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举个书上的例子,一个教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追踪记录”的计划,时刻追踪自己对学生的话语是否妥当。每个老师的性格、举止、言谈不可能都完全一样。确定自己属于“温和型”“健谈型”“可爱型”或其他哪一类的教师,试着把这个定型保持下去,不要经常变动,你总不至于让学生一天面对一个不同的你吧!在此基础上,再慢慢掌握其他一些教师必需的技能,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相信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好榜样。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2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一书,全书有八章,但与其他教育书籍不同的是,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而纷繁多样的师生现实生活,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看来感触更深。书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孙老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心。正如本书封面上写到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回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孙蒲远老师的感伤人格对其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
孙蒲远老师的教育特色,在细微之处求效果。多年以前,孙老师发现学校给三好学生颁奖状时,校长双手把奖状递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用一只手把奖状随意抽过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领奖台。孙老师感到难受,她认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班主任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此,她开始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双手接物的行为习惯,并且每天训练。每天发作业本时,孙老师总是双手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忘了,单手来接,她不会递出去,直到学生伸出双手。久而久之,她的学生们形成了习惯,递给来势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双手来递。孙老师相信,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很有教养的对待长辈。阅读了《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孙蒲远老师在建设班集体方面的经验对我有了很大启发
首先引导学生及家长特别注意欣赏和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这几乎成了孙老师的第一法宝。她说:“老师在班上常说什么,常做什么,对集体舆论起着导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学们的长处,常常强化这些地方,同学们的情绪就会是愉快和稳重的。”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没有一个人愿意整天被包围在批评与指责中。我们班就有一个软硬不吃,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小男孩。确实这样的学生着实让我头痛,但与其整天他惹事,我来应付处理,还不如抓住教育的主动权,放开胸怀给自己一点信心,更给学生增加自信心。于是,我试着观察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一但发现优点,就以各种表扬的方式有书面的,口头的;个别的,集体的等等,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班主任有了好感,老师所说的话就更有分量了做起工作来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正如孙老师说的: ……此处隐藏5795个字……中,全班学生总才错了9个字,平均99.8分。在这件事中,孙老师用他的宽容打动了孩子们自尊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产生了要刻苦努力的强烈愿望。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急败坏、声色俱历:“你昨天才向我保证,今天怎么又犯了,还是教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她在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所以孙老师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3、生命与童心相约的快乐。从教43年的孙老师,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但是,她朴实依旧,天真依旧,美丽依旧。她总是说,“我是一个班主任。班主任这个工作最适合我,和孩子的交往可以净化灵魂,完善自我,不断进取,永葆青春的活力,我甚至觉得在这个岗位上最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也常听人这样说,长时间教低年级的老师不但越来越年轻,而且连说话时的语气、表情,都觉得跟孩子似的。每每听人说起,总是开心一笑。这不正是因为受到孩子传染的缘故吗?你想,谁又能说,孩子不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呢?正如孙老师在后记中写的“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老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老师也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必须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6利于暑假中近十天的时间阅读了《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只能说"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教育。
本书共十五章,每一章中都通过案例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一定的的理解。
下面我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触的几点内容:
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
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小学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有不错的成绩;德国小学生毕业后,如果学生将来想读大学,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绩也非常不容易,学生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大学"宽进严出",不容易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很高。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大学,反倒轻松,中国很多大学生"躺着都能毕业"。的确中国的大学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
德国学校"没有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学生不是商品,不能靠学生赚钱"。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免费的教育,普通民众不用太操心孩子的"学费"问题。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班,这个和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也买没有借读费、赞助费等,只要孩子在德国,就可以免费上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
四、德国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德国学校写写、画画、剪剪、贴贴的学习方式比较多,枯燥的练习比较少;大家关心的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有意思,课程设置要吸引孩子,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问题引领,四步自学"教学模式。
五、德国学校学语文:不把时间浪费在"咬文嚼字"上;看重学生阅读,图书馆处处有,阅读的活动无所不在;写作内容"杂",从练习写菜谱到让孩子自编通话故事,不抒情,不矫情,客观清楚的表达;学语言,背诵的活不多;对于阅读,很赞同这一点,在我们二年级大阅读中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好处,比一般孩子更有想法,更善于表达,更加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大量的阅读,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习惯,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为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六、成绩不好,不是学生不够努力,德国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成绩好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当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不够勤奋时,很多家长不会把问题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家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是否安排了足够吸引孩子的学习内容,因为德国家长认为,如果上课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那么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学习的。因为劳动、学习都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就是从不断的劳动学习中发展进步的,所以喜欢学习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等,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七、德国学校评分"人为"因素大,排名这事离学生比较远,德国不喜欢凡事都搞评比排名。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能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成绩是隐私,没有排大榜。对于排名,我们也一直强调不排名,不公布分数,甚至只给A B C的方式,但在我看来,只有还有高考,家长就不可能不关注分数,要想转变这种想法,短时间无法完成。
八、让孩子一生热爱运动,德国人的运动情结很浓,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密度大、设施好,盖房子先想着给孩子留块地方玩耍,学校运动课丰富,目标简单:孩子热爱运动,这就够了,增强人民体质靠运动协会,无需付太多费用,运动协会就能满足一家老小对运动的不同需要。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运动课项目,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九、德国家长,各式人物都有,德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并不是统一标准模式,各式人物都有;但整体来说,德国家长有下列特点:比较文明,不会在公开场合训斥孩子;不像中国家长那么高度重视"学习成绩、刻苦程度"等;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重视规则胜过语言;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地方。
通过阅读更深层次的认识德国人,虽然他们的教育随着社会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充分给孩子自由,基础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孩子保持对世界好奇,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书中的案例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启发,更对今后如何教育孩子有一定思路,从中增长见识,扩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