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5-09-18 19:41:09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有感1

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 ——题记

一声腊梅一声冬,一点白雪一点愁,一更梦醒一更后。伫立于群山之上,静观落日之景。逐渐浓稠的光圈,是逐渐积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极的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直到最后一点光芒也即将殆尽,我才缓过神来,对着若隐若现的残阳,向遥远的天边大喊:“你也在这里吗?”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我少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他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名动京师,本可以凭借年轻气盛一展宏图,却接连收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片土地,是他所爱之人的坟墓,他曾在此种下三万棵松树以表思念。这个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欢乐所在,思念所在。

当苏轼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后,又不合时宜地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贬官之路就此拉开序幕。但苏东坡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微笑,带着那份自由潇洒,一次次去向远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他新的起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胧,带他逃离官场泥淖,寄身山水。心怀民生的他,带领百姓们挖大堤,将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已然醉心于杭州,淡却了亲人离世之悲伤,释怀了贬官至此的郁闷。杭州,如同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美人,令苏东坡魂牵梦绕,铭记心头,终生不忘。

身处密州,他与百姓苦乐共享,和人们捕捉蝗虫,度过蝗灾。他仍是那个轻狂傲物,不拘礼节的少年,也会任性撒泼地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开创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类豪放蓬勃的诗词。

以笔为戎。以笔为戎,笔也可舞出刀光剑影,鼓角筝鸣。正是因为率性而为的苏轼将所有情绪都流露于文字之间,才有了历史上震惊八方的“乌台诗案”。尝尽苦果的他,却仍是一副乐观豁达的模样,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自我嘲讽。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想来便是苏轼这般模样。

被贬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悠闲生活,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赞叹。

被贬黄州,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褂,在自己的东坡上开荒耕种,哪怕相识之人调侃他几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语。他会和朋友半夜跑到东坡喝酒,没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将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半夜翻墙爬入城门。他还会把一个大西瓜顶在头上,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他已然成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农夫。

哪怕到最后,被调去最偏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依旧是悠然自得,安居乐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弥留之际,他身处常州,却不曾悲叹一句,只可惜未能见弟弟最后一面。

他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是曾经痛苦。他快乐吗?当然快乐,因为眼下快乐。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他享受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和每一个日子的幸福快乐。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世界的冷暖。苏东坡如同一炉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让这个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内心表达出外物不足萦怀的人生态度,在困窘的谷底,获得重生。他脱胎换骨,自我突破,证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无,无喜无忧,回归于清纯空灵,疏狂浪漫,倾荡磊落如天风寒雨。

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被命运夺走一切后的山穷水尽,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他学会知足常乐。被贬何处,被谪何官,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欣然归往。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为谁而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处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将我的思绪从几千年前拉回现实,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罗兰的天空,怅惘地叹了口气。

许是近乡情怯过于浓厚,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种忧愁的心绪挥之不去,颇有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来洱海的第二天,这片土地宁静幽美、清新脱俗的气质,实在令人沉醉。正是这空气中弥漫着的风信子的淡香,让我久久忘神。

云南,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洱海空灵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蓝宝石,青空之上柔和的云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蓝天共一色,像画家调色盘里的颜料,纯粹又富有层次感。大理的空气总是温暖的,慵懒的,让人舒心得一觉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还能看见寒冬中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娇嫩的鲜花灿烂开放。丽江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同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他们领略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云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故乡,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尝不能安慰我的愁绪?

自从上了初中,学业生活的紧迫感就愈加明显,龙应台所过的宁静淡雅,怡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却又求之不得的梦。云南,却给了我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次,明显地感觉到,心真正地平静下来。《长街短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已经全黑的夜幕上,挂着几颗闪烁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来,苏东坡早就告诉我答案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苏东坡传》有感2

最近在给学生们讲苏东坡的诗歌呢,突然对这位宋代大文豪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听同事说起了这本《苏东坡传》,于是就找了听了听。书中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文采斐然的他,更了解到,原来这位大文豪还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更重要的是他洒脱的性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读苏东坡脑子里只有老师让背诵的诗句,也总是觉得都是些文人的牢骚风雅。现在看来,苏东坡是那样的潇洒自如,乐观畅达。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漂泊不定,同样她也有着传奇的一生。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哪一项单独拿出都可以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他爱吃好吃会吃,创造了东坡肉。这样子一个没有抱怨,没有愤恨,没有伤感的人,生活怎能不逍遥自在。在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之后,他还为之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江城子》。每每我们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能感受到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的这么妻子,妻子的贤惠,对苏 ……此处隐藏13531个字……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题记

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岭南。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这才是苦难。面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痛苦与折磨,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苏东坡曾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那种醇美、成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神往!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喘不过气来的分秒必争的校园生活,我何尝不是那个精神、肉体遭受折磨的“苏东坡”!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接踵而来,课间本是娱乐放松的黄金时段,可教室里却出奇的静,放眼望去,同学们则齐刷刷地埋头苦干。一次次竞赛考试如一场场风暴席卷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灵深处尽情地肆虐着;但我还来不及叹惋疗伤,老师们马上预告说下一场风暴已经形成,即将席卷而来……

呜呼!每当遭受这样的际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现苏东坡的洒脱形象。于是我趁着清风明月夜,走上操场,面向四野,高声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读着读着,心境豁然开朗,乐观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畅入眠,再次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你,苏东坡,是你教会了我在逆境磨难中保有乐观豁达之心!困难算什么,正如东坡先生诗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磨难,轻装上阵,冲过去!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读《苏东坡传》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