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汇编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今年寒假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本书,而是拔傅雷给海外游学儿子的家信编在一起罢了。但这本不是书的书却给了我不一般的收获。比起小说它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毕竟父亲对儿子的话是我们最熟悉的;比起现在盛行的“成功秘笈”来,它不流于说教,并档次也高了不知不少。它用独特的方式(书信)展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表现了傅雷在生活中细致、严谨、认真的作风。
总的来说,《傅雷家书》主要写了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上疑问的解答。在生活方面来说,傅雷不仅是拉家常,嘘寒问暖,而是与儿子谈怎样做人,修养,恋爱,甚至于儿子长期在国外而偶尔写错的汉字。诸多方面,都写得让人心悦诚服,入情入理。这也表现了傅雷渊博的学识,而更重要的,一个多年与儿子分离的人,竟能一投笔即写出儿子的心声,排驱儿子的烦恼,并在生活中处处细节中给以指导,不能不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至于艺术方面,家信中也是诸多提起,处处可见,其中傅雷对不同种类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的批评,对儿子弹琴技巧的指导,及对小说中各色人等的点评,更是显出了傅雷极高的修养,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其实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傅雷、傅聪父子之间像朋友一样真诚交流的状态。他们之间,虽然相隔万里,却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像面对面一样无所不谈。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们父子一样。尤其是年纪与书中傅聪相去不远的我们,平日与父母的交流少得可怜,有的也大多像成绩、学习、生活琐事之流,缺乏深层次的,真诚的,有建树的交流。
握紧拳头,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我们却拥有了一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傅雷家书》这本书,在如何做人方面让我收获良多,同时,在与傅聪的谆谆教诲中,我也学会了很多。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在教导他的儿子傅聪时曾这样说过,我觉得这句话也体现出了来自一个父亲的慈爱与关心,但我同时也在这句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及时提醒自己,多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要注意多方面的细节,无论是礼节还是生活。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本书简直是良友,仿佛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找到答案,但找到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实践,如果你不实践,看书只是浪费时间。但有些人会说:”我看书只是为了休息,为了消遣,就是玩!”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傅雷家书》这本书必须实践,我们不能为了玩而读,要为学习而读,正所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玩中读书,中华能崛起吗?你读了《傅雷家书》,但你或许并不对此感冒,但你也许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对的,如果我从现在开始这样做,我会改变现状,走上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但你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你怕苦怕累,怂了。
那么多成功的例子放在你眼前,你知道,你如果也这样做,一直坚持,你也会像他一样,成功就在你眼前,一直在那里,就像是前面是一座大金山,你虽然看不到,但你知道它确实存在,你眼前不过一座小银山,你渴望大金山,但路太难走,你怕苦,潜意识告诉你坐在银山上便不用苦,这一坐就是十几年,银山没了,但你也没时间,没精力去争夺金山了,你失败了,你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而《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争夺金山,赢得未来!
《傅雷家书》是一本好书,推荐给你,你可以去看看,这是一本可以赢得未来的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但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方的语句,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期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悲哀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就应体会、明白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激励员工的话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十分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期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必须能攀蹬峰顶。”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那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期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发奋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此刻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以前我以前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一样的地方。《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爱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 ……此处隐藏12342个字……这样,作为在外面求学的儿子傅聪,没有让父亲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我来说,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收获颇多,除了书中傅雷说的那些谆谆教诲外,我对于父母亲的那种深切的爱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觉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贤人促膝长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受到一位严师的教诲,阅读的甘露将会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4在字里行间,我们轻易地就可以感受到傅雷对自己儿子的谆谆教导。傅雷一直与儿子讨论着什么是艺术,从这背后,不难看出傅雷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更不难看出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深沉的爱。
而傅雷言语间透露的温情,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了自己的爸爸。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最可靠牢固的后盾。也许我们的爸爸没有傅雷那般精妙的词藻,可天下的爸爸都是怀揣着一颗相同的心,一颗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的心。哪怕有时候他的脸色并不好看,哪怕他有时候对我们厉声叱责,但那也是满涵父亲对我们的亲情。
作为一个子女,我们更应该孝敬这样为我们操劳,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父亲。当我们在父亲面前任性地逆反时,有多少人发现父亲双鬓的微白?我们渐渐成长,父亲却在一天天老去。让我们成熟起来,去发现爸爸一言一行中对我们的关爱,理解父亲的每一个眼神,珍惜在父亲身旁的每一分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在这个世界上父亲对孩子的亲情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有的不善言语只是默默地爱在心里;有的一出声就如爆雷,对孩子的亲情是简单的表达。然而在《傅雷家书》中看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书信可谓字字包含深情,句句凝聚心血,处处体现赤子情怀。在家信中,傅雷夫妇恨不得把自己平生所有的人生经验和艺术心得都灌输给孩子们,以帮助他们早日成为德艺双馨,知识渊博,修养深厚,具有浓烈民族情怀的艺术家。书信对孩子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和许多细节中。
《傅雷家书》中写到:“一天接不到孩子的信,一天不得安心,做什么事都没有情绪,非常忧虑!”信中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每时每刻的思念和担心。家书中父亲期待孩子成为具有浓烈民族情怀的艺术家,他写道:“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用歌声把大家带着,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父亲帮助孩子学习,父亲收集音乐学习相关的资料,分析演奏曲目,整理乐谱,抄写音乐笔记,以书信的方式希望能丰富孩子知识面,从而对音乐更好的理解。
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书信中这样写道:“想不到你这么有才华,想不到你的春天来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美,开到世界的乐坛上放出你的异香。东方升起了一颗新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遂。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地估计全部推翻。”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孩子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用愉快的心情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会写那么多家书,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着想,为我打算。记得父亲工作一直都很忙,但不论再怎么忙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给我打电话关心我的学习,提醒我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傅雷家书中有许许多多做人处事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傅雷写给孩子的书信,能清晰而深刻的感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的浓厚的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