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时间:2023-02-04 10:22:06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荐】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荐】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

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之口。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傅雷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家傅雷和他的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家人的家信的摘录。

读了《傅雷家书》后让我了解了什么叫无微不至的父爱,一丝不苟的观心……《傅雷家书》能这样受欢迎是因为他用书信的方式去互相沟通。

傅雷曾经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地告诉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

有些家长只学傅雷的“棒槌下出孝子”,只学到了一个“打”字,让孩子的金色童年变得瞳淡无光。打真的好吗?这是在恐俱下学习,最终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有的人自己坐在麻将场上,让孩子在房间里学习,他们能学得安心吗?还有时看心情来拿孩子出气,她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心情,她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学习傅雷的言传身教呢?不防也用傅雷教育子女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3

该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常话,感情深切、自然,令人动容。简单的语言和心平气和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心。再极致的人生算法都不如爱,溢于字里行间的亲情就是尘世里最美好的相守。

“你知道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住的屋子、寒暖、床铺等等零星事。”“维他命B每顿三粒,维他命C每天二粒,勿忘为要。平日可多吃牛油。”“为了争取睡眠时间,希望尽量逼逼自己,把刷牙及大便时间减少。“睡眠八小时,对你恐不足,最好争取洗脸时间,多睡半小时。”“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信中,经常看到这位慈父对于诸如此类琐事的耐心嘱咐。作者对孩子的爱和期望都化作书信里那些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啰嗦”。

原来,父母的啰嗦就是对我们无悔的爱。

看到这些细节,我懂得了许多,更了解了父母。曾几何时,父母也是这样反反复复地叮嘱着我。可当时那颗叛逆的心,总是存在着分歧。一而再再而三的反驳、叛逆,导致父母为我操碎了心。在此,我忍不住想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更加懂得父母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沉甸而又深远的爱,就在琐碎的生活里,就在父母不厌其烦的“啰嗦”里。

“回信时把此信放在旁边,则可逐条回复,不至于忘了这个或那个。”“最后,还要传令嘉奖你一件事:这次来信也报告了日常生活,我们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更加放心了。”“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对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看吧,畅所欲言的友谊以及贴心的引导在这对父子之间弥漫。

另外,对于为人处世以及工作的方法,信中的耐心引导重于直接说教,更多的是建议。体现了父子之间平等的话语权,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彼此间可以娓娓道来。例如,“你即使对自己要求很严,并无自满情绪;但因为了解的多一些,自然而然容易恃才傲物,引人误会。我自己也有这毛病,但愿和你共同努力来改掉。”“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父亲在自省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了尊重。

现在的我们,刚好是最好的“岗位”。父母眼中,“翅膀硬了的”那个少年,然而仍有父母爱的“啰嗦”陪伴。孩子眼中,那棵能够“乘凉”的大树,任凭大风吹都是孩子可依赖的港湾。学无止境,用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不过。学做父亲,学做子女。向作者学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傅雷家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思维却只能探识到这些浅显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知心挚友,一位人生路上的导师。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耐心、细心、耐心的呵护,我们才得以蜕化掉酸、甜、苦、辣中的人生青涩,逐渐成长、成熟。此时,父母已至暮年。不得不说,陪伴是一场马拉松。回望过去,温故知幸福。无论父母与子女,还是子女与父母,都在无时无刻的演绎 ……此处隐藏6014个字……种感情流露出来的,这可以说明傅雷一家是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辈分抑制他。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2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

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3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创做于1945~1966经历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踏上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

读《傅雷家书》有感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

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5

这本《傅雷家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以及文化修养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不但被誉为“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还被称为“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在以往的生活中,傅聪从小就不爱吃蔬菜,只吃肉食,并置若罔闻傅雷的警告。傅雷便惩罚傅聪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样以几乎苛刻的爱,是以严厉为衬托的,这是不同于寻常的方式,可见傅雷对儿子的爱很深沉。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给予了无穷的期望和无尽的教导。把自己心中所想和口中所念都写于信中——将自己对儿子的爱毫不保留地呈现在儿子面前。这种肉麻的爱是被苛刻所衬托出来的,与傅雷之前对儿子的爱相比,在家书中显得亲切、伟大。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只是永远没有被黑暗所遮蔽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支持,字里行间显现出他人格的力量。他对傅聪的要求:“先做人,其次是做艺术家,再是做音乐家。成绩不是第一,人品最重要。”

我认为傅雷的做法非常值得赞扬和推广,父母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其次再是学习。现在有部分家庭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一桩桩惨案发生,比如前段时间报道的大二学生弑母案就是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酿成的悲剧。

希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当孩子困惑时能帮助解答,指引方向;有问题时,能一起说说心里话等。希望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呈现在一起相处的生活中,不要像傅雷对傅聪的爱是呈现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书信交流中。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