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6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 ,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 1 9 3 2年 ,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 ,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 ,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因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 :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正确的 ,因为 “意义 ”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 、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 ,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错误 ,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
心理学的领域是 :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 ,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 ,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 ,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 :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 。在个体心理学中 ,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 ,是统一的心灵 。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 ,他们的目标 ,他们努力的方向 ,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 。迄至目前 ,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 ,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我们说过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 ,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 ,并在他的心灵和肉体间建立起关系 。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 ,并将它们修正 ,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结束时 ,他的人格已经成形 。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他追求的目标 、他趋近目标的方式 、他的情绪倾向等等 ,也都已经固定 。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 ,但在改变它们之前 ,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 。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现都和他对生活的解释互相配合一样 ,现在他的新表现也会和他的新解释密合无间 。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确定的 。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 ,我们不得不怀疑 :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 ,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 ,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 ,全身发抖地说道 : “我要回家 。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 ,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 : “我一点都不怕 。 ”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 ,并问他的妈妈 :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 ”事实上 ,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 ,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 ,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即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 ,即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 ,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 ,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 ,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对他有所助益 。他的目标仍然是 “凌驾于困难之上 ” ,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 ,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时 ,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 ,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 ,问题也依旧存在 。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 ,而不设法予以了解 ,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 。他给我们的印象里 ,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 。我们所看到的是 :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 ,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 ,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 。如果他觉得软弱 ,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 、更有适应能力 ,而是训练自己 ,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 。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 ,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 ,以此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 ,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 。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 ,它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便能称之为 “自卑情结 ” 。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 ,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愤怒 、眼泪和道歉一样 ,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 ,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 ,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 ,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 。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 ,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 ,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 、彷徨 ,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 。这种病征表现出一种信念 : “我不能走得太远 。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生活中充满了危险 ,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 ”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 ,会变成爱哭的娃娃 ,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 。眼泪和抱怨 — —这些方法我称之为 “水性的力量 ” ( w a t e r p o w e r ) — —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 ,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
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 :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净尽 ,但是我们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 ,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 ,他在学校总是落于人后 ,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 。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 ,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迥然不同 。他哥哥又聪明又活跃 ,可是生性鲁莽 ,不断惹麻烦 。有一天 ,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 : “我宁可笨一点 ,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 !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 ,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 。由于他的愚蠢 ,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 ,如果他犯了错误 ,他也不会 ……此处隐藏6340个字……/p>
二、心灵与肉体;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四、早期的记忆;
五、梦;
六、家庭的影响;
七、学校的影响;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预防;
十、职业;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6《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