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时间:2023-05-27 15:56:14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

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题记

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岭南。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这才是苦难。面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痛苦与折磨,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苏东坡曾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那种醇美、成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神往!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喘不过气来的分秒必争的校园生活,我何尝不是那个精神、肉体遭受折磨的“苏东坡”!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接踵而来,课间本是娱乐放松的黄金时段,可教室里却出奇的静,放眼望去,同学们则齐刷刷地埋头苦干。一次次竞赛考试如一场场风暴席卷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灵深处尽情地肆虐着;但我还来不及叹惋疗伤,老师们马上预告说下一场风暴已经形成,即将席卷而来……

呜呼!每当遭受这样的际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现苏东坡的洒脱形象。于是我趁着清风明月夜,走上操场,面向四野,高声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读着读着,心境豁然开朗,乐观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畅入眠,再次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你,苏东坡,是你教会了我在逆境磨难中保有乐观豁达之心!困难算什么,正如东坡先生诗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磨难,轻装上阵,冲过去!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

从小时候我便读过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这些无一不透露着苏东坡的豪迈。

可我对他了解甚少,直到上周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才激起了我对苏东坡此人的兴趣,也正是因此才让我有耐心地捧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页一页地翻着读下去。

《苏东坡传》这本书主要就是描绘了苏东坡的一生,它将苏东坡的每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于我的眼前——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闲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是十分豁达开朗的,而这一点也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岖,可这并不能阻止他。王安石变法时,近乎全体贤良忠士弃官而去,而苏东坡连上三书之后被贬谪,可他绝不放弃,仍将他对新政的不满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来,而因此得罪了当时许多掌有实权的群小,被一贬再贬,到了最后竟到了蛮夷之地海南岛。

但那些群小的阴谋诡计并没有得逞。苏东坡不管被贬到何处,都是政通人和,苏东坡也深受人民们爱戴。苏东坡也以人民为重,两者相互关照,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苏东坡被贬至杭州更是开始学起了瑜伽,修习佛道,与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结交朋友,探访山水,丝毫没有被贬谪应有的沮丧,而是好似一位来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观光客。林语堂是这样评价他的:“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对于他的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赏。即便他做事有些冲动,有些莽撞,可这也让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有一段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这番话就映照着苏东坡的性格。苏东坡认为:不正确的东西不能让他延续下去。若想阻止他们,就得有个人带头。可苏东坡带了这个头之后,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苏东坡一生四次被贬谪,而他四次都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往的性格被贬——第一次是因为苏东坡在乌台诗中讥讽朝政,被贬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变法中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颍州。这一次被贬我认为并不正确,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注重的是“富国”而“贫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让人苦不堪言,而这时候的确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大胆地指出错误,批评错误。第三次是被宋哲宗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第四次是直接被贬至儋州。可这四次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仍然是直来直往。

苏东坡他的性格贯穿了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和佛教。他的身上具备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又同时具备着道家的豁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苏东坡能够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 ……此处隐藏11651个字……学习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3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化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汲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牵挂。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接,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婵娟,以此寄托哀思。林语堂就这样与苏东坡相遇了。

一曰苏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语堂言:“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把潇洒活成诗意。这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后的坦然。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造就了苏轼。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

苏子没有消沉。于赤壁之下吟诵赤壁赋,巨星之陨落只为再次燃烧自我。满世污

浊只为托出这一朵青莲花。粗布一生又如何?只要心中有诗,哪里都是远方。

苏子一人悲伤,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痛,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悲伤。纵有佛印与东坡共醉,也只是稍纵即逝罢了。

二曰苏子: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不惑之年,身陷乌台诗案,政敌虎视眈眈。无力回天,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长江风光处,寸步难移,成败任西东。此恨无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何人能懂你“千里共婵娟”的豪情与胸怀?何人能体会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凄凉,世人所见没有你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寂寞,只有“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超脱豁达。

林语堂与苏轼二人成对,是两位文豪的碰撞,林语堂以笔尖会东坡,而东坡早已在千年之前预留了人生空白,《东坡传》和盘托出,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的一生。

三曰苏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风流已逝,大江东去,举酒还酹江月。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人生。

将达观与悲悯放入酒壶,酿出甘露饮入豪肠,留下的意蕴便足以影响后世千年。苏子将春色裁为三截,二分尘土飞人世,一分流水予世人。做人当如苏子,三分悲悯观天下,七分达观笑人生。举手间戏笑荆公惹人妒,谈笑间成就千古遗万代。

我与林、苏同台,以语堂为纽带看东坡,以东坡为契机换语堂。透过字里,穿过行间。我可以看到苏东坡从历史的风尘仆仆中走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吟诗颂歌有客弄萧音如怨,饮酒凭窗苏子遗世羽化仙。

辉煌也罢,落寞也罢,宠辱不惊,自适其中。苏轼总能感受生活的美与快乐,

他对生活了解得太过透彻,透彻到看破尘世真相后依旧乐观,以纯真智慧面对浊世这便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这般豁达的胸襟你我可曾洞明,这般强大的武器你我可曾拥有。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东坡,走进语堂。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武器。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4

你见过什么样的苏东坡?是著峨冠蓄飘逸长胡的东坡,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独的东坡,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超脱凡俗的东坡?

结果,超乎你的想象,翻开《苏东坡传》,品读专属林语堂先生的文风,仔细审视这位从古书上从课本中从笑谈中熟悉的文人,再熟悉的背影也变了一幅模样。

林语堂先生自云“我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一代大师,苏东坡是千百年来我国多少文人的理想,给巨人写传先不提敬仰而谈“为乐”,好是潇洒!乐山以北,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镇,这里有一个极杰出的文学世家———“三苏”。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小康之家,儿时便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年纪轻轻便高中,人生可谓顺风顺水,然而一场王安石变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被贬谪,饱尝谪居之苦,年老又被贬又遇大被赦,客死常州。

曾经做过朝廷高官,家庭美满幸福,朋友众多且志趣相投,被贬后悟出人生哲理,快然自足,这样的人生诚然令人钦羡。然而揭下他的光环和面纱,我在林语堂先生笔下唯见一个普通平凡、典型而又不失特色的乐天派。

他是个固执的人。他坚持着自己的思考,纵然看破新法的成与败,在赞同与反对之间左右,故为当权派不容,也屡遭保守派迫害。为了自己坚信的真理,或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乌台诗案教会他的,也是成长中我们学到的重要一课。被贬黄州,苏轼不是立刻过上了务农读书的惬意生活,他的心里是抗拒的,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释然吗?不免有些自嘲吧,自嘲身世?自嘲年轻时气盛?自嘲些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黄洲孤灯下痛苦地挣扎中,他倒向了宗教的怀抱。余秋雨先生认为,宗教在东坡突围中有很大的作用。东坡先生并不是清教徒,他信儒也信佛。元丰三年六月他的别弟诗中说自己是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雨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所以转向了佛教,然而心中笃信儒教教义的他毕竟“佛”不彻底。林语堂先生一语道破:“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吧。这就是为什么儋州可以“放杖而笑”却又“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了吧。

我无意深究哲学,我除了看见一位固执、平凡而又日渐成熟的苏轼,我还见到一位纯真的苏轼。多少人还能被贬后兴致勃勃地盖房子,酌枕藉而眠和醉卧山坡怡然自乐呢?年老时还会为白蚁死去而哭泣,入仕多年还心肠慈悲,是何等的纯真啊!故东坡诗、散文、字画均有此风,他像清风一样度过一生,也像清风一样吹拂后人。

合上《苏东坡传》,我见到了这样的东坡:固执、平凡、纯真、达观。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5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