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04 07:32:28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通用1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通用1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千年难遇的才子,他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坛伟人:“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才气洋溢而乐观的人是难求的,像是苏东坡这样的文坛巨匠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在他这样多才多艺,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寻觅出让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轻而易举、随手拈来即可的事情。书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逗趣儿的人。但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苏东坡带给世人的印象。

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画家或是百姓挚友的伟人,他思想清澈,写作优美,作为勇敢,决不为功名利禄动摇,也不因世俗之见而违背自己的意向。他对人热情慷慨,“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认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众的口才,但有时也是心直口快导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艺,诗风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动人心以真情。“处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书中的苏东坡过的快乐幸福,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像是一阵清风度过了传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阳光找到现在人们的心中。

从小就听闻苏东坡的名号,随口拈来的苏东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么时候又曾如此了解过他的一生,不了解一个人的故事,背诵他的诗词又怎能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俗话说知人论世,只有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方可深入体会诗里字里行间隐匿的情感,就如同“炼字”,是我最欣赏古人作诗作词的一种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断檐间积雨声”中的“积”字、“霜风来时雨如泻”中的“泻”字、“写照江天一抹红”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里写的“又绿春风东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必是推敲已久,带给人的一种诗中景象重现眼前的感觉,定是这些个字给人一种在心上轻抚的丝滑,一种延绵千里的意味。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虽然在玄学上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担又是苦难的说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观。他这一生,尽情享受人生,不管贬谪与否,他都乐观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当年的皇太后为他撑腰,让他平安地度过了一段宦海时光,但是朝云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确确是个巨大的转折点。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4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一生,浮浮沉沉,生如浮萍,只能随风不定,可是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达观心态依旧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命运的福祚,不辜负任何一次的朝晖。如他所言,“人生有味是清欢“,清者自清,哪怕举世皆浊,他依旧自在如风,因为风清月朗,他已然了解生命真谛;欢愉可享,不畏世道艰险,他仍旧能够恣意欢歌,因为历尽千帆,他早就明白及时行乐的道理。

苏轼作为天生奇才,感受细腻,思想盈透,诗文俱佳,赤子秉性,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不精于自谋,却愿意为百姓分忧解乏;他虽不存一文,但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他性格倔强却富有捷才,多才多艺、好奇深思。他处世接物不落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 ……此处隐藏10293个字……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中国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3

从小时候我便读过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这些无一不透露着苏东坡的豪迈。

可我对他了解甚少,直到上周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才激起了我对苏东坡此人的兴趣,也正是因此才让我有耐心地捧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页一页地翻着读下去。

《苏东坡传》这本书主要就是描绘了苏东坡的一生,它将苏东坡的每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于我的眼前——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闲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是十分豁达开朗的,而这一点也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岖,可这并不能阻止他。王安石变法时,近乎全体贤良忠士弃官而去,而苏东坡连上三书之后被贬谪,可他绝不放弃,仍将他对新政的不满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来,而因此得罪了当时许多掌有实权的群小,被一贬再贬,到了最后竟到了蛮夷之地海南岛。

但那些群小的阴谋诡计并没有得逞。苏东坡不管被贬到何处,都是政通人和,苏东坡也深受人民们爱戴。苏东坡也以人民为重,两者相互关照,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苏东坡被贬至杭州更是开始学起了瑜伽,修习佛道,与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结交朋友,探访山水,丝毫没有被贬谪应有的沮丧,而是好似一位来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观光客。林语堂是这样评价他的:“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对于他的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赏。即便他做事有些冲动,有些莽撞,可这也让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有一段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这番话就映照着苏东坡的性格。苏东坡认为:不正确的东西不能让他延续下去。若想阻止他们,就得有个人带头。可苏东坡带了这个头之后,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苏东坡一生四次被贬谪,而他四次都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往的性格被贬——第一次是因为苏东坡在乌台诗中讥讽朝政,被贬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变法中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颍州。这一次被贬我认为并不正确,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注重的是“富国”而“贫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让人苦不堪言,而这时候的确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大胆地指出错误,批评错误。第三次是被宋哲宗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第四次是直接被贬至儋州。可这四次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仍然是直来直往。

苏东坡他的性格贯穿了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和佛教。他的身上具备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又同时具备着道家的豁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苏东坡能够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前也能够适应它的原因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4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化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汲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牵挂。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接,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婵娟,以此寄托哀思。林语堂就这样与苏东坡相遇了。

一曰苏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语堂言:“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把潇洒活成诗意。这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后的坦然。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造就了苏轼。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

苏子没有消沉。于赤壁之下吟诵赤壁赋,巨星之陨落只为再次燃烧自我。满世污

浊只为托出这一朵青莲花。粗布一生又如何?只要心中有诗,哪里都是远方。

苏子一人悲伤,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痛,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悲伤。纵有佛印与东坡共醉,也只是稍纵即逝罢了。

二曰苏子: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不惑之年,身陷乌台诗案,政敌虎视眈眈。无力回天,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长江风光处,寸步难移,成败任西东。此恨无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何人能懂你“千里共婵娟”的豪情与胸怀?何人能体会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凄凉,世人所见没有你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寂寞,只有“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超脱豁达。

林语堂与苏轼二人成对,是两位文豪的碰撞,林语堂以笔尖会东坡,而东坡早已在千年之前预留了人生空白,《东坡传》和盘托出,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的一生。

三曰苏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风流已逝,大江东去,举酒还酹江月。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人生。

将达观与悲悯放入酒壶,酿出甘露饮入豪肠,留下的意蕴便足以影响后世千年。苏子将春色裁为三截,二分尘土飞人世,一分流水予世人。做人当如苏子,三分悲悯观天下,七分达观笑人生。举手间戏笑荆公惹人妒,谈笑间成就千古遗万代。

我与林、苏同台,以语堂为纽带看东坡,以东坡为契机换语堂。透过字里,穿过行间。我可以看到苏东坡从历史的风尘仆仆中走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吟诗颂歌有客弄萧音如怨,饮酒凭窗苏子遗世羽化仙。

辉煌也罢,落寞也罢,宠辱不惊,自适其中。苏轼总能感受生活的美与快乐,

他对生活了解得太过透彻,透彻到看破尘世真相后依旧乐观,以纯真智慧面对浊世这便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这般豁达的胸襟你我可曾洞明,这般强大的武器你我可曾拥有。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东坡,走进语堂。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武器。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5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