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读书心得(集合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读书心得1我们学校是古典古诗词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论语》。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了。这本书写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睿智的文字让色彩鲜活”。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花言巧语,一张虚伪的脸,这种人的仁很少!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唐代李林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中书大臣。这个人道德败坏,凡是比他有更好的才能和更高的威望的人,都被千方百计地攻击。他开始讨好并再次告诉唐玄宗。有一次,他对李说:“华山盛产黄金。如果能开采,就能增加国家的财富。”李氏听了,急忙向皇帝报告,建议挖掘。唐玄宗一听,就请教了李林普。然而李林普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不要开采。”听了,以为是忠君爱国之臣,却与李疏远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不禁脸红。因为上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甜甜地对哥哥说:“今天你让我吃一颗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你让我吃一颗糖!”!“我哥哥听了,给了我几块糖。到第二天,我哥哥已经把这件事全忘了。所以我没有给哥哥买任何东西。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但这一次,在读完“甜言蜜语”后,它是新鲜的。”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就不再用甜言蜜语!
我一定要坚持读《论语》,改掉我的坏习惯!
经典读书心得2作为一名教师,熟读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及经典案例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其中最钟爱的却是张仁贤老师主编的《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一书,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
这本书是“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在“总序”中编审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老师就教育工作者对于新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善于学习,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另外,在每个版块的序言部分,都有像诗一样美妙的句子来形容教育的真谛,如“爱心篇”中写到“爱心是孩子的阳光,是教育的绿色。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在“爱心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报复与报答》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坏孩子”前后经历了两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经历。第一个老师冷嘲热讽,用尽能用的惩罚,尽一切刁难之能事,可结果却是孩子以他能想到的办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报复。“坏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更“坏”。另一个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用热切的期待去要求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动他,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一个浑身“毛病”的“坏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很多“闪光点”的好学生。前者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而后者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即老师对孩子热切地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了信心,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再如“引导篇”中提到“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不是围墙,而是启发,疏导,教人主动发现,教人自我修养的艺术,它应给知识发现以方法,给智慧开启以钥匙,给行为指向以方向,给思想畅达以道路。”在这一篇章中,各个案例中的主角——教师,都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而不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框架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真诚篇”中所倡导的“‘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穿流一条理解的小溪。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师长充满真诚的引导下,在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氛围里,一定会快乐的学习、成长。
另外,激励也是一种艺术。在本书的“激励篇”中,对这一理念多有论述,并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教师反思。其中大家熟知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陶行知先生的宽容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充满“爱”的叮嘱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时时保持一种“向善”之心。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宽容以待,这样做最能引发他们心中的愧疚之感,使其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以前的毛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也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掩卷沉思,我方解其中滋味。这本书不愧称为“心灵启示录”,它带给我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职业,而教育则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重大责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管理有方,但无定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地学习实践,让更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给心灵更大的启示,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经典读书心得3《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 ……此处隐藏9031个字……
“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
二、征文时间
xx年10月23日—xx年11月31日
三、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四、组织单位
策划主办:校团委、校图书馆 协办:各系团总支
五、征文主题范围
参赛学生要紧紧围绕“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这一主题,在此主题框架下自拟题目。参赛作品为读者对某本(部)书或某一篇文章读书的心得和感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发读书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与影响。参赛选手也可写出在您生活中,哪本书、哪篇文章、哪位作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写下您的读后感。
六、征文要求
1. 原创文章,真情实感,文责自负。严禁剽窃,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赛资格。
2. 每篇作品需为单一作者,不接受联名投稿。
3. 要求征文紧扣主题,主旨突出,真情实感。
4.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参与方式
1. 凡本校学生均可参加投稿,同一个人投稿数量不超过两篇。
2. 投稿地址和方式:
采用网上投稿方式,各系参赛作者将作品及作者真实姓名、所在院系、年级及联系方式发送至各系团总支,由各系团总支组织初选,将入围作品(文后附各系入围作品最少篇数)集中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注明:“与经典同行”征文,稿件须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
八、奖项设置
12月初,图书馆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根据思想性、文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可读性在参赛作品中评选,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
优秀稿件将推荐到图书馆网站及图书馆宣传栏展出作品。对获奖个人和集体将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入围和获奖作者还可获得本学期社会实践成绩奖励(奖励办法:入围 0.5分,优秀奖 0.8分,三等奖1分,二等奖加1.2分、一等奖 1.5分)。
九、颁奖仪式(待定)
1. 时间:xx年12月
2. 地点: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3. 颁奖人员安排:图书馆、校团委领导
4. 横幅 :“与经典同行”-------“xx图书馆杯”读书心得征文比赛颁奖仪式
5. 部分获奖选手获奖感言
6. 流通部主任总结发言
图书馆 校团委
xx年10月11日
经典读书心得14花了1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1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1个社会,这也成了1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3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爱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经典读书心得15“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我轻轻翻开了“老人与海”,让思绪随着老渔夫扬起的帆在叵测的大洋中遨游。
这部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独自把小船划出老远,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他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的巨大的马林鱼。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与它周旋了两天两夜,最终抓住机会将它刺死。在返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许多鲨鱼,老人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极度的疲劳更加削弱了缺少武器的老人的战斗力,尽管老人杀死或重创了前面的几条鲨鱼,但夜里鲨鱼成了群,抢光了老人的鱼肉。最终精疲力尽的老人拖着森森白骨回到岸边。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曾荣获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作者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然而,我认为这部作品大获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刻画了人性中永远不能被打败的坚强。
应对远比自我强壮有力的对手,老人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调集手头仅有的物资为保卫战力品与鲨鱼奋力一搏。也许这一群又一群打不完的鲨鱼赢了,因为它们夺走了全部鱼肉,但我坚信老人永远没有被打败,因为他在这场与整个大自然的恶战中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无论他所处的环境多么险恶,应对的敌人多么强大,身边的物资多么缺乏,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或放弃为梦想奋斗。“我会誓死奉陪到底”、“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这两句嘹亮的口号体现出了他在逆境中爆发出的可怕的巨大能量。圣地亚哥是精神上的圣者,梦想上的赢家,他在这场心灵之战中完胜!至于物质上的利益,能够忽略不计了。
老人的钢铁意志让我联想到了体内埋藏着几百块弹片的作者;联想到了惨遭膑刑的军事家孙膑;联想到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丢了手稿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告诉了人们人性的强悍和生命的硬度,他们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英雄。
人生的道路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数不清的困难正等待着我们。应对它们我们必须拿出人类意志中最强硬的部分,毫不畏惧地前进,正如圣地亚哥所言:“一个人能够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