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17 21:32:35
经典读书心得(集锦15篇)

经典读书心得(集锦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读书心得1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我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已有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2、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背诵经典,也使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3、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同时,多读经典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诵读该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艺术等知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

回首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一学期诵经之路,我感慨;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经典读书心得2

泰州的汤兴桥两年前因车祸摔成植物人,身高1米5的母亲魏美英悉心照顾体重180斤的儿子。魏美英为唤醒儿子,用刷子刷儿子的脚心,不停地和其拉家常。沉睡两年多的汤兴桥,不久前终被母爱“唤醒”。

通讯员冯兆宽张恒扬子晚报记者王国柱

两年前

2年前儿子遇车祸成植物人

今年31岁的汤兴桥前年因车祸受伤变成了植物人,是母亲不离不弃,两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让他重新醒了过来站了起来。苏醒后的汤兴桥感慨地说道,是母亲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今天。”昨天,已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汤兴桥告诉记者,一旁是其娇小的母亲魏美英。“那一天,他睁开眼睛叫我妈妈,我眼泪流了下来,我两年的工夫没有白费。”魏美英动容地说。

对汤兴桥来说,20xx年3月23日是个黑色的日子。这一天,在上海打工的他赶回兴化林湖乡岳父家吃晚饭,晚宴中他听说一位亲戚家门窗未关,便立即离席骑摩托车赶往该亲戚家,欲帮其关好门窗,谁知在途中发生车祸,头部受重伤。汤兴桥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手术后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成了植物人。

两年来

天天“刷脚心”不知用坏多少刷子

汤兴桥的母亲魏美英从那一刻起就守在了汤兴桥的身边。她每两三个小时就给儿子翻一次身,不间断地给儿子捏捏胳膊按按腿。为早日唤醒“沉睡”中的儿子,不管其是否能听见,魏美英一有空闲就在儿子床边呼唤他的名字,跟他“拉家常”。在请教医生后,魏美英得知用刷子刷脚心可以刺激病人的敏感神经,可以加快唤醒植物人的进程。就这样,她找来了一把刷子,每天来回刷儿子的脚心,一刷就是上千次!新刷子变成了旧刷子,上面的毛“倒伏”下来,对儿子的刺激变小了,魏美英便重换一把。两年来,魏美英已经记不得刷坏了多少把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的一天,汤兴桥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喊了一声“妈妈”。

如今儿子已能扶墙慢慢走路了

因不堪重负,汤兴桥的妻子去年离家后,一去不复返。前几年,丈夫因癌症离开人世,所有的家庭重担全压在魏美英一个人身上。每天早上,魏美英得早早起床做饭,照顾儿子穿衣、洗漱,同时还要照顾小孙女的饮食起居,然后骑着旧自行车接送小孙女上学。

单给体重180多斤的儿子翻一次身,身高1米5的魏美英便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但魏美英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为照顾好儿子,夏天别人乘凉,魏美英在家忙得满头大汗;冬天别人在取暖,她要洗着儿子换下来尿布,冻得直打哆嗦。“儿子是我生活的支柱,无论如何我要想办法使他重新站起来!”在魏美英的心目中只有这样一个信念。

在魏美英的精心照料下,儿子汤兴桥渐渐地能扶着站立起来。为了教儿子走路,魏美英找来一根绳子扣在儿子小腿上,再请邻居们帮助搀住儿子,自己则在前边使劲用绳子拉动着儿子的脚。几个月下来后,如今的汤兴桥已经能扶墙慢慢走路了。魏美英告诉记者,儿子汤兴桥目前还需进行颅骨修补。庆幸的是,泰州一位好心人得知情况后主动与她家联系,愿意出资给汤兴桥修补颅骨。

经典读书心得3

今天我们学了第六课《梅花魂》,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梅花的忠贞不渝,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在刚刚看到这篇文章时,我首先默默品味了题目,再细细欣赏全文,看完文章后,我了解到: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他深深眷恋家乡,也十分珍爱书房的一幅墨梅图,在孙女回国之际,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托付给孙女,并教育孙女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整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来赞扬梅花的品格和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

其实,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而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默默流过泪。就像中国伟大诗人李白,他在二十四岁时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在这其中李白写了不少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如《静夜思》《郢门秋怀》《春夜洛城闻笛》《太原早秋》等。还有不少人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等。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情怀,还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

《梅花魂》不仅让我思绪飞扬 ……此处隐藏6050个字……觉得是存在的,人依然是靠眼睛决定事物的物种。或许是正因我们的眼睛无法识别那种神、鬼之类的呢?有时候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能有人会说我迷信,但是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总之,这么久了都没事,说明即使是有,他们也是善良的吧。

读完整本书下来,发觉三毛是一个坚强的人。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其实很脆弱却装作十分坚强的样貌。真正坚强的人,此刻,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正因失去过什么而悲伤失落。但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天注定的,强求不来,何不泰然的理解呢?

经典读书心得13

花了1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1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1个社会,这也成了1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3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爱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经典读书心得14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λ,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经典读书心得15

星期天,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拔苗助长……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守株待兔”了。

从前,有一个宋国的农夫,以种田为生。有一天,那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奔跑过来,那兔子慌不择路,竟然“砰”的一声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当场死了。农夫心里美极了。他捡起那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回家了,和家人饱餐了一顿美味的兔肉。农夫心里想:要是我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的话,那我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田了。于是他就天天坐在树旁等着捡兔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一只兔子也没有捡到,因为他很久没种田了,地里已经长满了荒草。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觉得我们小朋友可不能象这农夫一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经典读书心得(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