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

时间:2025-07-16 11:56:09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1

我平时就很喜欢看管理类的书,但大多是教条类大道理的的文字,没有什么新意,很感谢老师的推荐,让我接触到这本《管人的真理》。虽然购买的过程较费周折,但最终还是通过网络购买到了,花了几天的时间认真拜读之后,让我耳目一新,不得不被他广阔的管理视野,深厚的研究功底,娴熟驾驭大量信息资料,客观展现各种流派观点,以及书中精彩的点评而折服!顿感罗宾斯对管理研究之深刻,之精致,之真实!这本书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时髦东西,没有陈词滥调,有的只是帮助管理者洞察世界的真理;同时,它也帮助被管理者了解管理的原则是如何在组织中运用的,以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用与读者对话的方式,将管人的真谛娓娓道来,他深入浅出的论理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深邃而睿智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将使您开始体会到,学习管理也是一种挑战和乐趣,让人感到一种兴奋和激动的情绪。

全书从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招聘、激励、领导、沟通、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工作设计、绩效评估和应对变化之中共总结出了63条管理真理,通篇充满睿智的语句和深刻的思想。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以他30年来对人的行为和来自管理实践的大量出色研究成果为基础,为全球的管理者提供了63条已被证实的真理。这些真理剔除了令管理者们头疼的专业术语,简明而有效,一看便能记住,记住便能使用,使用便能改善管人的方式,从而改变管人的效果。虽然说是六年前出版的刊物,但还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可以说,《管人的真理》以极富洞察力和实用性的特点,填补了管理学通俗读物的空白,本书的引进和出版,对苦于无暇研读大部头教科书,但又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中国管理者来说更是一个福音。

书中的真理远不仅仅是“个人所见”,而是第一手、权威的、言之有据的有效管理指南。虽然使用的语言对管理者来说极为通俗易懂,在书中也没有看到过多的对概念的分析和渲染,但是却提供了顶尖的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而这些结果都是以坚实的行为研究结果为基础。在英文里,Truth这个词从大了讲叫“真理”,从小处讲,无非就是“实话”而已。但是,在我们这个注重所谓“讲话艺术”的东方国度,“说实话”,尤其在管理当中“说实话”,成为一个极为稀缺的品质。人们更多时候热衷于以流行的谎言来武装自己并夸夸其谈。而“实话”的出现就像指出皇帝光屁股的小孩那样令人恐惧,不经过训练的简单头脑并不是很容易地就能接纳的。

以上是看过这本书的第一感觉,看书的时候我就想把每条真理的精华记录下来,加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以后的管理工作之中。我也看了网络上许多的评论,我觉得看书更多的不是发表意见,而是看书之后加上个人的理解和意会,把它变成自己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从而有所收获。因此,我对其中感悟较深的真理和大家分享,也谈谈我个人颇为欣赏的几个“大实话”(有些文字来源于网络,但颇有同感,因此借鉴使用):

一、招聘聪明人

教授指出了一些有研究证据为基础的不容置疑的事实:智商分数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intelligent)、“机敏”(smart)紧密吻合;智商在人的一生当中比较稳定,尽管不是绝对;正确的智商测试对社会、伦理、经济和种族团体没有明显偏见;一般而言,更聪明的员工干得更出色。

这里,罗宾斯博士指出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影响绩效的唯一因素,但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最重要的是,比起什么面试、推荐、成绩单来说,智力可以更好地预测工作绩效。不幸的是,智商的基因成分(70%是遗传)使得智商作为一种测量工具饱受攻击。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研究表明,种族的平均智商与经济状况相关,仅此一点就招来无数批评甚至禁止使用智商测试的主张。人们恰恰忽略了,证据有力地显示了智商测试并非针对某一群体,测量内容也是不受个体控制的。

(一点感悟:我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提到过一个观点:什么是聪明人?我们提到,学历代表过去,工作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一个聪明人不但要具备工作能力,而且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二、奖励你期望的绩效

罗宾斯博士指出很多企业的薪酬体系的一个巨大误区就是——奖励那些他们不支持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期望的行为。书中举了警察研究的例子:某个社区的警察每天上班的整个过程都开车在马路上来回穿梭,这对城市治安毫无意义,但对警察相当重要,因为他们的评估体系是用警车的里程数来评估警察的工作绩效。

这听上去是不是荒.唐到顶?但事实上仔细留意身边的企业制度,十有_存在活生生的例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每个企业我们都会看到看上去忙忙碌碌的员工,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真的随时都在忙碌吗?还是仅仅是“看上去”忙碌?因为每个老板都希望员工“看上去”很忙碌。问问自己是否经常夸奖那些“看上去”很忙碌的人?每个企业不都流行大谈“态度决定一切”吗?甚至认为“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员工当然无时不刻地会让你看到他们的“态度”。

(一点感悟:做为管理者应该以员工所期待得到的报酬方式去激励员工,同时企业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实际绩效客观地评价鼓励员工。)

三、经验很重要?错!

人们对有效领导的认识往往与“经验”密不可分,罗宾斯博士警告我们:经验对领导有效性并无帮助!20年的经历只是1年的经历的20次重复而已。即使在相当复杂的工作里,真正的学习在2年后就停滞了。我们常常忽略了经验的质量和其多样性。在选拔领导岗位人才时,不要过于重视经验,而应关注经验的质量以及过去经验与当今面临的新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有关领导方式或风格的探讨充斥在浩如烟海的管理论著之中,人们试图找出一种适合任何情境的领导方式,然而其结果令人沮丧:它并不存在。

(一点感悟:经验要以工作方式和工作质量去定性,对于有些工作而言,经验是很重要,而有些工作所谓的经验只是一年甚至一天工作的重复。)

四、给热衷于团队精神的人泼一点冷水

团队的倡导者坚定不移地认为,团队是最为有效的工作形式,原因是它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1+1>2,因为团队精神可以刺激个人努力。但罗宾斯博士指出,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团队产生的协同效应常常是负的,因为个人在共同工作时比单独工作时付出更少的努力。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惰化效应(social loafing)。

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瑞格曼(Max Ringelmann)的“拔河研究”为之提供了佐证:3个人拔河的力量相当于1个人的2.5倍,而8个人的力量还不到1个人的4倍。解决方法是必须确认衡量个体努力程度的方法,保证其个体贡献得以识别与回馈。否则,团队效率会急剧下降。

< ……此处隐藏3467个字……突、权力和政治,以及开发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等方面成就突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近年来,罗宾斯博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撰写管理教科书上。在中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第4版)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教材,且连续数年畅销不衰。

说到管理,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说点自己的感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管理真是无处不在,各行各界都离不开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现在这个有序的社会。引一句大家通用的话,“管理之难莫过于管人,管人之难莫过于管心”。在管理的范畴内,“管心”成了管理的重中之重,抓得住被管理者的“心”,便有了这个管理中“理”。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将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和最终地位的关键因素。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如何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实现高效的人才管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战略和整合资源上,成为当今管理世界最大的难题之一。如此来看,《管人的真理》这本书正是对我们学习和成熟对多么的重要。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什么是聪明人?后来,我们一致地认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能力代表现在,而工作能力代表未来。一个聪明人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些工作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工作的态度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

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5

“奖励什么,得到什么”,作者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一个家庭父母,买了一颗糖,要分给两个孩子。聪明的父母的做法是:把糖给其中一个孩子,让他负责切成两半,然后让另一个孩子优先选择要哪一半。这个做好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这个奖励连带责任的简单程序,会让负责分糖的孩子做到尽量精确和公平,从而减少争执。第二个故事:“一个富裕的人对他的孩子说:不要担心没有钱花,我死以后都是你的”,结果这位富人很长寿,但是他的儿子总是盼着他早死。显然,这种“中国式”的家庭伦理是存在缺陷的。他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更为巧妙的办法:她可以这样说:“我在余生中每一年的年初会给你10万,一旦我去世,剩下的钱会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如果用这种方法,他的儿子一定会尽心尽力照顾她,期盼她长寿,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激励管理的哲学。

1.在日常工作中做时,达到对员工激励的目的,管理者或部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第二绩效与薪酬的关系,第三绩效奖励与员工需要的关系。

2.在绩效考核中,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工作绩效才会更出色,目标制定的原则:SMART原则(S=Specific(明确性)、M=Measurable(可衡量性)、A=Attainable(可达成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bound)(时限性)。

3.工作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所以在岗位设计的时候,公司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尽量要把工作任务设计的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创造性,有足够的工作强度,有清晰的目标,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

4.直接上级在对员工做绩效反馈时,要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员工的行为,尤其是负面的反馈,要尽量的描述事实,而不要下判断,多评价。如果是批评,要确认对方的行为时可控的,当对方无力控制其行为时,批评其短处并不会有建设性和价值。

5.管理者常常奖励了他们试图阻止的行为,却没有奖励他们期望的行为,管理中,奖励什么,得到什么。要质量,奖质量。

6.员工并不仅仅看中绝对报酬,他们也看中相对报酬,他们会拿自己对工作的投入:工作

经验、努力程度、教育水平、工作能力与他们工作的产出:薪酬水平、加薪幅度、被认可度想比较,然后再与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同行,将自己的投入产出率与别人相比较,从而得出是否被公平对待的结论。这也是造成员工离职很重要的因素。

7.P=F(AMO),p=绩效,A=能力,M=激励,O=机会,当一个有能力,有意愿的员工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绩效水平的时候,应该考虑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肯出手帮助的同事,支持工作的规则和流程)是否给了他必要的支持。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