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一篇斜事诗,一片我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评价过萧红的长篇著作,那就是——《呼兰河传》。自从看过《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之后,我就一直想看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了。我正好趁这次放暑假的机会看完了它,并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被萧红带到了她的那个时代。这本书,一共被分为七个大章以及结尾。它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重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习俗,她用平凡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她眼中的小镇。在她的书里,她的父亲对她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唯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了。在那里,她很快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祖父也很慈祥,永远不会对萧红发脾气,就和《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中写得一样。因此在我的眼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开心快乐的。
相比之下,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比她差多了。她十二岁就被送到呼兰河中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想到才刚刚接过来,她婆婆就让她早上天天拉车,晚上还得被婆婆抽打,弄得浑身是伤,加上周边人的冷漠,使她婆婆更加严厉,最后,她早早地就死去了。她的死并没有换回婆家的良知,最终人丁兴旺的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十分幸福,我们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有父母保护着;老师教育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比他们的丰富了多少倍,但我们仍然不知道珍惜,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快乐幸福地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萧红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经典,描述了呼兰城人闭塞苦难的经历,这部带着作者生存历史背景的著作,虽写得凄迷难过,但对于21世纪出生的女儿来说,却并不感兴趣。尤其读到12岁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被愚弄开水烫死的故事,女儿叽哩呱啦说,太恐怖了,惨无人道啊。
得,就冲你说这话,这本经典,我们泛泛而读就好。倒在读书之余,女儿喜欢上了听歌,这几天总在说,朋友们推荐了一些好听的歌,什么XILIXILI一类的,也转给我听,别说,孩子们还真有音乐天赋,相较怀旧歌曲,他们早已经超脱了。
为了完成学校任务的阅读,真是累人。我只能想辙,如何和她一起更自在读完此书,并完成读后感和手抄报一类的作业。
女儿最近表现得乐于助人的一面,时不时同学求救,问她作业一类,她知无不言,甚至发了自己作业给小伙伴抄,看来我这甩手掌柜妈妈,确实让孩子拿着鸡毛当令箭了。
今晚有趣的是,女儿长笛低声或气息不足,吹不出声,我发了微信咨询管乐团授课的方老师,老师耐心回复我说:应该是孩子没掌握好低音换气的节奏,试吹吹DO~FA音,女儿获悉后再度练习试吹,果然好多了。
这两天长笛练不到位,总有些气馁,觉得是长笛或损坏原因,我亦无从考证,唯有求助老师,幸亏老师给力,指导一二后,孩子也掌握了个中秘诀。艺术之路的学习,定当是甜的,不为吹会一首曲子而争先恐后,兴趣才能化作乐趣。
愿孩子的阅读和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呼兰河传读后感3《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肺腑之作,写了作者童年住在呼兰河小镇时所听、所见、所经历的往事。文中,从一个人的善良或愚昧到一件事的意义和影响,而且每一篇故事都以趣事的方法为读者呈现出了呼兰河小城的美丽,让人身临其境,受益匪浅,更让人回忆起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萧红的童年并不怎么美好,但也有不少欢乐。她最喜欢在祖父的院子里玩耍。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院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
院外,她和最疼她的祖父逛街,只要听到有刚掉入井中溺死的动物时,祖父便将其买下,回到家中后,用黄泥将溺死的动物包起,扔到火中烧了起来,萧红便将烧熟的肉风卷残云般地吃下。因此养成一种吃肉就吃溺死的“烤”肉的爱好。
萧红还写出了她们家以及门口街市中的热闹情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庙会时的场景。那时,好多大人、小孩都从各个临近村镇涌来,庙会场面十分热闹。有人边啃着糖葫芦边四处张望;有人领着孩子和商贩讨价钱;还有人在小吃摊坐下边吃边聊
文中一句“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令我震撼!作者连最简单、最起码的自由都如此向往!可见她童年处境的悲惨,但她却并没有对生活绝望,而是记录了自己唯一的和祖父玩时的快乐时光。因此,启发我从中领悟:明天的生活无人知晓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只能你亲自体验,所以不要对自己的明天失去信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4“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读了《呼兰河传》之后发出的感慨。
《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它是一篇叙事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萧红虽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呼兰河传》,羡慕小时候无拘无束的萧红,又为成年后的萧红默默垂泪……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祖父家的园子,那里留下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印记。
那个“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间乐园。那里的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那里的小鸟,爱怎么飞,就怎么飞,无忧无虑;想铲地,就铲地,想浇水,就浇水。在这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一个园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江都工作,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门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条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轻轻地搂着我,一只手拿着扇子,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对我眨眼,对我笑,我也对它们眨眼,对它们笑。流汗了,泼泼井水……
后来,我被爸爸妈妈接到江都上幼儿园、上小学,坐着旋转木马,玩着蹦蹦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也开始了艺术熏陶,学芭蕾,学钢琴……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那个“祖父的园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5有人说,萧红的书带着一股肉味,直接冲击人们最敏感的器官,揭示人性的冷漠和无知。就像夏天吃上一顿火锅,让你额头大汗淋漓,内心却依旧冷如冰霜。也有人说,呼兰河,惟妙惟肖,有声有色,是世俗画,更是风俗志。但《呼兰河传》给我的感觉:不是在叙述一段儿时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小城里的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泛黄的纸张,破旧的小院,荒芜的田地,压抑的北 ……此处隐藏2917个字……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如果说什么是温柔的,温暖的,那一定是亲情,是我对祖父的依恋与信任,是祖父对我的宠爱与教导。而呼兰河唯一让萧红心心念念的,也是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个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
书中还有其他的人物形象。健康活泼的小团圆媳妇,暴虐成性的父亲,古怪的有二伯,坚强的冯歪嘴子,力大声大的王姑娘,……可他们的故事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我们展示着这个封闭小陈的无知与愚昧,街道是灰色的,人也是灰色的。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这是萧红写给萧军的一句话,却足以描述呼兰河城内,所有无知的民众。
呼兰河传读后感12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3就在今晚,母亲在给自己放洗脚水,家里的小狗误以为要给自己洗澡,躲到了床下再也不肯出来。我说:“我小时候也怕你给我洗澡,因为下手太重了。”母亲就说起来:“以前有一个同事无法生育,要了一个女孩来,她在宿舍区给那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就叫得很厉害,越叫越洗,越洗越叫。”又说:“我们一开始诧异,她怎么这么狠呢?后来才知道是要来的孩子,也就不纳闷了。”
当下心头一惊,眼前出现边洗澡边挣扎的小团圆媳妇来。同人性的光明面一道在人的血液里流转而来的阴暗面,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座小城的史册里,成了挥之不去的底色。
呼兰河传,归根结底是人的传。在这部书里,因为有快乐的童年、美丽的后园、慈爱的祖父做比照,更显得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不幸。萧红怕读者读不出,屡次强调,快乐有限而痛苦无限。
我有一个出于叛逆心的歪理:要了解一位作者想说什么,过渡句和余音可能比加了着重号的部分更能透露本心。在为呼兰河小城作的传里,除了浓墨重彩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更有许多沉默的、一闪而过的人。他们多讷于言,有着在善与恶间挣扎而并不自知的内心,也跟随着他人起哄、围观、生病、死亡。
小团圆媳妇在生命接近末端的时候还可以从玻璃弹子和小盘子里取得快乐,冯歪嘴子也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都曾是有希望的。然而更多人就像那小城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就默默地死去。
我做着一份媒体工作,知道如今黄土地上的人,和百十年前黑土地上的人,别无二致。太多人懵懂而生,懵懂而死。而人性的残忍、丑恶,始终都在。
就仿佛北方的冬天,白杨树叶子落尽,像土地里伸出的手指指着天空。天空的尽头,无尽的狂风,一刀一刀,刮不完。
呼兰河传读后感14《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快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快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15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非常地爱《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这本书描写了她的童年生活,以及以前的呼兰河边人们的生活。萧红的小时候是自由的、快乐的。她可以“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上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才八岁的时候,也将水泼向天空,闭上眼在地上转圈,那感觉太美妙了,我的心中,绽放了一朵自由的花儿。和萧红的父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也只是在一旁宠溺地笑着。
《火烧云》这一章,我的爸爸妈妈在课本上也学过。爸爸告诉我,他的故乡也在黑龙江。那里的冬天很冷,但在夕阳西下时,爸爸和他的小伙伴还是会不顾严寒、不顾父母的批评,爬上青砖的房顶,静静地坐在那儿,看红色的天空、金色的夕阳、多变的火烧云,夕阳给所有的东西都蒙上了一层纱。那情景光想着也会觉得太美丽了,所以我的爸爸,他学到那一课时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有感触。
有时,我在某一片不知名的草地上躺着,半睁着眼,望向天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阳光静静地照着,我把四肢展开,浑身暖洋洋的;过了不一会儿,我就困了,再一会儿就在草地上睡着了。阳光就像被子一样,草比床单还要软,我就这么着感受到了萧红的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充满忧伤,但是生死难料,我们只能把带着逝去的人的回忆记在心中,永远的怀念,就像是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有忧伤的时候,有时候哭一场就好了。但是不论多难过,在我的心中,我仍会向往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