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读后感 (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后感 1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激情,蹉跎的岁月,易逝的青春,蓦然回首,消失殆尽。
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探索,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论我们现在干什么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与其说是“天真烂漫”,不如说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延续着生活,随波逐流,别无所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样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黑暗朦胧中万丈刺眼的光芒,飞扬的心灵,落进了痛苦的躯壳。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人生的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长吁短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曾这样定义人生的意义。
知世如梦,无所求心。人生固然一梦,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这样做梦的机会,何不好好把握,岂能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付诸行动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并且这样的创造,即使苍天崩溃,也不会泯灭不会淹没。那么我们应踏着骄阳,迈过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尽头出发,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谛。让远处的圣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追求神往的终极,昭示我们从有限的,苦难的尘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尔感慨: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让我们开拓思想,坚定信念,探索我们人生的意义吧,即使脆弱也带着思想思考。
追逐着前进,寻找意义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雾霭虚无缥缈,似夜晚的繁星若隐若现,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处,在海角的尽头。这样的寻找令身心疲惫不堪。
静心思考,让内心拥有宁静的海洋,让平和笼罩你的心灵,让友情,爱随之滋长,让生命即时即刻地舞蹈--人生不会暗淡,可以这般绽放光辉。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人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活着》读后感 2这本书读了大概两星期,阅读过程时不时感受到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呼过瘾;时不时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搞的乐不可支;不过也有一些枯燥的地方被我囫囵吞枣的带过了。
这本书笔者最感兴趣的一点就是他的写作之路。关于这点,书中并没有很系统详细的叙述,而是把它们分散到他的经历当中。简单的说就是马尔克斯自下定决心成为一位作家开始,到他四十岁前的人生的经历都是在为成为作家做铺垫的,十分坎坷。他在高中时写了很多的诗,没有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虽然他在成为作家之后还想写一本诗集来证明自己还是有天赋的,但终究没有动笔。原本他打算大学退学并且说服了母亲,但最后由于对父亲的恻隐之心,他读完了大学,按照父母的期望找了一个正当的职业--成为一名记者。此时他的内心是撕裂的。这段经历让他融入了社会,经历了哥伦比亚的动荡,马尔克斯从一位战地记者转行写影评。那时他就把自己的家族往事作为第一本书的写作题材,写完之后开始投稿。编辑看了之后给他的退稿信,其中一些见解还无懈可击。于是马尔克斯通过学习把书中一些很长的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分离出去,单独成集。并且妙手偶得的换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枯枝败叶》。他的作品终于得以出版。
《活着是为了讲述》这个主题体现在他写作《百年孤独》的时候,他以为能有1000个读者就满意了,结果20年后让他在八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差点把这笔奖金搞丢了。此后,他继续进入写作的高产阶段,接下来《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自父母的爱情往事;《迷宫中的将军》源于爷爷的偶像崇拜,于是收集很多资料写出这本有史以来最独特带有魔幻文学色彩的传记。
在90年代,他开始写几个中篇小说想要组成一部作品《我们在八月相见》,他反复在公开场合提到这本书的'内容,其地位将是自己的生涯总结作品。最终因为没有写出满意的结局成为遗作。
还有就是这部自传。据说他构思了一个四部曲的系列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曾用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这次的作品感到满意:“以往他酷爱音乐,但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因此写作什么主题就用那个主题的背景音乐;然而在写作这本传记,奇迹般的任何音乐都不会影响他的写作”。
可惜他只写了第一本就没在往下写,故事戛然而止。
《活着》读后感 3余华说:《活着》的缘起是“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没有活在余华的大时代背景下,没有活在奶奶口中的担惊受怕里。我所在的时代充满着进步与新奇。
所以,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是错愕的,短短的几个小时、十几万字被悲情、惊措、压抑的情感所包围。
通篇由主人公福贵娓娓道来,从年少时的纨绔败家子萎靡不振,弃妻儿于不顾,屏蔽父母的关切到嗜赌成性败光殷实的家产,父母离世,寄人篱下决定好好生活,却又不幸被国军抓壮丁,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回到家发现女儿因病成哑巴,幸而一家人能够在生活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好不容易读者也跟着在这里松了一口气,儿子有庆也在他的粗暴教育下拥有正直的人格。谁都没有想到有庆在这个时候仅仅是因为血型和镇长夫人相同而给生病的夫人抽血活活抽干。到后来女儿成婚,却因难产死在了病床上,妻子因为终年悲恸承受不住接踵而至的苦难终于也离开了人世,女婿因为工地事故身亡,最后连小外甥苦根也因为过度饥饿吃豆子撑死了。
最终陪伴福贵的只有一条老牛,他再也不担心战争,不再惧怕灾害,甚至不在乎老牛是不是会离他而去。
福贵一路上接受着命运给他的惊愕,奋力勇敢的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我们活在幸福的时代,还没有到30岁的年纪,生命的见识窄如手掌,却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怨恨,怨恨命运的不公,怨恨周围的人没有善待自己,怨 ……此处隐藏8864个字……,好心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人生真是这样的无奈吗?!”
春节里的一个下午,我的老父亲和母亲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慈爱的目光正望着门前的停车场上打牌的姐姐与侄女们,那里有热闹地嘻笑声。这时阳光也一样暖融融地照在家里的木制长廊上,长廊的旁边便是伴我成长几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个时间使者不急不息的流着,河面上的水纹被阳光照着,泛起闪亮亮的一层碎金,长廊的对面是连着天空的高山,小时候,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我经常想,如果能爬上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软软的云朵了。就坐在这间长廊上,我读着余华的《活着》,而且终于读完了它,六岁的侄孙女不停地过来问“小奶奶,你怎么总是在看书呀?”,我笑望着她稚气地小脸,“因为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她一听说故事,连忙说“那你给我说说这书里的故事吧”并且抢过书,煞有介事地指着一面“就说这一页的故事”,我就指着这一页,给她说了一个“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话”,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滚。
这样祥和温暖的午后,读着这本书,恍如隔世,我是读者,我又是福贵,就像余华在书序中写的那样“写着写着,我成了读者,书里的人物他们自己说了许多很了不起的话”。虽然读它一样的压抑,使得我不得不找借口去倒杯水喝,以让潜在我身心里的福贵暂时离开一会。终于读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许几年前我就知道,书里的故事和演绎故事的人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我知道,时间使者曾经见证过这每一个故事的,曾经认识过这其间的每一个人的.。它听见过那个光着脚,提着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声,听见过那只羊跟着男孩后面“咩咩”叫妈妈的声音;它听见了苦根对爷爷说“福贵,我只吃一颗糖,我们要攒钱买牛呢”;它听见家珍整日靠在床上穿针引线时心底里的叹息声;它甚至还听见哑了的凤霞在新房里发出的铃珑般的笑声:它更听懂了那只取名也叫“福贵”的老牛与名叫“福贵”的老人日日在田间地头的唠嗑。而那飘荡在风中酸酸楚楚的歌声,“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当和尚”,在这个絮日的午后,我也是听得真切的。
和上书本,我微笑地望着我年老的父亲和母亲,牵着侄孙女的小手,我说“走,小奶奶不看书了,我们一起去给老太太和太公讲笑话”。
《活着》读后感 14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至少70%是原创……)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活着》读后感 15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知道是我感兴趣的书,便毫不犹豫的申请了试读,没想到还真的申请成功了,感谢绰韬推渌义工们。
拿到书,看到这干净的封面便吸引着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便把书认真的读了一遍。
看到序言中作者所说的,只是想和有责任感医疗工作者聊聊他们所服务的对像:病人,医院是根据病痛所产生的部位来做了细分,几乎都是哪些部位有不舒服就治疗哪个部们,但人体是一个系统,且人有意识有感情,这类细分的科学性真的如医学所应有缜密相匹配吗?
看到这名作者,她身上所展示的正能量很吸引我,我喜欢任何懂生活,把自己生活经营的很好的.人,无论她身处何境,她自己所具有正能量都会让她更有魅力,也更能让她的生活精彩。
作者经历了与死神面对的11天,在写出这个过程后,想到的是感谢而非过程中所遇到的苦痛的抱怨,某些医疗工作者救治期间的一些意外和不恰当,给作者作为当时的病人造成万般痛苦,作者没有抱怨更没有谴责,而是用感谢来面对所帮助的人,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真的很令我学习。
新闻中天天在报道的马航事件,过年时刚拜年过的朋友的当时看起来挺健康的朋友的父亲于近日去世,都时时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读完这本书,更加让我感觉,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中,自己还能健康的生活、工作、与家人朋友正常的相处交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呀,活在当下,没必要把这幸福的时间放置于自己暂时还没遇到或已遇到却还无力解决的事情中,那些让自己内心无法平静烦恼万分的事情在生命这个主题面前有时真的微不足道,那又何必去计较呢?
医患的矛盾在国内各大医院时时的发生,信息的不对等及信任缺失的问题造成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及病人的弱势地位,医生每天所面对的是生命,那种压力经常是其它工作所无法比拟的,但当他变成了常规的工作时,工作的热情想必也渐行渐远吧,就像普通的岗位所长时间面对一种工作时,疲倦也会产生吧,医生更多的也许是如何能应付处理当时的状况,疲倦时也就少了病人治疗时的长远打算,这些对病人的长久健康将会有很大的不利,是通知医疗机构的怎样手段也调整还是只是依靠医生的的责任与医德自身调整来改善呢?咱作为一个老百姓和偶尔还是医院的病人,真的不敢有什么意见。
本书既给了咱寻常老百姓一个启示,在自己还能作为一个人能有自理能力时,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给负责任的医疗者一个启示,不要把病人当作没有意识,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一个设施对待,那少了人性,也会让医疗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