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怦然心动观后感合集1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怦然心动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怦然心动观后感1我们看不懂电影,读不懂书,是我们不懂生活,前几天偶然读到这句话,深感贴切。
美国小清新电影《怦然心动》简单,平实,质朴,如同身边的日常,娓娓道来。
那一年,她七岁,微风,青草,他举起她的手相视一笑,她怦然心动。
他退,她进,默默关注六年。
有些爱,无关早晚,遇见了,便是电光火石。
她表达,她追随,热情一览无遗。
令人惊叹的是,15岁的朱莉,便已学会了爱的勇敢,独立,自信,以及原谅。
在我们固有的教育中,也许只鼓励女孩子要像朱莉一样善良,勤劳,却忽略了鼓励女孩子在遇到爱时主动表达、勇敢说出自己的爱,并且在爱里保持着自尊,自信,自爱,自醒。
真正的女性独立,是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包括爱情,朱莉便最好的诠释。
她喜欢他迷人的眼睛,明朗的笑容,以及身上独特的气息……她的目光如影随形。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而15岁的朱莉,在自己的尊严被伤害后选择的不是低到尘埃里,而是选择尊严,做自己,展现更自信美丽的她。她会把自己养的鸡蛋给邻居太太;她会善良地买下无人竞买的“午餐男孩”;她会和爸爸一同探望弱智的叔叔;她会修葺自家的后院……
在选择止步自己的爱后,没有止步自己的生活,而是自尊自爱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的态度特别适合每个人学习。只有我们在爱里学会了自爱,才会不过于依赖、控制、付出。才会在爱里保持一份自醒,自知。
只有足够自爱,才能在爱里温柔以待。
爱情的美好画面应该是像舒婷《致橡树》里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如此相互平等,互相独立,互相仰望,向着天空的方向,共同成长。
于是两个独立的灵魂相互引领,互相崇拜,然后我们才能从这份爱里,坦然稳妥地自信温和地蜕变成长。
分开时各自闪耀,在一起光芒万丈。
过份的依赖,控制,卑微,都会让爱走向消亡。
影片的最后,布莱斯在朱莉的院子里植了一棵茱莉最喜欢梧桐树,朱莉被触动了,原谅了布莱斯曾经的懦弱……小小年纪,15岁的朱莉,在爱里居然已经学会了原谅,如此爱能力,令每一个成年人叹为观止。
怦然心动观后感2“一项带着嘲讽的性格研究,一场坚定与飘渺的友情故事。”这是我对《怦然心动》的评价。作者,美国的文德琳女士,开始从未幻想过自己的书能被拍成电影。其实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看似平平无奇却有不同于平常的青春书籍的魅力——笔触活泼真实,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的表达更是合乎现实的。
主人公,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因幼时的初见结下了不解之缘,朱莉极力想和布莱斯做好朋友,在多方面努力,却始终打动不了他。布莱斯不算成熟,但有时会生出和朱莉好好相处的火苗,但又立马掐断,让朱莉越来越难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成长,心智也更成熟了起来,布莱斯越来越主动帮助朱莉,与她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在故事的结尾,朱莉对自己说;“从来没有真得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也许我对布莱斯了解的还不够深,也许现在是时候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又有什么道理呢?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想要交的朋友,必须抽丝剥茧,发现他的本质。就拿前段时间网民倡议的一样,为什么不能实名制网上发言呢?从今年广为人知的“227”事件开始,无数披皮键盘侠让你分不清是友军还是水军。舆论中,一件件事汹涌澎湃,作恶的人为什么有勇气?到底还是利用无实名、身份证明的庇护,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个并没有污点却遭受七个月网暴的明星。交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或者说一个知己吧,不就正像上述事件中映射出来的道理吗?
在这方面,我认为,故事中的朱莉的确做的比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好。
第一件事,朱莉最喜欢的东西是庄园里的一棵大树,但这颗大树畸形,林业人员要砍倒它。朱莉爬到大树上,恳求不要砍倒这棵大树。布莱斯经过,朱莉希望他可以为自己说话,但布莱斯果断地让朱莉下来,没有帮助她,大树被砍,朱莉失望、难过,休学了很久。据我分析,她明白布莱斯对她的确有所关心,但为人处世未免太懦弱,连为大树讲句话的勇气都没有。换做我们,也会感到寒心,不是吗?
第二件事,为表好意,朱莉连着一个星期为布莱斯送去自己家母鸡产下的鸡蛋。可她发现,布莱斯每天收完鸡蛋后又偷偷扔掉,这才明白他不但不爱吃鸡蛋,而且十分反感自己。朱莉看清了布莱斯的不礼貌,一段时间内两人不交流。作为一个女孩,朱莉礼貌地一笑而过,同时也成长了许多,对布莱斯又多了一层认识,这里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棒的女孩。
......
在经历了许多事情,朱莉不再和布莱斯交流布莱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朱莉的后院里种下了一棵树,希望朱莉忘掉失去从前那棵树时的烦恼。两人相视一笑,和解。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百年前,鲁迅先生这句话深入人心,也希望所有人拥有真挚的友谊,若历史上的观众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患难与共,若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同心同意。
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愿你在追求真正友谊的路上的付出不被辜负,被岁月温柔以待!
怦然心动观后感3“毫无原因地,我的心脏就那么漏跳了一拍。我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了那样的感觉。”怦然,但不仅仅是心动。< ……此处隐藏10471个字……整理干净自己的狗窝。通过整理公司姐姐的指导,先从衣服开始,然后是书籍,然后是杂件,一步一步的把房间整理的很干净,心里也变得轻松许多。看到她成堆的衣服,书籍和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起了自己。我也是个东西非常多的人,小小的房间都堆满了。当然,我是整齐的堆放的,没有像故事主人那样脏乱。清理公司的姐姐告诉她,要把衣服分成心动的和不心动的。那些完全不心动的衣服要清理出去。我们很多人应该都会留着一些很久都不会穿,完全不会令自己心动的衣服吧。我的衣服虽然不算多,但是也有买回来就没怎么穿和很多年前却舍不得扔掉的衣服。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占据了一部分的空间,永远占据在那里,却得不到利用。儿时的小衣服看着可爱我也都留着,虽然一年也不会去看一次,但就是舍不得扔掉。就像第二个故事里的母亲,房间里保留了太多拥有回忆的东西,什么都舍不得扔掉,把房间堆的满满的,甚至堆到了房间的外面。而这位母亲整日看着这些东西生活在回忆里,忧伤又无法自拔。最后她清理掉了大部分的东西,把自己从回忆中解放出来,并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也许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有些夸张的,但是有些人也确实会这样。我有个朋友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堆着的,像咸菜一样,多到自己都不知道有些什么,还有很多自己早就没法穿的衣服,不管房间多大,东西永远都是堆的满满的。不断的买来新的东西,旧的东西又不扔掉,所以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年初的时候我做过一个养成好习惯的试验,每天花5分钟来整理房间,希望自己能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也许前几天5分钟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每天5分钟,整理的范围越来越大,房间也就一点点变化起来。最后每天只要把当天弄乱的地方重新摆放一下,甚至用不了5分钟。虽然一个月以后我没有坚持每天整理了,因为有时候没有东西需要整理。但是我已经能够把整理当成一种休息二不是负担了。每当我看书看累了,无聊了,想活动一下了,就会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收拾的。收拾东西的时候也可以顺便收拾下心情。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其实也像房间一样需要定期整理,把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需要的东西摆放整齐,才有空间来容纳新的东西。
怦然心动观后感14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怦然心动观后感15电影的风格很清新。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男孩的家庭富裕却不和平,女孩的家庭拮据却充满温暖。男孩的父亲常常鄙视女孩的家庭。而男孩也并不喜欢她。在女孩喜欢男孩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比如男孩附和同学,背地里羞辱女孩的家庭,而当女孩知道后,毅然的决定不再喜欢他。这里可以看出女孩是个具有勇敢,自强的品质。当她知道自己家的庭院常被邻居嘲笑之后,一个人开始整理,修剪。她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勇敢的去改变。当男孩的一家邀请女孩的一家吃晚餐时,女孩一家的表现是认真且充满诚意,而男孩的父亲却在餐桌上百般的刁难,鄙视他们。这顿晚餐也许吃的不太开心,但女孩却并没有因此沮丧,相反的她为自己有这样的家庭感到幸福。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拿金钱去衡量一切,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似乎从小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人们会因为有富裕的家庭而感到骄傲,因贫穷的家庭而感到自卑。这些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过分追求虚无的东西而看不到精神上的价值。这部影片好在它把早恋,家庭,价值观和品质连成一条线,穿插在整部片子中。
它告诉人们恋爱和自尊是对等的,不能退而求其次,在触及到人格尊严时,就该放弃那个伤害你自尊的人。然而,在中国人们似乎总认为爱情就是一切,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尊舍弃一切,因为一切都是因为爱。这样的价值观是错误的,是懦弱的表现,没有人可以这么对你。接着是家庭,女孩的叔叔是个智障,男孩的父亲和男孩都曾鄙视过她。而影片中女孩的家庭曾为此事吵过,母亲认为父亲应该把精力多放在家庭上。而父亲却始终维护自己的弟弟。女孩并没有因此觉得叔叔是个累赘,相反她主动提出和父亲一起去看叔叔。在这里,影片想传达的一种思想是不能歧视残疾人,应该为自己是个健全人而心怀感激。价值观,影片中的小女孩可以正确的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更加可贵的是她不仅能勇于面对现实还能够透过这些东西看到本质的意义。这样的思想远远超过了很多成年人。故事发展到后面,男孩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父亲,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的问题。他没有再顺从父亲的想法,而是正确的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许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故意的,也许是受到周围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勇敢的反省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可以大方的承认错误。
国外的电影很直接的告诉观众它想表达的内容,积极向上。而一些国内的片子,总是绕来绕去,纠结这,纠结那,明明很简单的事情,搞得无比复杂,最后结局一定是不圆满,就告诉人们这都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