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观后感

时间:2023-02-22 15:58:00
《小Q》观后感

《小Q》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Q》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Q》观后感1

导盲犬,是工作犬的一种。工作犬,除了导盲犬,还有看守犬、警犬、军犬、缉毒犬、搜暴犬、救援犬、猎犬、牧羊犬、雪橇犬......这些犬类做的事,其实都值得我们关注。人类训练犬只为人民服务,主要是看中犬类从本性上是群居动物,更容易被驯服,听从人类的指导。其实,所有的群居动物,从道理上都可以进行驯化,因为群居动物都会有一个群主。而且,这个群主还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想驯服一群动物,人类只要取代群主,做出比群主更让他们听从的意见就可以。实际上,人类驯化动物群体,一直都是这么干的。狗狗作为群居动物,成群的狗里一定会有一只狗王。人类把狗狗当成宠物之后,剥夺了他们群居的习性,都是单一饲养。但狗狗天生的依从性并没有改变,人类正好利用这种特性,对其进行了驯化,使他们打心底里把自己的主人当成了王,它自己只是一个奴。我们经常把狗狗当成人类的朋友,但从狗狗的心理,它自己是自甘为奴的,并不把这种关系当成平等的朋友关系。

导盲犬,往往使用的是性格更温和一些的拉布拉多犬,或者金毛,以及少部分斑点。这些犬只更聪明、更稳定、更安全一些,而且对人类往往不具有攻击性。而且,为了照顾好自己的主人,导盲犬需要牺牲掉很多动物的本性,学会压抑自己爱玩的冲动,还有克制主人之外的挑逗。所以,换个角度讲,普通人遇到工作中的导盲犬,请一定不要逗他们玩,千万不要觉得长的萌就想要玩一玩,要知道狗狗的背后是一条人命。

但是针对这一点,恰恰是电影的矛盾之处。因为喜欢这部片的人,或者喜欢狗狗的人,都忍不住想去摸一摸暖萌的小Q,甚至忍不住想去抱一抱。但是,这对于导盲犬来说,是被禁止的,除非在它不工作的时候。

说白了,很多的人都是叶公好龙。只是简单的喜欢狗而已,对于狗狗的了解并不甚多,尤其是导盲犬。

在我国,正在服役的导盲犬数量不足200只,我国的视障人士却有约1700万人。更悲催的是,在目前中国社会里,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它们出现在公共场合出现。比如坐公交、坐地铁,都不允许导盲犬上车。明明法律允许导盲犬可以进入各种公众场合,但实际上她们却常常遭到拒绝。

最出名的事件,莫过于著名歌手周云蓬,在他带着自己的导盲犬入住酒店时,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上海,都遭到了拒绝,酒店人员都把他的导盲犬视为宠物犬。这还是国内的五星级酒店,还是国内的一线城市,其他地方普通的人的遭遇,可想而知。

实际上,国家相关法规已经明确导盲犬属于无障碍设施,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中规定:“星级酒店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客房,设有无障碍客房的旅馆建筑,宜配备方便导盲犬休息的设施。”所以,酒店不让视力残疾的人携带导盲犬入住酒店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但上述酒店的工作人员明显是无知,是不知情,而不是苛意周云蓬。

这些,对于导盲犬来说,还只是简单的事。影片《小Q》的导演罗永昌也是深感普通人对导盲犬的无知,才决心要拍摄本片的。而且,他还走得更远,从更深度上拍出了导盲犬的经历。

《小Q》中的导盲犬小Q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服务的主人李宝庭并不是一个好打交道的人,开始阶段,鉴于他的自尊与自大,他对导盲犬原本是拒绝的。当小Q初入李宝庭家,就被轻易地赶出了房间,在大雨淋漓中,小Q却没有走掉,而是找了一辆汽车,钻到车身之下避雨,以等待天亮之后能够回到李宝庭的家中。按说,对于一只新狗与新的家庭来说,他们之间尚未建立稳固的情感,狗狗是很容易走掉的。但是小Q却没有,而是等待被接纳,期间还克制了自己的食欲,强憋住了大便,忍受住了常态下难以接受的痛苦。

身为导盲犬要有极强的克制力,罗永昌记得,有只导盲犬每个月都要跟主人飞一次欧洲,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导盲犬几乎不能吃喝,不能走动,实在渴得难受,就拿冰块润润喉咙。在电影里,小Q在飞机上的细节就是由此而来。

《小Q》改编自《再见了,可鲁》,又化入了许多香港社会的生态,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任达华的演技也不是盖的。

话说回来,把这片当做导盲犬的科普片,当然也不现实,也是走错了岔道。它毕竟只是一个故事,从中,让人感知到小Q的可爱与可敬之处。

说是萌宠系,它又不全是讲李宝庭与小Q之间的故事,而是以狗狗的视角为主,讲了它的一生。这挺有一种《战马》的感觉,只是没有《战马》那般宏观而已,它更围观,更具象,更走情,更打动人一些。

趁院线里一片荒芜,可以选择这部影片去看下,肯定会有某个地方可以打动你的。

《小Q》观后感2

知道《导盲犬小Q》这部电影很久了,听说是很感人的一部电影。一直没有去找来看,因为不想陷入电影导演刻意制造的那些温情里面,一把鼻涕,一把泪。所以,很久以来,暴力,血腥,犯罪,刑侦,科幻,灾难,惊悚等题材的影片一直是我的首选。我想,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和我的选择一样吧,毕竟男人并不是太喜欢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视觉和听觉上面的震撼,而不是琼瑶似的荧屏催泪弹。这也是东方男人惯有的个性。

无意中,在朋友空间上看到一张狗狗的照片,感觉十分可爱,偷过来,改掉以前的空间形象,换上了它。而后得知,那正是《导盲犬小Q》的一幅剧照。闲聊之中,发现朋友也很喜欢那部电影,而且说为了那部电影流过泪。当时,我十分惊诧,以朋友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怎么会为了一部电影感动呢?说实在的,当时真的不相信。抱着这种怀疑或者说是试探究竟的心态,我把这部电影找来看了一遍,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结果是:我哭了。但我觉得不丢人。

影片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小Q的导盲犬曲折而又平淡的一生,充斥在影片最多的是一场场分别,一幕幕团圆。正是在这一场场,一幕幕中,我感受到了电影导演的细腻,和电影里面真正的人与动物的温情,那是实实在在的感情,怎么能叫人不感动?从出生到小Q最后告别这个世界,也就是短短的12年,在这12年里,小Q从出生地去到养父母家,1年以后又从养父母家迁到导盲犬训练场,最后被一个叫渡边的盲人领走,最后渡边病重,小Q被带回到训练场做起了导盲演示,到渡边最后离世,在训练场又做了7年,年老的小Q已经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最后被送到生他的地方,最后死在了那里。很简单的情节,也很平凡的小Q,甚至我到现在觉得,小Q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时候还笨笨的。但是正是这只平凡的小Q,给了我莫大的感动。

我最难忘的是小Q那几次包含无奈,不舍,顺从的回眸。在养父母送它去导盲犬训练场的时候,在车里小Q一直往后窗玻璃看渐渐远去的养父母,没有什么表达,它不会说话,但是它的眼神就告诉了我们一切。

当渡边病重的时候,训练场队长领小Q回导盲犬训练场的时候,渡边的孩子牵着小 ……此处隐藏5138个字……济效益。除了成本高,需求大,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接纳度不够。

大多数人对导盲犬并不熟悉,许多人都是以看笑话的态度对待导盲犬与视障人士,不仅没有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还会嘲笑和戏弄他们,一些城市的公共区域还会有把导盲犬当作宠物狗拒之门外,甚至在报纸上频繁出现公交车和计程车拒载导盲犬的报道。

《小Q》这部电影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感动,我想观众们也应该看到视障人士的生活处境与导盲犬事业的艰难状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小Q》成为我国推广导盲犬事业的一次契机,让每一个观众开始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艰难,给予他们和导盲犬更多的温暖与关爱。

3、倾尽它一生的温暖与陪伴

关于狗狗的寿命,我猜每个人都略有耳闻,狗狗出生一年后约等于我们人类的17岁,所以每一只狗狗的寿命通常都只在10~15年之间,而寿命较长的狗狗最多也只能到18~20年。为什么狗狗的生命会那么短?我想大概是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会如何更好的生活,比如去相信爱,对人诚恳忠诚等。而狗狗们已经清楚该如何去做,所以它们无需在这个世上停留太久,把剩余的时间留给人类去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变得更好。

电影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当小Q已经老去步履蹒跚时,小Q的主人将它扛在自己的背上,不管去哪都不离不弃。作为一直被导盲犬照顾的视障人士,他们非常明白狗狗的情义有多重,所以当狗狗不再能为人类付出时,人类也应当感恩狗狗曾经献出的一切。

对于人类来说,一只狗只能陪伴他们短短的十几年时光。但对于狗狗而言,它必须倾尽一生来给予人类温暖与陪伴。普天之下,人与人之间都未必能做到相守一生永不离弃,而狗狗却能够轻易将这种一生坚守的承诺付诸人类。既然狗狗能愿意倾尽所有来诠释忠诚与温暖,那人类为何不能付出短短的时间去照料和相伴它呢?

《小Q》除了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演绎出来,它更让我们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人与狗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电影想传达给我们,只有像人与狗狗之间那种不离不弃的真挚感情,才能够让我们触摸到这世间最美好的爱。

《小Q》观后感6

《小Q》改编自《再见了,可鲁》,与日版《导盲犬小Q》源于同一个IP,它是继承了《再见了,可鲁》催泪基因的完美影改作品。

据说这是受《再见了,可鲁》原作者认可的最佳电影改编版本,想必原著党看了后也会很满意吧。

没想到在小说感动3亿亚洲读者之后,影版《小Q》又感动了全中国,从原著《再见了,可鲁》到文艺青年偏爱的《导盲犬小Q》,这部港产的《小Q》在竭力提出一件问题:狗狗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而人类又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导盲犬的故事,从一条奶狗小Q的视角,经历身份转变,遇见不同的主人,最后完成它的使命离去,表现了命运之波折,狗生之艰辛以及感情之坚固。

当年小女孩芷乔把小Q带回了家,芷乔和它结拜、给它玩荡秋千、送它星星灯,当然她也从未错过小Q的任何一次导盲犬训练,小女孩甚至“未持证上岗”亲自当起了小教练。

事实上,小女孩是有私心的,因为导盲犬在寄养家庭的时间只有一年,如果小Q通过考核就会被送往需要导盲犬的家庭。

但最后的那次考核出乎小姑娘意料,她的胡乱训练法并没有奏效,小Q还是完成了所有动作。

此时的小Q看着眼前的女孩,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内心独白“对不起了小主人,我是一只导盲犬”两种无法共通感知的语言,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狗间复杂的羁绊。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

此次小Q所做出的选择不算背叛,是使命驱动它必须成长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

它不止要给小孩子带来快乐,更多的是帮助真正需要它的人。

小Q后来分配给了李先生。

李先生暴跳如雷,是个有视觉障碍的倔老头。起初他对小Q的态度是恶劣的,不按时喂它狗粮带它上厕所,还一通抱怨:一天拉五次,上个厕所都让人帮,你要怎么帮我呢?

在李先生眼中“铲屎铲尿”不是属于他的新生活,他甚至还有了把小Q扫地出门的想法。

小Q可能不理解人类的世界,但它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李先生。但李先生一度认为,他没的选,但小Q可以选,它可以过更好的生活,遇到比他好的主人。

李先生无法接受生命中平白无故出现的小生命,小Q似乎早已做好了准备。

虽然每一阶段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每段生命中的使命都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影片所表现的:除了负责引路,照顾主人的安全,最主要的还是要帮主人找到新的生活。

狗狗能告诉我们怎样去爱,教人类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不要沉湎于过去或未来。

李先生的妹妹李宝儿曾一语道破他的心结,一直以来他不是不满意徒弟们,不是他们做不到标准, 而是连你都找不回自己。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要与自己和解,能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也是《小Q》与普通“狗片”不一样的地方,它由小Q成长环境的变化,上升到“人”的态度,由一位即将失明的边缘人群,上升到对特殊群体的观察和反思。

不过让一个成年人接受和面对真正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他尝到了这件事给他到来的便利和快感时,才会敞开心扉。

那么李先生第一次接受小Q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小Q第一次带他出门,拯救了险些被汽车撞到的李先生。

这段生命插曲,让李先生发现,在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上,竟然还有令他牵挂的事物。

相信《小Q》对心理修复、家庭关系缓和、盲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同样让人热泪盈眶。

在影片后半段,李先生要去国外治病,故意用球把小Q支开,让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宣泄出来。尤其是李先生的那句:

等它回头发现我走了 会不会生我气。

戳中内心的最后一层防线,我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暂时放弃内心所爱。

成为导盲犬是这些特殊工作犬的选择,而不是任务。

正因如此,这些导盲犬才有了充分的理由赖在主人身边,影片的致敬意味已经足够鲜明了。

在全国约有1700万盲人,而导盲犬却不到200只,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盲犬群体和盲人群体的希望,对于那些身边有盲人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希望。

但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导盲犬,从来没见过导盲犬,甚至当今社会上还有很多抵制和排斥导盲犬的不和谐声音。

比如:盲人携导盲犬出行时常在公共场所遭到拒绝。

《小Q》就是现阶段推动全社会支持导盲犬的重要一步,影片呼吁大家愿意与导盲犬同行,影片不仅存在科普意义,也呼吁更多人了解导盲犬,关注导盲犬,推动导盲犬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普及度。

《小Q》算得上是一部惊喜之作,我相信低迷已久的市场会给有共情的现实题材电影以正向的回馈。

更重要的是,在“狗片”市场降温明显的当下,又找到了一个更细分的市场“导盲犬”,让观众看到忠诚与爱,以及社会现实的启示。

影片虽然因诸多原因两次调档,但相信《小Q》值得观众期待。

《《小Q》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