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津湖》观后感13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津湖》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津湖》观后感1国庆假日的街道上红旗招展,处处华灯如同璀璨的明珠。轻松愉快的假期生活非常惬意,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新上映的电影《长津湖》。
电影主要演绎了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伟大的家国情怀。电影生动真实,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电影一开头,刚回到家乡的连长“伍千里”接到紧急命令,天一亮便坚定奔赴战场。在船上,他用坚定而不舍的眼光默默注视着家乡。这一幕,使我心中微微一颤。奔赴朝鲜战场的所有志愿军战士,哪一个没有家乡,没有亲人?他们无法割舍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感,但是在危急时刻,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举步维艰,朝鲜50年不遇的严寒不断挑战着他们的意志,头顶不时丢炸弹的飞机如同魔鬼一般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战争条件艰难,战士们只能用硬得像石头般的冻土豆来充饥。年老的战士们将热一点的土豆分给小战士,健康的战士将软一点的土豆分给伤员。小小的举动带来巨大的温暖,战士们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感人。
喊声震天,中国军人从四面八方包抄下来,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就一举歼灭了美国装备最好的一个兵团——北极熊团。这一幕令我振奋不已。正在大家为暂时的胜利而兴奋的时候,美军的轰炸机投下了一枚标识弹,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向乐观开朗的“雷爹”雷睢生身先士卒,抱起标识弹放到车上便开足马力向远处驰去。美军的飞机一下子把矛头都对准了他,一枚枚炸弹在他的四面八方炸开,但“雷爹”英勇无畏,汽车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崎岖的山路上狂奔着。敌军的炸弹带着狂妄、慌乱地飞下来,汽车侧翻了,他半截身子被压在了车下。其他战士连忙跑过来抬开汽车,将这位老战士抱在怀中,一滴滴眼泪如雨般落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平时是多么可爱、可亲、可敬啊!在弥留之际,这位老战士呻吟着:“别……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看到这儿,我的眼泪如同洪水一般涌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为了孩子们将来不在硝烟战火中长大!
走出电影院,华灯初上,街道两旁七彩霓虹灯不仅靓化了空间,更照亮了我们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这不正是革命先烈们心中所愿吗?欣赏着这盛世繁华的街景,头脑中又映衬出电影中各种震撼感人的情节,泪花再次充盈了双眼。
《长津湖》观后感2近日,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该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在恶劣环境下奋勇杀敌,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的故事,“冰雕连最后的战斗姿态”“宋阿毛的一封遗书”“零下40摄氏度下啃下硬邦邦的土豆”等场景纷纷触到了我的泪点。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应读懂“长津湖”背后的“英雄之火”,在为民办实事中接续新时代英雄火炬。
“冰雕连最后的战斗姿态”背后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必胜之火
在战争年代,任何一点小的动静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即使天寒地冻,零下40度,战士们也不敢跺脚或者走动,不能采取任何的取暖措施,他们在冻死的那一刻还紧握着步枪、机枪,面对坚守的山口,时刻等待着冲锋号的响起。“面对有如此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美军军官感叹。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为了胜利、牺牲一切的情操。在为民办实事中,要不畏外部条件的重重阻碍,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用“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为夺取新征程全面胜利烧一把“火”、添一把“柴”。
“宋阿毛的一封遗书”背后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仰之火
“我爱亲人,爱祖国,更爱我的荣誉——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你,哪怕是冻伤与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这是“冰雕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中发现的绝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数志愿军战士,堵抢眼、炸碉堡、抗严寒,以血肉之躯,铸就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做到跟党走、听党话,始终保持“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仰之火,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以为民办实事践行“对党忠诚”的誓言,用攻坚克难锤炼新担当,用实干担当展现新作为,用梦想信念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零下40摄氏度下啃下硬邦邦的土豆”背后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奋斗之火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美军圣诞节吃着美味佳肴,志愿军战士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啃着“硬邦邦”的土豆,战士们没有一丝抱怨,眼神里没有丝毫动摇,冲锋路上更是毫无迟疑。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跳出“小我”舒适圈,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要把啃“硬骨头”当作精神追求,在吃苦吃亏中主动接几个“烫手山芋”,在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中提高斗争本领,在“摸爬滚打”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到问题多、困难大、情况复杂的地方去,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暴风雨”中为民“遮风挡雨”。
《长津湖》观后感3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带我们重温了那场热血悲壮的抗美援朝战役,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生动鲜明,每个场景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细细品味其中滋味,传承红色力量红色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谱写新的红色篇章。
品一支“钢笔”,它彰显的是“忠与义”的坚守
“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带着一支钢笔、一块怀表便跟着彭德怀司令员欣然前往一线,在车站,他递给了伍万里一支从未见过的钢笔,或许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一身“书生嫩气”,却没曾想到他有一骨子“英雄霸气”,为了那张大地图,毅然冲进轰炸区域,他坚定的眼神、伟岸的背影都深深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主动请缨、冲锋陷阵,这便是榜样的力量,用行动体现着中华儿女的血性和温良,用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人清楚他的来历,大家都叫他“刘秘书”,隐姓埋名、忠心赤胆,这也是共产党员对祖国最纯洁的爱,对党和人民最赤诚的心。
品一杆“烟斗”,它凝聚的是“生与死”的抉择
外形五大三粗的雷公,内心却异常细腻,他教会许多新兵如何自保,自己却总是冲锋在前,在敌机疯狂轰炸时,他果敢跑去捡起标识弹,驾车奋勇驶入敌营。“疼死我了,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他怕疼,也想安全回家,但是他知道不能后退,因为身后是热爱的战友和思念的祖国,这也是军人的使命和荣耀,要保护战友回家的道路,要守卫家乡皎洁的月光,他作为一名穿插 ……此处隐藏7211个字……的钢铁意志。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当伍氏兄弟踏上开往战场火车的那一瞬间开始,每个老兵都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那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一场中国 军人血肉之躯和美帝国主义“钢铁之躯”的直接对抗,“老兵们”会感到疼痛,会感到饥饿,也会感到寒冷,但是“老兵们”绝对不会有人因此而退缩,更不会害怕。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这场仗,我们今天不打,我们下一代就要打,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71年前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能感受到战士们身上棉衣的单薄和手中冻成冰坨的土豆,在那一片片漫山遍野的白雪覆盖下,我们的战士,不仅仅是要和美军战斗,更是要在-40°的温度下和老天爷较量。当影片中我们小战士手中的冻土豆和美军感恩节的火鸡大餐相遇,我承认,我的眼泪很自然的就掉落了,是的,就是这些71年前我们这些最可爱的人,为了我们的后代不打仗,他们选择了在异国他乡为我们在冰天雪地里献出生命,他们选择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有美好的未来,能在100年后感受到今天这份幸福安康。
长津湖,只是抗美援朝无数场战役中的一个缩影。而“伍千里”“雷公”等人也只是无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缩影。所以不管是现实中的长津湖之战,还是艺术化的电影《长津湖》,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国 军人的荣耀,正如电影中三营长谈子为说的那样“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没有冻不死的英雄,只有中国 军人的荣耀,只有保家卫国的军人”。
176分钟的电影《长津湖》结束了,有人曾在朋友圈发“这个电影没有彩蛋,可是走出电影 院后,看见外面灯火阑珊,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才知道原来置身这盛世,才是真正的彩蛋”,是的,如今这盛世华夏,已山河无恙,只盼如今这华夏盛世的万里阳光,能照亮英雄回家的路,让你我目之所及之处,皆是英雄所愿的和平安康。
如今,这盛世繁华正如你们所愿。
如今,这山河无恙正如你们所想。
《长津湖》观后感12那是在冰天雪地里的一次成功,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二周年,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眼泪与激情共同冲上心头的电影——《长津湖》,它用176分钟的时间,让我看到了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让我看到了如今海清河晏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感受到了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在这样的热血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迅速到来。
战争是残酷的,《长津湖》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用电影手法,艺术地讲述了志愿军7连官兵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在此期间,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用奋勇慷慨,义愤填膺,不惧牺牲之态,打败了美军强大的装备,击败了美军要战无不胜的神话,在迫使侵略者退却最长的距离之后,在世纪50年代的那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志愿军却牺牲了两万多人,有的被寒冷所掩埋,有的被饥饿所害,他们是人子人女,是青年志士,他们是血肉之躯,却要用精神筑起城墙,拼杀这一场最为惨烈的战役。
“要将中国 军人击败,除非上帝披着盔甲上阵。”
激战、鏖战,在看不到光明的日子里,没有亲身体会很难以知道志愿军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不难想象到,当时他们在与22个国家一个台湾地区联军抗击的过程中,那种惨痛的代价,那种尸横遍野的场地如何令人心痛,那时美国五星上将曾经表示“谁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为此,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是一部历史创作,《长津湖》电影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敌我两方的物质情况,在零下20℃的天气里,我方志愿军官兵身上穿的,是薄的不能再薄的棉衣,我方志愿军他们吃的,是硬的不能再硬的土豆和深冬冰雪。他们冰冻的耳朵一碰就掉,他们在水门桥旁,在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时,甚至产生了震天撼地的“冰雕连”。可对于食物富足,粮草充裕的美军来说,他们还在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我们,他们还在等着轻松回去,过一个更加温暖的圣诞节,他们想用军大衣、热火炉、营养丰富的食物去溃败我方军人的意志,用看似的优势,将中华人民的傲骨踩在脚底下。
然而,岂止中华民族的血性要融化坚冰,要冷冻烈焰,当美国王牌陆军第十军的败退后,那一次迫使美军经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告诉全世界——“此中国非彼中国,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若任何侵略者想要打败中华民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着灼热的烈焰所伤。”
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悠悠回响,《长津湖》是如今在历史缅怀下,一部艺术化的剧作的展现。可无论是哪一个,都在这泱泱华夏的每一次成长中告诉我们,中国不败!外敌必退。
《长津湖》观后感13那个冬天特别冷,血也特别热。
祖国母亲生日前夕,我和爸爸专程去观看了电影《长津湖》。自从“冰雕连”,在网络和影视作品中,成为志愿军和那一代先烈,最让扼腕痛惜的镜头定格后,长津湖之战渐渐为国人熟知。
在那个令世人缅怀的凛冬,我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克服后勤、装备的巨大差距,昼伏夜行,忍受着酷寒和饥饿,以顽强的毅力、超于常人的勇气信念,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在长津湖地区,包围并追击美国王牌之师,扭转战争的不利局面。用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赢得中国军队对抗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第一次胜利。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是至今屹立在长津湖畔的中国军魂,他也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
看着美军官兵吃着熏肉、鸡腿,喝着咖啡,而我们最可爱的人,吃着冻得硌牙的土豆;看着美国军队的坦克车辆、空中战机的肆虐横行,而我们志愿军战士物资匮乏、武器简单,甚至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有完全装备。我一直默默地流泪,每一名战士,都是有爸妈有家的亲人。本来,他们该回老家建房,孝养父母,或看娃辅导功课……祖国召唤下,一无返顾地重返部队,与战友一起浴血战场,奋勇杀敌。为了大家,不惜舍弃小家,参加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我最喜欢影片里,那个样子憨憨的雷公,为人善良,有点像《西游记》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没有不知道的事情。能用拇指计算出步炮射程角度,准确击中敌人的火力点,带个耳朵的扩音装置,俨然便成为“顺风耳”。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场面,发生在赴朝的火车路上。新战士伍万里,因为没有拿到枪,闹着要跳车。铁流滚滚,拉开车厢大门的瞬间,迎面金光普照,本来喧闹的战士们全部愣住了。外面是蜿蜒辗转的万里长城,壮丽河山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间……我们战士便要化身血肉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后辈,筑起长久的和平!
正如戎马一生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停战后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电影中,那个率部端掉美军“北极熊团”,志愿军连长伍千里说得更明白:“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你们就不用打了。”至今,北极熊团的团旗,还陈列在我军事博物馆中,供游客展览参观。
边看电影边想,我们享用今天的幸福安逸,不仅要把“珍惜和平”刻印在心里,还要把“珍惜”二字付出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爱惜食物,从认真学习,从修身立德开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辈之忠烈,不负和平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