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宫课堂》观后感1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通过卫星传输进行移动通话告别了“通讯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天宫课堂》观后感2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3_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
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xx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xx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观后感4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5“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王亚平为第一届“太空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首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表”全新升级!三名航天员将演示更多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天宫课堂》观后感6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的直播,我有以下观后感。
……此处隐藏1573个字……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来的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10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观后感11星期四,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宇航员们开展了许多太空实验:“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水膜张力实验中,折好的纸花在水膜表面转动,慢慢绽放,简直太美了!水球光学实验中,水球中注入空气后形成圆泡,水球和圆泡中的镜像竟然一正一反!泡腾片实验中,在水球中加入颜料和泡腾片后,水球中快速产生许多气泡,慢慢变大成了“蓝色水球”,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多么的神奇啊!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12太空授课在太空环境中怎么称体重、水如何流动、失重状态下怎么上厕所等全国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展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今日端坐教室内观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必定会在不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成为他日为科学知识不断求索的新生力量。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太空教育都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之一。20xx年8月14日,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课堂,终于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时至今日,我国的首位“太空教师”再一次为世人展现了浩瀚天际的神奇与奥妙,在见证奇迹之余,也给我们以太空并不神秘、梦想并不遥远的感慨。
《天宫课堂》观后感13今天我上了一节此生中最宝贵的课——天宫课堂。宝贵之处在哪呢?这堂课是由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三名伟大的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讲解的。他们代表着中国航天顶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与我们遥远连线直播并在距离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间站进行实验,教给我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物理知识和现象。
太空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体运动实验,航天员叶光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进行转体运动,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还告诉我们角动量的物理知识,也就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还有许多实验非常有趣,耐人寻味,传播了载人航天知识。我对变幻莫测的太空许多的疑惑都被解开,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科普了航天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物理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中国航天从之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成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员等从事与航天事业的人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共同坚持与付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崇高的航天事业勇于奉献,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期望,追逐梦想不断进步的精神让我颇有感触,我懂得了要不断追梦,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机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做贡献,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之巅峰。
《天宫课堂》观后感14在今天下午的跑操时间,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天空课堂,感触颇深。
不到六十分钟的直播,却由三位宇航员带领我们认识了全新的太空生活,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感受到了来自全新世界的奇妙和无与伦比。
一个在失重环境中培育细胞的工作,只需要盯着显示器,记录信息的工作,却在我们眼中变得神奇而充满梦幻色彩。培育的心肌细胞,虽说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个体,却在哪一伸一缩的跳动中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梦幻色彩,在广阔的太空中,这也是一抹活力的体现。
一个由水膜进化成水球的奇妙实验,在太空中绽放的纸片花,一管空气便能在水球里看到两个相反的人像。这一切都只能在太空中看到的奇妙原理,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也给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个实验涵盖的知识很广,物理学中的表面张力都涵盖的很清楚。我也是从中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道理。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且梦想众多。在一抹抹梦想之中,能实现的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但只要坚持,怀揣着对远大梦想的信心,一定能有所发展,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15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天宫课堂”第一课于12月9日下午开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本次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一个个实验,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站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的不同。这堂太空课堂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惊叹,真是太奇妙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泡腾片实验了!王亚平老师随着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将泡腾片放入水球里,渐渐地小水球变成了充满气泡的气泡球,像一颗蔚蓝的地球,真是绚烂多彩!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