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老师观后感

时间:2023-04-25 01:56:20
无手老师观后感15篇

无手老师观后感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手老师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手老师观后感1

为推动“两学**”学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用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教职工立足岗位甘于奉献。日前,掇刀石幼儿园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励志电影《无手老师》。

该影片是以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学校教师马复兴为生活原型,真实地反映了马复兴在双手残缺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贫困山区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并以马复兴的事迹告诉我们,在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依靠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通过观看影片,教师们被深深的触动,虽然马复兴老师肢体上没有手,但他用心灵之手书写了最精彩的人生,他个人生命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他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所做的一切,而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对我们任何一个身体健全者的激励与鞭策。大家纷纷表示将以马复兴精神为旗帜、为标杆,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不计个人得失,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掇刀石幼儿园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无手老师观后感2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是人人都知道的,遇到福报大家自然喜不自胜,但若遇到祸事,自暴自弃也是常有的。但若万人中有一强者。便如指路明灯,使不幸的入朝着光明的路上走去。马复兴便是其中之一。

马复兴出生在甘肃青海大山的一户贫农家庭,幼年时不慎跌入火坑,造成双手大面积烧伤,被迫截肢。当时,仅有几岁的马复兴不知道,此刻,他截去的不仅是双手,更是他今后的前途与机遇。

因为没有手,他从小被人嘲笑是怪物,因为没有手,他无法像同龄孩子那样上学……但这些,都没能摧垮她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意志。他开始发了疯般,不分昼夜的练习用残损的双臂写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他的上学梦。可这就结束了吗?不!他知道,他与命运的角逐才刚刚开始,为了在班级里能够生存下来,能够少受异样的眼光,少挨些嘲笑。他不得不用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去赢得尊重,赢得喝彩。他再次陷入了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的学习中。终于,在经历了九年的寒窗苦读,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后,他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证明自己,改写命运的机会——高考,可造化弄人,他被老师以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的荒唐名义,拒绝他填报志愿。他的梦再次被无情的现实打败,这一度令他意志消沉,上吊轻生!

也许是上天垂怜,由于县教育局无人。

可用,村里急需一名代课老师。平日里踏实肯干,人缘又好的马复兴成了人选。工作之初,他饱受各方质疑,还被孩子们讥笑为“无臂大王”但他没有就此退缩,反而大方承认自身缺陷,并迎难而上,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戴,用一次次的悉心教导,一趟趟的听课走访。证明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并收获了爱情。身为代课老师的他,每个月的工资不过20块,可他为了践行对老支书的承诺,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从未间断。天道酬勤,在一次大雨中,他为了保护学生课本不被淋湿,被脱落的梁木砸中,住进了医院。后经教育局批准,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在此后的30多年间,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一线。后来,还当选为十大三农人物。奥运圣火传递手。”

看完《无手老师》我突然想起美国作明威写的“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马复兴的一生坎坷跌宕,但正是这种用于抗争的精神,使他得以扼住命运的咽喉,拥有精彩人生。

无手老师观后感3

《无手老师》这部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浓稠到甜腻的那种心灵鸡汤,它的拍摄手法朴实,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在离场时,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在擦着眼角,我的内心也涌动着的难以言说的情绪。

影片是根据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马复兴是一位自幼失去双手、身残志坚的乡村教师,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一个个去找,将失学辍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大部分收入捐赠学生,补贴学校;甚至供养,资助学生上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每一个学生,感动每一个人。不禁让我感慨,这是当今真正所谓的师之魂!

代课老师马复兴,经历人生不幸,各种异样眼光,命运终于给了他机会:他成为了一个小学代课老师。他倔强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片中马复兴那被高原烈日拉长的身影和满眼黄土却闪烁希望之光。是何等的震颤人心,就只是因为那么一个简单的信念和职责!

马复兴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忽然想化用评论名家傅小石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残破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残缺的双手和一颗完美的心。

《无手老师》宣教影片观后感素材有哪些

1、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或许你会觉得他除失去了双手以外,显现在众人眼前的都是完善的1面,他第1次在高考志愿上写上北京大学2字时坚定的眼神,他对他的兄弟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学时的坚定,遭到他人欺侮的时候,他像阿甘1样,用奔跑的姿态,解救自己的灵魂。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并影响了1个又1个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求回报,忘我奉献,他又在课堂上,由于1个发散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仿佛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绎了1段极具浪漫色采的爱情这1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马复兴的形象是完善的。

2、无手老师马复兴顽强的毅力和坚持感动着我。马复兴的成长道路很艰巨,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周遭人鄙夷的眼光,在逆境中逆流而上,终究成为1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双手造成种种不便,但是马老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出甚么是酷爱。他不会放弃,挑战不可能、爱学生,爱3尺讲台这类顽强的生命态度,大概是身为老师的他,给我们所有人上的最生动、深入的1课吧!

无手老师观后感4

既之前的《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大师兄》之后,已然是许久没有看有关于教育的电影了,难得今天有机会和其他老师一起观看了根据中国最美乡村教师之一的马复兴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一部教育励志电影《无手老师》,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坚守。

电影里的一个画面令我记忆犹新。马老师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上了“无臂老师”四个字,马老师看到后,没有勃然大怒,相反地,他只是默默地将“臂”字擦去,改成“手”。另外,他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并用他残疾的“双手”写了几个字,并画了一个美丽的图案,令下面的学生和窗外张望的家长臣服。

由此可见,教会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不是说自己是教什么学科的,就只懂关于该学 ……此处隐藏6156个字……的,命运之神没有特别的眷顾某些人,却教会某些人面对扑面而来的困难,决不低头屈服。解救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强不息,就是奋斗不止。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够,因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无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无手老师,感谢你,是你让我重拾斗志,懂得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守让信仰闪光,奉献让生命绽放。

无手老师观后感13

《无手教师》是根据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获得者马复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电影。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1958年的深冬,马复兴降生在下麻尔村一个普通的回族农家。不幸的是,他诞生四个月后的一天,在火炕上爬动玩耍的他,不幸掉进了嗤嗤燃烧的炕洞里。由于没有及时发现,他的两只手被烧焦了,还有后背、胸部……从此,马复兴失去了双手。

很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前十年是在甘肃的临夏,甘肃临夏和青海湟中从地理区划上讲都属于河湟地区,有着相近的民族构成、自然风貌和文化,所以,对马复兴工作的地方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电影首先感动我们的当然是马复兴这个人。马复兴首先是一个朴实的人,这种朴实,首要地当然是来自于马复兴这个人,与其他正常人相比,马复兴没有手,他是个残疾人,这种残疾让他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体味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其次来自于他所成长的这个环境,在青海湟水流域,多民族杂居,主要有回族、藏族、保安族,当地以花儿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这一方贫瘠、高寒的土地,滋养了他朴实的居民。剧中的马复兴也好,村支书也好,乡上的书记也好,还有村里的乡亲也好,甚至于石灰厂的不可一世的老板也好,其实都是这方土地上卑微的生命,这种卑微最是能打动人。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在影视的角度审视。但如果从影视的角度去审视的话,这部影片其实很难算一部优秀的影片。

首先,故事不是好故事,整个电影下来,所选取的故事并不具有一个明确的主线索,各个故事之间是散的,聚合得并不好,给人感觉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一样,整个故事并不能够打动人。

其次,从演员的演技上看,演技也是不合格的,好多镜头都给人一种小学生背诵课文的感觉,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背台词。

再次,服装道具方面似乎也不合格。马复兴头上戴的帽子和戴法,以及小学翻新落成仪式上赵玉华头上所带的纱,都不合适,道具师还需要再下点功夫才行。

最后,剧中的语言,那一声一声的普通话念出来的“尕娃”和老校长纯正地道的地方音之间,产生的那种强烈的对比,对一个会用纯正地方音说“尕娃”的人来说,听起来真的很不是滋味。要么你就全部用普通话,把“尕娃”换成“孩子”或者“娃儿”,要么你就用地道的地方音来说“尕娃”,用普通话来念“尕娃”实在别扭得很。

最终总结起来说的话,人的事迹是好的,但是在影视表现方面还需下工夫,电影实在不是一个好电影。

无手老师观后感14

《无手老师》是一部具有温暖情怀和励志功能的电影.它以我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学校教师马复兴为生活原型,真实地反映了马复兴在双手残缺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贫困山区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它讲述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以马复兴的实践告诉观众:在命运之神没有特别眷顾你的时候,在你遭受了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之后,依靠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同时,《无手老师》又讲述了一个山区教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故事.在展示他们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更着力表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让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坚定信念,为观众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部影片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既是对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对“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娱乐节目风行的今天,在我们争相观看《哈里·波特》、《钢铁侠》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无手老师》这样的电影,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用一种情节剧的方式演绎真人真事,无疑是有些难度的.可喜的是,影片《无手老师》的编导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捕捉到了马复兴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对家乡、对学生的大爱情怀.如果说,朴实及其朴实之中所蕴涵的坚韧、执著、自强不息是马复兴最主要的性格特征,那么,与马复兴的性格相适应,影片《无手老师》所采用的讲述方式,同样也是朴实、沉稳.或许,在编导看来,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余的,只能用最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才能表现马复兴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

电影《无手老师》是一部有意义价值的人文影片,毕竟马复兴是个活生生的时代典型人物.这部剧作以及未来影片的出现,不光是教育人们如何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向困难挑战,也不是纯粹反映了一个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会发展对文化知识的重要依赖,也反映了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的正确性和必须性,更进一步表现了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

无手老师观后感15

今天,我观看了《无手老师》这部电影,思潮翻滚,被无手老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所震撼。

马老师出生在青海省一个偏僻的农村,童年时代的一场意外使他失去了双手,改写了他的命运。失去了双手,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给他稚嫩的心灵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失去了双手,好比鸟儿失去了羽翼,他也曾经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苦闷的彷徨之中。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和生活的重压,他也曾经想过早早地去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每个人来到世上走一遭都挺不容易的,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才能圆满地谢幕。马复兴就是母亲的命根子,在妈妈苦口婆心的劝慰下,他又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人活着必须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不在黑夜里迷失方向。他人生中有三个重大的企盼:第一大愿望是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走入学堂,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看着他用脚夹着小棍儿在地上练习书写,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看着他用断臂夹着笔在纸上反复地练习书写,直到鲜血从断臂上慢慢地渗出后,终于学会了写字时,使人潸然泪下。有时候残缺何尝不是一种美丽,断臂维纳斯却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更耐人寻味。他的第二大愿望是能有一份工作,在村支书的鼎力支持下,他荣获了当乡村教师的职业。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把自己满腔的爱都扑在工作上,爱生如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最后终于转为公办教师。人在做,天在看,苦心人,天不负,人只有在豪无功利之心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时,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馈赠。他的第三大愿望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在好心人的张罗下,他找到了一个跛脚姑娘,但却因为志不同、道不合,而没有能走得更长远。他大公无私的精神却博得到了一个健全姑娘的芳心,丘比特的箭射中了他,最后爱情终修正果,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道不合不足为谋,强扭的瓜不甜,在一起生活必须有共同的追求才行。

好人总会有好梦!马复兴一个平凡的乡村老师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在为别人的孩子着想成全别人的基础上,最后也成就了自己。正是这份大爱之心,使人们对他投来无比钦佩的目光,爱是人类正大无私的奉献,万事互相效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是这份大爱之心,使他书写出大写的人字,激励着无数人前进!

《无手老师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