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1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2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陈逸凡
《百家讲坛》观后感3《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4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存在。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来“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去兵。”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条。”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信仰的力量是那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就是“恕”。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百家讲坛》观后感5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6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 ……此处隐藏2425个字……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11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12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13“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历史书,将来对你有好处”这是妈妈在寒假常对我说的话,我的心里万般委屈“妈,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记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马老师让我们看百家讲坛,我可能以后就不会喜欢历史。
今天的百家讲坛是说王安石与曾巩。他们俩是在京城认识的,仔细一谈发现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并且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于是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可以说是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后来王安石考上了学校,曾巩却落榜了,所以两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为何如此好的兄弟会产生矛盾呢?因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宁变法”而曾巩却反对,他们各说各的最后不欢而散,近10年他们没有联系。10年啊,多么的长久!但后来曾巩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曾巩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亲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复一日的照顾曾巩,两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可曾巩因为病情严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而王安石与曾巩在众人之中结识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兜兜转转还是你。
《百家讲坛》观后感14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15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从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荆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刻。他只好说:“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不喝酒。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看见那只猴子了吗?”皇帝说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铁匠听后说:“你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来。原来早已逃跑了。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种地步。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