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5-09-05 19:41:3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又是一个唯美的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在一艘航船上,从喜欢上了音乐到以之为业,船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钢琴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直到船被炸沉,他也没有踏上岸一步,伴着他的家园和钢琴一起沉浸于深海。

1900一个数字,一个年份,也是一个或许莫须有的人的名字。1900这个人真的存在吗?那个一生都在船上,从来没有触碰到过陆地的天才钢琴师。

我在想,如果我是1900,我会不会下船,会不会去找那个一见钟情的姑娘。说真的,我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因为这真的是一件难以下决定的事情,如果真的在想了很多很多的未来以后。

如果下了船,未来是否真会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美好?名扬天下,然后呢?定期的在某些满是观众的剧场表演?每隔一阵子的灌制一张录音盘?然后呢?买一座房子,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然后呢?找到那个自己爱上的姑娘,结婚,生个孩子?然后呢?慢慢的老去吗?如果那样,自己真的会开心吗?

或者,下了船,会是更可怕的事情。名噪一时只是短暂的,音乐只是陆地上的人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供他们去消遣。那么,到了陆地上的我又算是什么?一个钢琴家?谁知道那陆地上有多少个钢琴家,又会有多少个其它这样那样的家。

而船上不一样。我出生在这里,熟悉这船,每个角落,每个起伏和动荡的节奏,都是我所熟悉的。还有那个大厅,那架钢琴,它们是我所能够主宰的,我在那里,我就是它的灵魂。在船上,观众是过客,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一批一批的来了又走,而我总是在这里,而且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习惯都依赖于这船。

下了船,会怎样?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而留下来,我知道将会有什么,那些都是我所熟悉的,那个住的小船舱,那个吃饭的餐厅,那个欢乐的大厅,还有那架钢琴,那钢琴上的88个按键,我都无比的熟悉。留下来挺好的,为何要下船呢?

如果那船永远不会沉,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是不会选择下船的。至于那个姑娘,为何非得下船才行呢,如果真的属于我,为何不能一起在这船上,如果不属于我,那么,我何不留在这船上等待,属于我的那个她。

然而,有一天那船就要沉了,我还会继续留在那里吗,如果我是1900?

事实是,我不是1900,但是我想我能够理解他不下船。不只是那陆地上看上去没有尽头那么简单,而是陆地上的是他无法期待的东西。有多少人想过,1900在那艘船上演奏了多少年的钢琴,有多少人听到过,然而,在船将要炸毁的时候,却只有Max想到了他。

那么,那一日日在大厅里演奏的神乎其技,和那些被感染的人们都是假的吗?为何他们在下船之后,却再没有人去提起了?真的是天才吗?还是只是在那艘船上是,下了船就什么都不是了?赢了那个人又怎么样?是那个人继续在陆地上风生水起,而他依然在船上,当船将要被炸毁的时候却只有一个Max想起他。如果陆地上的世界真的在乎他,在乎他的钢琴曲,结局为何会是这样?能够去相信他们所描绘的下船之后的未来吗?

如果我是1900,我也会对陆地上的人们没有啥幻想,也不会有啥期待,那是一个无尽的地方,那也是一个没人真心在乎你的地方,那害怕,何止是因为陌生呢?

然而,我却是就快要下船了,走下我的船。

这船从出生开始我就在上面,我们叫它学校。从几十年前开始,中国的每个孩子都会出生在那船上,在那船上生活,有的下船早些,有的下船晚些。这船上是一个世界,船下是另一个世界。在这船上一切很简单,食堂,教室,图书馆,考试,有令人烦躁的东西,也有令人愉快的东西,却都是我们所日复一日所经历所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船,不一样的只是,我们并不都是1900,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不是每个人都被陆地上的来客说如果下了船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船上的我们更悲哀,这船不会沉,但是我们必须在某个时候下船,走上社会这块陆地,说真的,虽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社会,然而,船下的,却真的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很多也是我们所害怕的。

多在这船上待一会儿,还是早些到陆地上走走,去熟悉一下?这是一个问题。

钢琴上有88个键,大厅是那个熟悉的大厅。考试科目就那么几个,内容也是我们熟悉的内容。陆地上的街道没有尽头,社会上的浑水没有尽头。陆地上的生活又究竟会是怎样?谁能说,哪里真的能够接纳我们?

在船上演奏了那么多年之后,在慰藉了一个又一个船客之后,当船就要被炸毁了,却只有Max在乎1900的生死,其他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也是在读了这么多年书之后,考了一场场试之后,当要走向社会,也只有自己的家人在乎自己的未来,对于其他人,我们是不可见的,也像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是一些报告上的凑成某个数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这是多么相似的场景,也是多么让人失落的场景。那么多年,我们究竟都干了什么,在这条船上生活那么久,意义何在?能想些什么?是如果出生在另一艘船上又会是怎样吗?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呢?现实只有一个。

我不是1900,我只是一个出生于1990年的中国的人,甚至没有啥天赋,或许我有我的一个小世界,但是陆地上的人完全不在乎。

而现在,我正准备着走下这条船,虽然不了解船下的世界,虽然看不清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 ……此处隐藏22430个字……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其实从一开始就相信他不会离开这艘船,这是他的灵感,是他的幸福,是他赖以生存的天赋。如果上了岸,就不是他了——正如艺术也许颠沛流离,也许面临死亡,却从来不肯屈尊献媚,不肯出卖灵魂。如我所料,他从来不曾踏上这个太纷乱也太复杂的陆地。他拒绝了那里的一切,安定的生活,无可比拟的名望,唾手可得的金钱;他甚至不同意录音,不肯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愿意弹给自己听,弹给自己爱的人听。他所要的一切,在一艘船上都有了——能够陪着自己的音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朋友。终其一生,只有音乐,然而只有音乐就够了——我们的人生太短暂,我们的幸福,如此简单。

我是最不喜欢过度解读艺术作品的人,可是当影片的最后他仰起头给朋友讲那个不好笑的笑话的时候,当他说出希望天堂有一架钢琴给我的时候,当他挥手告别这个尘世的时候,当他听到炸弹点燃的声音,露出最后一丝笑容的时候——我忽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忽然想到了好多好多事情,我忽然隐隐绰绰地看到了当年的信仰。

我想1900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艺术的化身。没有形体,没有国籍,也许从来不能证明他的存在,但是真的曾经有过。他是一个调皮叛逆的孩童,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天才,是一个忧郁的青年,是一个优雅的美男子,这些角色在他身上完美的融成一体;他永远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办法放弃自己的艺术,因而永远没有办法融入其中。艺术从来没有故乡,它孤独地飘零,它只是在某些人的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影子,挥之不去。永远无关金钱和名利,欢欣,温柔,然而永远带着宿命淡淡的哀愁。他什么都懂,可是又偏偏单纯;它包罗万象,可是又偏偏简单。那些空灵的音符,那些淡淡的淡淡的目光,那一抹如斯的笑容——如果这种东西还不值得信仰,我也许真的不知道应该归于何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为这样的片子写字儿总让我纠结。写还是不写,这是个问题。像这样几乎被举世拥戴的电影,你说一万句好话也只是它的荣耀的一毛,你再怎么唱赞歌也会淹没在齐声大合唱中。作为以追求特立独行为毕生事业的装B犯,对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的东西歌功颂德,这也太有损我的范儿了。

可谁又能管住自己的进出口呢?李白看到崔颢的先下手为强,虽然心中一凉,还是忍不住要唧唧歪歪几句。我看过那么多关于1900的影评,心中一凉二凉三凉,还是忍不住抛砖追玉。

三年前我看完这片子后腹中隆隆作响,忍了又忍终于一屁未放,三年后我不小心把它又看了一遍,感觉可以扑哧一下,因为有了新的感触。关于尽头,关于陆地海洋,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