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调查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健品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健品调查报告1一、报告内容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从原 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保健品市场受到绿色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化潮流的冲击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生产厂家的关注的。
夸克公司在本篇研究报告中,通过综合公司历次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保健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及保健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为各生产厂家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广义的保健品应该包括:保健类食品和保健类药品这两大 类。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保健品,即保健类药品(我们简称之为“保健品”)。我 们把狭义的保健品市场分为四类: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这也是目前保健 品市场主要的四类产品。
二、 市场环境及前景预测
在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上,从1995年起,一类城市(以上海为例)和二类城市(以杭州 为例)的年平均每人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
无论是一类城市还是二类城市,保健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未购买 也未服用”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见表一)。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 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35—55岁女性的补钙产 品消费量就有近3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电视是消费者信息来源最多、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广告是以其媒体导向性强、直观等特 点,成为消费者最易接受的媒体广告形式。对于保健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中对症状的描述会 引导消费者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去选择,找到自己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契合点。在这 一点上,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是相同的。
三、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 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 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 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 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18000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 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 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79%。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自我服用”,二类城市“馈赠亲友”一类和二类城市“购买过但 未服用过”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服用过但未购买过”的曲线则是上扬的。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 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 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 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 方式均是为“传递或表达感情”,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 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 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 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 市高于二类城市。
消费心理:关心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 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81%和80%,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依然 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产品所描述的功效是否确实,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类人群高达6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广告宣传言过其实 的现象。
当被询问到“对最常使用的保健品的满意之处”时,除了功效、价格外,一类城市的被 调查者有20%提到了服用方便,而二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26%提到了口味,11%提到了包 装,而只有9%提到了服用方便。可见,一、二类城市的消费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张度不 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四、购买习惯分析
购买主要地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主要 地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5%)。这表 明,无论对于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说,对保健品的定位均是介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相比 较而言,二类城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超市,比例达到65%,药店的选择只有20%。
购买数量:多数倾向于每次购一瓶或一盒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倾向于每次购买一瓶盒保健 品,如一类城市这一比例达到73%,这跟保健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试用心理有 关。
促销:“买一送一”、“专家咨询”者多
保健品的促销方式较多,其中以“买一送一”和“专家咨询”为主;从比率看,对消费 者而言,“专家咨询”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最强的刺激。原因可能在于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 健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说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识更侧重于保健药品,对其功效更信赖专家 的观点。
五、品牌状况研究
我们就目前市场上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等四类产品,进行消费者知晓 度的研究对比。
经过对比发现,一类城市的保健品的整体知名度高于二类城市,这可能与媒体在一类城 市投放量大有关。另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所知道的保健品的品牌明显多于二类城市。在 具体的各类品牌中,美容类和洋参类的品牌知名度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而个别品牌 当中,昂立和万基的品牌知名度在一、二类城市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补钙类产品异军突起,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巨能钙在二类城市享有绝对的知名度。 被调查者第一提及率达到13%,总体提及率达到85%。与此相同的是红桃K,在一类城市 没有被提及,这可能跟红桃K集团的目标消费群集中于二、三类城市有关。
六、结论
虽然生产厂家目前不断推出各类保健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此处隐藏12626个字……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 未购买 也未服用 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见表一)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 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35 55岁女性的补钙产 品消费量就有近3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 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 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 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18000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 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 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79%。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 自我服用 ,二类城市 馈赠亲友 一类和二类城市 购买过但 未服用过 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 服用过但未购买过 的曲线则是上扬的。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 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 表达或传递感情 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 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 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 方式均是为 传递或表达感情 ,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 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 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 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 市高于二类城市。
保健品调查报告9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目前正处在复苏阶段,这个态势在新的一年里暂时不会有突破性改变。但是,在保健食品的市场上,传统营销模式将受到挑战;在保健品生产企业资本运作中,各企业寻找着新的生存方式,更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境外市场寻找新的空间。
目前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现有的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其中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额在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占38%;投资额在1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6。66%;投资额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到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企业占12。5%。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尽管面临着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内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遭遇诸多贸易壁垒与贸易争端的不利因素,可是通过科技兴贸推动全行业的努力,出口额达到138。01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多年来首次赶上全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其中,中药类出口8。3亿美元,西药类出口87。58亿美元,医疗器械类出口42。13亿美元。进口增速略有下降,进口额达到118。35亿美元,增长18。54%,增速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其中,中药类进口2。4亿美元,西药类进口77。63亿美元,医疗器械类进口38。32亿美元。医药保健品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个百分点,顺差19。67亿美元。20xx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4000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贡献值已占到27。8%。
20xx年的医药保健品市场扩张将更加明显。医药企业不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现有药业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超常规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变才是一条最好的规避风险之道。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宣传时都将名牌产品看得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的出口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进口将保持在15%左右。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医药市场对中国医药保健品需求的增长,国内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都将给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人民币持续走强,原料药出口面临着反垄断与反倾销的双重挤压,出口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保健品调查报告10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目前正处在复苏阶段,这个态势在新的一年里暂时不会有突破性改变。但是,在保健食品的市场上,传统营销模式将受到挑战;在保健品生产企业资本运作中,各企业寻找着新的生存方式,更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境外市场寻找新的空间。
目前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现有的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其中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额在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占38%;投资额在1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6.66%;投资额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到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企业占12.5%。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尽管面临着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内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遭遇诸多贸易壁垒与贸易争端的不利因素,可是通过科技兴贸推动全行业的努力,出口额达到138.01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多年来首次赶上全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其中,中药类出口8.3亿美元,西药类出口87.58亿美元,医疗器械类出口42.13亿美元。进口增速略有下降,进口额达到118.35亿美元,增长18.54%,增速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其中,中药类进口2.4亿美元,西药类进口77.63亿美元,医疗器械类进口38.32亿美元。医药保健品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个百分点,顺差19.67亿美元。20xx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4000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贡献值已占到27.8%。
20xx年的医药保健品市场扩张将更加明显。医药企业不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现有药业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超常规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变才是一条最好的规避风险之道。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宣传时都将名牌产品看得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的出口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进口将保持在15%左右。
20xx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医药市场对中国医药保健品需求的增长,国内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都将给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人民币持续走强,原料药出口面临着反垄断与反倾销的双重挤压,出口也将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