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集锦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按照团中央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们对全省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团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调研的情况下,重点指导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大庆市和绥化市等地团组织对关爱农民工子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各地调研组深入到社区、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农民工较多的企业,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进行面对面访谈农民工、老师和企业经理等126人,本次调查共向160所中小学下发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452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1380份,有效率为92%。为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全省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我们向省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组、省农民工办公室、哈尔滨市农民工协会、省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掌握了相对较全面的资料,为下一步团组织制定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据统计,截止XX年底,全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儿童的51.8%,母亲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儿童的18.5%,双亲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儿童的29.5%。随父母进城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小学106502人,初中57285人,此次调研掌握的总数比XX年减少30%多。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及分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6—14岁居多。分布在我省十三个市(地),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
在省流动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农民工子女读小学的占77.2%,初中占21%,高中占1.8%,其中寄宿生占26.1%。父母外出后88.4%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49.5%。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调查问卷中,有70%的农民工子女都转过学,其中转过两次以上的占了28%。转学会对入学年龄造成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全省各级团组织工作情况
(一)建立机制,保障落实
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中建立关爱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各级少先队大、中队定期进行流动留守儿童登记,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各级少先队辅导员全面掌握了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监管人的基本情况和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二是建立了帮扶联系点制度。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工作者与流动留守少年儿童学校建立工作联系点,每个少先队工作者至少有一个流动留守少年儿童联系点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与流动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每人至少联系1-3名流动留守少年儿童,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建立了考核评估制度。把流动留守少年儿童工作作为各级少先队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实际,竭诚服务
各级团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之家。各级团组织依托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之家”,给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XX年5月初,团省委、省少工委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此项活动。5月30日,活动启动仪式在绥化市举行,并在绥化市新立村新立小学授牌成立“流动留守儿童之家”,将该村的留守少年儿童都吸收为“流动留守儿童之家”的家庭成员,使他们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全省100个“流动留守儿童之家”同时揭牌。全省各级团队组织纷纷行动起来,为流动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同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关爱流动留守儿童的重大意义,吸引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中来,在各地区形成了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个一”活动。团省委、省少工委结合全省实际,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个一”活动,即建立一份档案,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创建一个爱心超市,结成一个帮扶对子,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月一次家访活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按照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想方设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做实事、办好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爱的阳光。哈尔滨市文林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居多的城市小学,围绕“六个一”内容,为每个流动学生建立留守档案,组织教师党、团员与他们签订“手拉手结对卡”,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动态管理;举办《给孩子一个完整人生》农民工子女监护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提高监护人的家教素养;组织学校辅导员和学科辅导员每月定期家访,与农民工子女及其监护人谈心、开展心理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哈尔滨市团结镇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少年儿童居多的农村小学,学校在师生中倡导“三先三多”,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对留守学生“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同时围绕“六个一”内容,创建了爱心超市,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助;专门为留守学生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为留守学生经常与不能见面的父母沟通感情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招募了代理家长,定期关照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体验到了“不是家长胜似家长”的亲情关怀。大庆市动员青年干部、团干部、志愿者,并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活动,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并与帮扶对象签订“爱心结对卡”,通过开展“五个一” 活动(即:1、每个月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2、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3、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4、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5、每年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一项技能或新本领),达到“一对一”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目的。齐齐哈尔团市委联合北大仓集团连续五年每年出资95万元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女免费入托,在青少年宫,免费入托的小朋友可以享受到免费午餐、免收学杂费用等相关政 ……此处隐藏43359个字……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
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二、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2、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镇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4、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慎重选择代理人员,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
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开展校园活动。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3、政府及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