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时间:2025-05-10 11:54:5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 ……此处隐藏14327个字……谏的?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1)做好准备工作。(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3)找准切入点。(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平,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6、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思:小中见大

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习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习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习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习到的方法与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