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时间:2025-07-14 06:46:08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

说教材

《漫话邮政》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走向信息时代”,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讯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等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思考,但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网络信息时代,快递业务也越来越丰富,对此早前的一些邮政业务孩子们还不是很了解。根据本课的要求和四年级小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住处方式变迁,感受现代信息社会中邮政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

3.了解集邮常识,懂得文明集邮。

4.学会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说重点难点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额教学重点是

1.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邮政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日趋便捷。

2.通过写信、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它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之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集邮常识,知道私拆他们信件、私揭邮票是违法行为,必须文明集邮。

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将在欣赏广告、搜集资料、说话和书写等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通信方式。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简单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我这一课分为四个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环节是课题导入。

第二个活动环节是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第三个活动环节是话说现代邮政。

第四个活动环节是体验EMS。

现在,我将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每一个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题导入

1、播放:EMS广告(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

2、问:什么是EMS?中国邮政局为什么要聘请刘翔担任全球特快专递的形象大使?

出示课题“漫话邮政”。

活动二: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么意思?(波斯人听着!你们能像鸟一样高飞,像老鼠一样在地下话动,像青蛙一样跳进池塘吗?如果不能,日你们就休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国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死你们!)

2、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的资料,了解古时候人们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古代的信息传递怎么样?(慢,不方便)。

3、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产物——邮政取而代之。

活动三:话说现代邮政

1、师:如今,邮政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你们知道邮政局提供哪些服务?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说说。(国内邮递、邮政储蓄、集邮业务)

2、(出示表格),教师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享受邮政服务情况。

根据我们刚才的统计,你们发现了什么?

3、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进入网络时代,邮政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快递邮寄物品。

活动四:体验EMS

1、比较EMS快递和其他物品传送方式

长兴到杭州路程约120公里,乘车费用(74)元;快件到达()天,邮费()元。

2、小结:EMS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学生填写EMS单子

要求:左边填写寄信人的信息,右边填写收信人的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邮政编码。

4、小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坚持简洁、鲜明、条理、重点突出的原则,将板书设计为:

漫画邮政

方便快捷

次板书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解脉络。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活动主题《做个聪明消费者》。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为《花钱的学问》,《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是本组教材的第4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聪明消费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正处于消费的萌芽期,消费观念还很模糊。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技巧与维权意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知道价格变化的原因;

2.能看懂包装袋上的信息;

3.懂得买到不合适的东西怎么办。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价格变化的原因,学会选择。

2、看懂包装袋上的信息,能够辨别真伪、优劣。

难点:知道购物时出现问题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五、教法

根据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我将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教材为凭借,以资料调查、交流讨论、分析探究、表演等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增强他们的消费保护意识。

六、学法

根据课标理念,我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体验学习。

七、设计思路与活动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三大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一、课前感知;二、课中体验;三、课后践行。

第一个环节:课前感知:

1、布置学生开展一次购物体验活动。

2、布置学生搜集商品包装、标签或商品说明书,仔细观察上面有哪些信息,并问问大人有关标志表示的意思。(意图:调查体验,唤醒生活)

第二个环节:课中体验

我通过以下五步骤来完成:

一、第一 ……此处隐藏22506个字……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思想家孔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寻根问祖》主题三《杰出的智者》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以名言的方式分别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并以简要的文字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以及成就。编者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寻找历史的源头,了解孔子生平事迹、思想以及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知道我国在17世纪以前,我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杰出的智者,萌发敬仰之情,增强民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通过在语文课上的孔子名言开始的。由于课文历史背景距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了解孔子生平事迹、思想以及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从而萌发敬仰之情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无论是搜集资料的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时,只要教师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问题,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增强民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了解孔子生平事迹和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学习阅读历史资料,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只有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将在课堂上采用追问法、故事法、情景模拟法和课堂感染法进行教学。学生将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中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灵魂是品德性,历史题材课堂虽然是偏重于历史方面的教学,但它的核心还是品德教育。在本课中,教学意义不只是在于让学生了解孔子生平事迹、思想以及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萌发敬仰之情,增强民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本课设计以孔子人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分别设计“设疑导入,认识孔子”、“追疑探究,了解孔子”、“释疑明理,学习孔子”三个教学环节,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重现历史,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系列问题,实施有效追问,引发孩子产生与之“交往”、“对话”的愿望和冲动,让历史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凸显历史课堂的品德性。

一、设疑导入,认识孔子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孔庙,感受孔子地位崇高,然后引出“孔子为什么受到人们如此敬仰呢”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问题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本课探究孔子做好了铺垫。

二、追疑探究,了解孔子

这个环节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孔子名言,导我前行

在这个活动里,我首先播放xxxx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三千弟子诵读孔子名言的视频,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孔子名言对自己影响的体会,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进行追问,引导学生用孔子名言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品德课在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历史题材课堂虽然是偏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但它的核心还是品德教育。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突显历史题材课堂的品德性。

活动二孔子精神,伴我成长

在这个活动里,我首先播放孔子追求儒家思想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进行追问,让学生感悟孔子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德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孔子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怕艰难险阻的历史背景,更加能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活动三孔子教育,助我发展

在这个活动里,我通过视频、情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用追问的教学方法,引导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适时追问,以交流体验为中心,因势利导,触发学生的心灵,从而实践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的最优化。

三、释疑明理,学习孔子

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假如,孔子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然后播放孔子学院儒家文化的视频,设计问题,让学生谈谈感想和体会,最后,创设情景,让学生畅谈如何从身边一件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设计意图】新课程指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品德课程的追求。了解历史,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从了解孔子,敬仰孔子,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习孔子,培养历史的责任感,从而突显历史题材课堂的品德内涵。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