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1一、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理清知识脉络,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主体线索和分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亮兵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过程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获得提升;正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1、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共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确立。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史实加以佐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教师明确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直入教学主题。
2、教师讲授新课,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巩固基础知识。
4、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学生回顾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并自己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识点。
5、活动与探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每组派代表回答。
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课堂总结。
7、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随着西方列强不断加深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侵略,爆发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况,体会殖民地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是对于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具体过程及影响缺乏了解。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掌握读图和借助地图分析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体会到殖民地人民英勇抗击殖民者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难点】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播放电影《解放者》片段,并提问电影中的人物是谁,有何称号。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玻利瓦尔为什么被称为南美“解放者”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拉丁美洲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呢?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首先,我会展示《1750年美洲殖民地形势图》和印第安人、黑人被迫开采银矿的图片,提问学生,拉丁美洲的殖民形式是怎样的,殖民地人民为何会爆发独立运动。引导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我会进 ……此处隐藏21869个字……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 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 历史小游戏 辩论 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五、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11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