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1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xx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xx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思考,回答。
(2)“形缺数时难入微”。(1)中的各种办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比较,回答。
教学机智: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提问一: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与。
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达到以旧悟新的目的。(1)(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知识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2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计算和证明,而计算问题则主要是距离 ……此处隐藏21661个字……上的研究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乐趣,都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善于自己开动脑筋去研究问题、探索问题。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正逐步采用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掌握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三.主要教学构想: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入课题,降低教材难度。主要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讨论,去归纳总结得到公式,再辅以适当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学会运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例11的进一步探究,既拓广了教材,又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理解。从而达到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完善结论——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实例:某供电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村庄的用电问题,经过测量,若按部门内部设计的坐标图(即以供电局为直角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长度单位为千米),得知这个村庄的坐标是(15,20),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直线线路通过,其方程为:3x–4y–10=0,问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线?(如图4—1所示)
〈字幕出示题及图,让学生阅读、理解、思考,约2分钟〉
引入课题:
[师讲]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题和理解已经知道,这实际上是一个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也即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2.解决问题情境:
[师继续讲]下面,请同学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想一个办法来解决此问题,甚至不一定要求结果,只要得出一个思路即可。
〈让同学思考、讨论约5分钟,然后让学生自己举手回答,老师点评,约10分钟〉
学生可能的回答:
[答一]拉一根绳子量一下即可。
[师问]可以,但哪里去找那么长的绳子?还有其它办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众补充:测距仪!测距仪!
[师肯定]好办法!将来肯定是做工程师的材料!请坐下。
[师继续]但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手里仅有纸、笔及三角板(或直尺),能不能发挥我们的数学特长,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呢?
可以肯定,被开方式是一个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二次函数,x0又不受限制,应该有最小值,从而︱PQ︱有最小值,此最小值即为所求。
[师肯定]好思路!既利用了直线方程设出了直线上的一点,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了一个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二次函数,且不管根号的影响,大着胆子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求出的最小值开平方即得结果。但要考虑两个问题:①求出的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有无为负数的可能?②此种方法的运算量是否偏大?同学们可利用课后时间试着推演一下。
[答三]要求点P到直线上的点的最短距离,即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由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直接过点P作PQ垂直于直线于Q点,则线段PQ的长即为所求。(如图4—2所示)
Q的坐标,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出:︱PQ︱=9
[师肯定]好思路!直接运用了刚学过的直线的方程,二直线的交点,二直线垂直的条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知识,用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在有数据做具体运算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仍有一定的运算量。不信,同学们下来后又可验算一番。
[答四]可能预习过教材的同学
过P作PQ垂直于直线于Q点,则PQ即为所求,再过点P分别作轴、轴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于M,N点(如图4—3所示)
[师肯定]方法相当不错!既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构造的思想,又妙用了解析几何中坐标的概念,直线上的点的概念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知识。但为什么如此做呢?(老师分析、归纳):该做法充分运用了点P的坐标的意义,通过体现点P的坐标,发现过P作轴、轴的平行线时与直线有二交点,这二交点与点P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又由于这二交点在直线上,从而可得二交点的坐标,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进一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至此,由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PQ|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仍显得有一定的运算量。
(如果学生还有其它解法,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机应变地板书。)
(如果学生一个方法均未想到,老师可作如下引导:字幕逐条显示,图形中的线段依顺序逐一显示
①什么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
过P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Q,则|PQ|即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如图4—4所示)
②点P的坐标的意义如何?
过P分别作轴、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K、I,则有向线段KP、IP的数量即为点P的坐标。
③体现一下点P的坐标如何?
发现,过P作轴的垂线时,与直线有一交点N,且N点的横坐标与点P的横坐标一致,而N点在直线上,从而由直线的方程可得N点的纵坐标,进而得线段PN的长。
受此启发,过P作轴的垂线PI时,由于与直线无交点,故作PI的反向延长线与直线交于点M,从而点M的纵坐标与点P的纵坐标一致,且横坐标通过直线的方程也易求得,线段PM的长也就求得了。
④眼前一亮,直角三角形MPN已浑然天成,且MN的长也可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从而由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PQ|的长。
3.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15分钟〉
[师讲]通过前面[答二]、[答三]、[答四],我们都遇到了同一个拦路虎,即运算量较大的问题,而我们今后将会遇到大量的类似问题,如果都如此运算,未免太浪费宝贵的时间。此时此刻,我们多么需要有一个简便的运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来解救我们!
下面,就让我们去探究这个公式吧,用我们今天的辛苦去换取我们明天的简捷吧!(暗示公式的存在,激发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增强同学们探究成功的信心。)
[出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的坐标为(),直线的方程是Ax+By+C=0,(如图所示),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去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
[师讲]下面,仍然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前面一排的同学转过去与后面的同学每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解决。老师到同学们中间去巡视,了解同学们的思路,及时的加以点拨,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老师估计]由于有前面的[答二]、[答三]、[答四]或老师的引导作铺垫,(这个铺垫非常重要!故前面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也不可惜!)故大多数同学可能会按[答四]的方法做:老师可以作预见性的字幕板书,在大多数同学完成后再出示。如有同学按[答三]的思路做,老师提示,运算量太大,一般不采用。
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R();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S()。(如图4—5所示)
此时,可能同学们会大舒一口气,但老师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诸位,考虑到A,B为零的情况没有?请进一步考虑一下A,B为零的情况如何?”
抓住同学们思维不慎密之处,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同学们的思维可能又重新活跃起来,进行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