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儿》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示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儿》说课稿1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
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示儿》说课稿2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 ……此处隐藏8068个字……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习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习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政权――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平,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近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示儿》说课稿8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