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断断续续读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虽然不如书中所说的某些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也绝不会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他“诉说自己的感想”,甚至对这本由我们副校长“极力推荐”的名著还有小小失望,不过充塞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确实让我感动。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李镇西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我以前也会这样写,可在具体的做法上与李镇西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自尊,特别害怕伤害到学生“弱小”的心灵。我也曾经想过要采用集体评议的方法去促进某些学生,可又担心负面影响更大。刚开学的时候,我看到某些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张贴,很反感这种做法。一段时间后,一想到期末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综合评比,我又担心没有操作依据,便学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实际上这种“加分”、“扣分”办法并没有多大实效,我也不太重视这些评分,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量化的,学生犯错误也是可以谅解的,要不要学校干什么,要老师干什么?由此看来,我还没有“开创”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训时,黄甫全教授就对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无法检验和保证。由于“隐私”的存在,会导致“掩饰说谎”现象;为了杜撰“美丽故事”,有的“研究者”会“伪造数据”,并对“事件加工”,造成“数据失真”。教育叙事“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推广性”,“个体行为,难以群体化”。读李镇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样的感觉。由于地区、年龄差异、个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镇西里讲到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优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难操作。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些成功者的“经验”。比如周弘,在培养失聪的女儿周婷婷成材上,确实非常成功。可他进而要把他的教女经验上升为“赏识教育”,未免有点牵强。不知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们过分的宣传还是家长们的过分狂热,“赏识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热潮。教育是个复杂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靠“竖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竖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话,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们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我们的孩子已经够脆弱的了,我们并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加重社会的浮躁,我们更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当然,教育绝少不了赏识。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参加工作后,该怎么面对社会的阴暗?该怎样应对人生的打击和各种苦难?
不过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 ……此处隐藏14303个字……期保持联络,对待教育始终如一的态度让人敬佩。
我的感受:
合上书,李老师的内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从走上教师岗位起,内心就十分笃定,他至今仍保持着童心。今年七月,李镇西老师在乐山给他的第一届未来班上完最后一堂课。他退休了,离开了学生,但他的精神传播给了他的学生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他的教育信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响了无数人。其次,从教以来,李镇西老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进入转折期,针对学生的心里矛盾,他没有从高大上的思想道德方面来教育学生,而是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给出合理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建议,帮他们解开烦恼,形成健康的心理。德国教育界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李镇西老师的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未来班的学生有爱心,纯洁,努力向上。再次,李镇西老师真正参与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学生其实需要能理解他们,懂他们的老师,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分享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课下一起玩耍;带学生出游;给学生过生日并送礼物;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家,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同学间写短信互相表达情感,使得班级更加团结,让人觉得未来班就是在一起学习的一家人。
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名师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是渗透到生活中的。历史也总是不断重复,教育像一日三餐那样循环往复。教育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一名青椒,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并总结自己经验,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首先,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每当说起教师角色,就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苦的园丁”,教师是牺牲自己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给教师贴的标签是“牺牲”“奉献”,让人觉得教师是一个悲凉的角色。这是自我牺牲式的教师,个人并不提倡。读后感·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同样在进步。义务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教会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纪要教他们学习真、善、美,也要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面对困难,也要迎难而上;在逆境求生存,在顺境求发展。在日常的小事中培养优良品德,在小事中,发现感动,留住感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其实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像小伙伴一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也乐意与学生交流。
其次,增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锻炼学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标签,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目前,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实行“终身制”,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体验当班干部的感受,也导致班干部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对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在班级强调奉献精神,建设和谐团结的班级。
最后,教育的对象是人(儿童和青少年)。各种教育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习惯,我们学习理论与借鉴经验,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外衣下,有应试教育的灵魂,就算是应试教育,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与能力。首先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如预想的一样,著名的教师做出了职责范围之外的事,这样的行为是伟大的,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成了学生的朋友,仅仅是因为李镇西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既简单又复杂,因为爱,把学生当亲人;因为爱,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处理得具有针对性。新的课程改革情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是能力的培养。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终究还是为了让学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有爱心,从心理上理解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有所收获。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