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3-02-15 21:32:52
【推荐】《弟子规》读后感

【推荐】《弟子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1

张沛雨家长:张沛雨现在会关心父母,吃晚饭时妈妈不在家,会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帮妈妈捶背。

老师评语:孩子有进步,家长很欣慰,希望坚持下去。

王乐煊家长:鞠躬礼在家中已能成为习惯,但在外面仍羞于力行,还是限于主动问好,主要问题在学习上。“此未终,彼勿起”“几案洁,笔砚正”“读看毕,还原处”均做的不到位,需要提醒。

老师评语:王乐煊做的很不错了,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力行,相信在家长的带领下王乐煊会做的更好。)

第三节课程因为的去寺庙体验静心训练和过堂,我们发给大家的作业是弟子规评量表中20件事,让孩子们在这周去力行,例如按摩,捶背,收拾房间等19件日常小事再加上每天诵读弟子规一共20条。

俞可涵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活动挺好的,如果组织一套完整的静心训练,请带上我们父子。

孩子的感想:这19件事真让我感觉累,原来父母也不怎么好当,家务不怎么好做,孝顺不怎么容易。

孙昀杰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静心训练主要是练习如何集中思想关注于某一事物,以此训练学生在学习时增强专注力,是一项非常好的训练。

孩子的感想:只要静下心来做所有的事都可以成功。

张沛雨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一次初体验,一直以来总以为自己是个能随时静下心来的人,其实不然,很有意思的静心训练。

孩子的感想:静心对我帮助很大。

王乐煊家长:对这次静心活动的感想是:(已经写了一份家长感悟。)

孩子的感想:我觉得本次静心活动很发,可以锻炼身心。

文博扬家长:静心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如果能将静心训练融入到每次的活动中就更好。

孩子的感想:静心训练要集中注意力,不错。

万方仪家长:第一次接触这种训练,感觉要真的静下心来,不急躁,才能专心。

老师评语:因为本次课程请假的家长比较多,能来的基本上交上了作业,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看,不是太满意。对于20件日常小事俞可涵做了13件,万方仪做了 10件,文博扬做了10件,王乐煊做了5件,孙昀杰做了2件,张沛雨作业上没有打勾。有此同学完成的比较好,还有一些同学完成的不够。希望家长能够重视每次的回家作业,学习了就要去力行,不然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学习和力行一定要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课程总结:本次课程安排了出则悌的前两句,但是由于关于前次的静心训练大家都非常踊跃的要上台分亨,所以本次课程挪到下节课再上。在家长和同学分亨完以后,我们针对在寺庙过堂时还有很多同学有剩菜浪费,我们安排放了一段“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中的前15分钟的片段,着重和大家讲解了为什么要惜福和感恩。并把片中的一段文字摘录下来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力行。

《弟子规》读后感2

说起《弟子规》的风采,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我们这个书香满溢的校园生活中,她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是她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记得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认识了这位特殊的“老师”,每天课前我都会摇头晃脑地读着她的“弟子规,圣人训”的话语,虽然,我还不明白她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从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她的话有了一点理解,同时我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从古流传至今,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妈妈叫我帮忙做一些事时,我总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妈妈叫我动作快点,我还是拖拖拉拉;做作业的时候,妈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却是置之不理,有时还觉得很烦;犯错时,妈妈责备我,我还经常顶嘴。想想过去的自己,真是觉得非常惭愧。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我经常用里面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现在,妈妈叫我,我就会赶紧到妈妈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妈妈教导的时候,我不敢再顶嘴了,而是低头反省,虚心接受。我的这一改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但妈妈说我懂事了,变孝顺了,而且自己的各项学习也进步了许多,这可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你说她是不是我的“老师”?

说她是“老师”,却更像是我的“朋友”。现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时都会想到她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出家门时,我都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她告诉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车时,每当我看到老年人没有座位时,我会主动给他让座,因为她对我说:“长者立,幼勿坐”;每当在学校时,每当我玩得很疯狂时,她就会耳边轻轻地提醒我“幼不学,老何为”,我顿时明白小时候要好好学习,否则,长大就不会有所作为。在学习方面,我想着快快写完,去看我的游戏攻略,字写得歪歪斜斜,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诉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使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浮躁不安,看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书会败坏人的意志。我的这位“朋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教育着我,提醒着我,改变着我。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灵,让我变得懂事,变得慧智,她就是我喜爱的老师、朋友——《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3

不久前儿子带回了一本书《弟子规》,当时只是翻了翻,没有太深的感觉,直到这次学校举办读书节,我才真正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感想很多,深受启发。

在现今中国物质快速积累,信仰迷失,人心浮躁的社会,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孩子?其实是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庸和谐之道,这也是近几年国学热的原因。

想想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应该还是在物质贫乏思想单纯的时代,提倡的尊老爱幼,友爱互助,学雷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我们的父母也基本是这样做的,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我已为人母,经常会思考如何教孩子做人。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连环画和动画片,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再看看身边的这些孩子和少年,有多少是对长者不礼貌,不客气的;遇到别人的批评就翻脸恶语相向的;做事只为自己争利,不顾他人感受的;言行一味逞强,轻视他人尊严的。这些孩子如果不及时调整教育可能要经 ……此处隐藏10340个字……,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正可谓“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时让我们懂得“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教育人们首要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言语讲信用。每时每刻对众人都得有爱心,向每个人学习,有仁德情怀。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记得那一次……

我刚熟背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被爸爸叫去吃饭。我一边嗯嗯呀呀地答应着,一边慢悠悠地走出房间,然后慢腾腾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到餐桌,还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觉间,当回过神来时,才发现碗了多了好多菜:红萝卜、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饭也压得喘不过气来,简直就是喧宾夺主嘛,我满脸不高兴,不由自主把碗里的菜统统夹回盘子里。爸爸此时又开始了他的说教:“吃不能只是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这些菜富含维生素……”我最怕听爸爸的“经书”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归原碗”,皱着眉头勉强“一扫而光”。可是,一旦有机会在串串香面前,我却是表现得那样“贪婪”,一连可以挑十几串,狼吞虎咽地吧唧吧唧嚼得欢。因为这样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况爸爸妈妈是绝对不会让我碰触的,可我就是嘴馋,怎会不把握机会狠狠地一饱口福呢?

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长得高却长得瘦的缘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别是对吃水果,从来都不主动,最让爸爸妈妈头疼。我可是在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后才开始慢慢喜欢上香蕉、草莓、奇异果、橙子、甘蔗的呢。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相信在《弟子规》的不断感化下,在爸爸妈妈老师等长辈们的关怀教导下,我一定也会对最近被评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苹果情有独钟的,对富含维生素A、B、C的青菜来者不拒的,因为它——《弟子规》乃是我成长之路的良师益友也!

《弟子规》读后感14

这说的是“听话”。来自父母的,无论是呼喊、命令、教导还是责备,都要恭恭敬敬地接受。一个人只有真心孝顺父母,才是善良的人,“百善孝为先”。没有孝,谈不上善良。

有人可能说,那么父母错了呢?也要听吗?这个问题在后面有讲到,这里是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无论什么,都要先听下来,怀着恭敬的心。我看到有的人,在上司面前倒是做得到,在父母面前却做不到,真是不可思议。上司虽然给你一碗饭、一个职位,可是没有父母,你连身体都没有呢。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这些具体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做到吗?虽然事情很小,但孝顺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说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孝顺。

看韩剧就发现韩国人对于这一点很讲究。即使是同事,他们对比自己先进入公司的人都很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在家里,出入都要和长辈打招呼。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做不到这一点了。因为没有恭敬之心,就不会这么做。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有的家庭,孩子私自拿了父母的钱,他们也不严厉批评,不制止事态的发展,结果发展到最后,孩子偷盗、抢劫,才后悔莫及。做孩子的本分,就是要对父母坦诚。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和爱护孩子的坦诚。如果父母不爱护这种坦诚,孩子就不会继续坦诚相待。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这里所说的,当然应该是以不触犯法律不违反道德为前提的。因为,如果你做了很多坏事,为了让父母开心,结果你入狱了,你被社会正义所谴责,父母反而是最受伤的人。

孝顺父母,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容易的是,这些事情,不需要花很多钱、花很多时间,更不需要高学历。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说难,是因为,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不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是不是真心诚意的,是不是能够坚持天天如此。

《弟子规》读后感15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弟子规》,它是一本古典文学,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诲,也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与人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我的坏习惯很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就是圣人的教海,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可学了《弟子规》里“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我爱读书,爱读《弟子规》这本书,爱它的每一个道理,读完后,我自然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崇孝,做一个孝女。

《【推荐】《弟子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