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读后感【热门】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儿童如何做人做事的书籍。《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浅读,使我意识到《弟子规》不仅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好教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弟子规》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弟子规》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身养性、尊老爱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个人的形象,也就是维护集体的形象。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与单位同志团结友爱。
《弟子规》所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思想的根。我们学习《弟子规》,目的是要扎好中国文化的根。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它给了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讲的就是我们的要养成良好的六常工作习惯。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能及时跟上。伦理道德沦丧,成风,道德水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与没学《弟子规》有很大关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环顾全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民,特别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规》教育,才是出路。
总之,只有学好《弟子规》,才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弟子规》读后感2一、入虚室,如有人我曾看过一个有关“打工皇帝”唐骏的段子。一次记者招待会后,老板陈天桥问唐骏:公司高管都有公关费用,为什么你从来都不拿来报销?”唐骏开始了一段我认为十分精彩的回答:“别人都以为这是因为我唐骏有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招待朋友的标准比较高,又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以公谋私,所以我从来不报销!”我想,之所以唐骏能成为10亿“转会费”的“打工皇帝”,就是因为他这样的“公私分明:面对利益时,后退一步,杜绝浪费,还利于公;面对难题时,向前一步,我冲在前,此时无私。游走于这一公一私之间有余者,方为职场高手,余的是信仰、使命、灵魂……我们学习的《弟子规》中有句“入虚室,如有人”与曾国藩的“慎独”思想不谋而合,越是无人的时候,越是修炼品德灵魂之时。我们要用“公私分明”不断加修自己。说到容易,做到难!但每一次拒绝了私欲,你都会发现与内心更近了。无私即为大私,当你修成那天,会得到道德溢价的:期权?干股?高职只是小菜一碟!
二、勿畏难,勿轻略每当上级主管分配的任务,你是否总给予负面的回答:“这个不可能做到!”请你扪心自问,是真的不可能完成么?还是这件事情增加了你的工作量,触碰了你的利益?还是你真的认为不可能实现?如果是前者,触碰了你的即是利益时,用我们上文提到的“公私分明”即可对症下药,奉劝你远离这个容易得到的利益。这个社会上不缺少巧舌如簧的权术之人,需要的是敢说事实,敢做实事的人,。虽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数量少才是稀缺资源。做个正直的人,你愿意吗?你敢吗?记得一次我在课堂上,听到教授讲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后颇受启发。上级主管之所以是你的上司,他们和你之间是有思维高度、广度和深度的差别。那么“因果不空”,他们的判断也要比你更接近真相。职场中需要的是懂得“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孰重孰轻之人。所以我们要远离自我认为的“正确的事”,永远正确地贯彻并落实上级安排的事,这叫“勿畏难”。当出现你认为“真的不可能实现”的情况时,请暂时放下自我,跳出思维小巷,想方设法寻找“可能性”。不断调整做事的方式,不动摇做事的信念。当你说不可能时,请想想在同等条件下优秀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当你说不可能时,请想想这就是自己家的买卖,你会怎么处理?勿轻略,当你做事开始思考策略的时候,就是成熟的象征。当你把“寻找可能性”练到炉火纯青,领导向你要结果都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所不能时(Impossible isnothing,耐克都想请你做代言),领导会用一双金手铐紧紧将你拴住,高薪不在话下!在民营企业,你的上级领导多是在这两个方面比你做的出色的人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两点,都还没有结果时,请想想你的木桶短板在哪里:专业技能?沟通能力?或者你根本就不想也不相信自己能成为将军!sp:借用老哥说的话: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加油!!!
《弟子规》读后感3认真读完弟子规后,感悟颇多,从做人的根本,到为人处事等等都有讲解到,以前也接触过古文和类似的教育,但读一遍后依然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入则孝,父爱母爱是最伟大的,父母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我们好,也许有些话我们不爱听,但请不要直接顶撞,学会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孩子的父母时便会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一个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结交和依赖的。
出则弟,一个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缘分,与同事朋友相处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对方的角 ……此处隐藏10197个字……“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就是圣人的教海,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可学了《弟子规》里“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我爱读书,爱读《弟子规》这本书,爱它的每一个道理,读完后,我自然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崇孝,做一个孝女。
《弟子规》读后感14最初接触到《弟子规》,是在爱和慧国学幼儿园的读书会上,爱和慧张园长说《弟子规》是国学经典基础中的基础,是每个人言行的规范,每个人都要读《弟子规》,不但要读,更是要践行弟子规中的每一条准则,向大家推荐了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既然是好书,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学生家长,我的弟子规学习之旅就是从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开始的。
《细讲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稿。刚刚拿到这本书,只有一个感想,这么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够读完呢?但当我读了第一页就有一种很迫切地要读完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可是,随着蔡老师的谆谆深入,我的心一点点变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过的这三十多年尚不知何为做人,我真的枉为人子,更枉为人师!
原来以为《弟子规》就是来约束孩子行为的,让学生们背,我不用背,要求他们会背就行了。兴致来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讲一讲肤浅的道理,觉得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其实我懂得的也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肤浅的意思,我从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读,去做。至圣先贤的教诲,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在埋怨孩子不听话,埋怨孩子不讲礼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着想。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懂得“身教重于言教”,“上行下效”这句话,我并没有懂得真实的意思!
做为老师,我舍本求末,没有把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规》是用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孩子在没有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识只是他们傲慢的资本!
感谢蔡老师让我清醒过来。他让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对这本书,我有一种得遇圣贤的感慨。引用本书后记中的话:《弟子规》教诲我们,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时时以一种恭敬的心,以一颗付出的心,对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那么,人生之舟一定会划向幸福的彼岸。当下自己感觉是幸福的,才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才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所谓“教儿教女先教己”。
希望天下父母都读一读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都来认真学习《弟子规》。因为“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时间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复到本来的清净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样!”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规》孩子要学,老师要学,父母更要学。学会恭敬,学会谦卑,学会付出,学会感恩,学会爱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钱,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爱人的世界里,我们有谁不想,让孩子的人生之舟划向幸福的彼岸。
《弟子规》读后感15自从我读了《弟子规》一文后,感触万千,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一章是“泛爱众”,它让我明白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人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每每念起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人间的人啊!都要学会奉献爱,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使这种爱覆盖了整个天空,大地承载了所有的爱,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撒满了爱。难道不是这样吗?只要你奉献出来了爱,上帝就会回报你。在你遇到困难之时,别人就会伸出爱的双手,救你于困难之中。
爱是给予和奉献,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回报。我想起了汪国真的一首诗《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
爱不就是单纯的吗?爱不就是为了给予吗?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雷马斯所在的村子发了洪水,无情地洪水很快吞噬了这个村子。雷马斯爬上了树,可是水位越涨越高,不一会儿就淹到了他的脖子那儿了,就在他绝望之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撑船而来,救了雷马斯。雷马斯到了安全之地后,深情地对那个救他于危难之中的人说:“我该怎样报答你?”那个人说:“我不需要回报,只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尽力去帮助他们。”每当雷马斯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他总是尽力地帮助他们……
是啊,一个承诺,给予和爱,就这样循环,温暖了每一个人,感动着整个人间,我们要用一颗感动的心去关爱有需要的人!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中国史无前例的8级特大地震。霎那间,那个好山好水的汶川竟夷为平地!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子女;多少人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家园。多少人的生命转眼间被死神夺去!死亡人数已达到4万之余!我们要行动起来,献出你的爱心,哪怕是一瓶矿泉水,一碗方便面,一件衣服,一床棉被……可是还有人去抢劫地震赈灾之物,他们早已没有了人性,眼中只有钱!为了地震受难人民,为了四川人民,为了我们的祖国,献出你的爱,温暖他们的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透出的暖意汇聚起来,就会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无限温暖。地震灾区的亲人们,我们的爱与你同在!四川挺住!中国雄起!
爱是收获而不是支出;爱是激情而不是疲倦;爱是热情而不是冷漠;爱是习惯而不是即兴;爱是愉快而不是悲伤;爱是播撒而不是发泄;爱是振奋而不是消沉;爱是创造而不是停滞!只有付出才能收获,一定要尽力帮助你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爱永远是人间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