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hai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平静,毫无抱怨。
也许你正过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同义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卡在社会机器的一环上,是规律到有些单调,单调到一眼能看到很远。你是成功的,安稳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是不安宁的,心里是有所抱怨的。这样过完一生,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去放弃一切,即使想尝试,也会像我的假设,会在中途“死”好几次。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我的心中也没有答案。不过目前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驱动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较。
如书中所说,那是一种掉进水里只想活命的驱动力。一般,有这种驱动力的,八成是个天才。一个人既然能做出这种决绝的选择,他的内心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只要自己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这个问题问涛哥,他可能会说:“咱能不能接点地气,踏实过日子不好吗?再跟我说月亮的事,我一脚把你踹西湖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近百年过去了,这本书依旧畅销,它带来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感悟适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纪。
小说中,毛姆创造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拥有稳定工作与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但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家出走前往巴黎,并给妻子写信要求离婚,所有人都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与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查尔斯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画画的强烈渴望,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而已。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吃尽苦头,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他隐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娶妻生子,安心创作,最后病死。他在死前绘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却嘱咐妻子将那幅画烧为灰烬。
读过这本书的人对查尔斯这个人物皆是又爱又恨,有人认为他为了理想抛妻弃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旧会被他执着的追求深深感动。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学了一年的画画,画技一般却敢抛弃一切去巴黎追寻他的绘画理想,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疯子。但不可否认,疯子与天才本来就一线之隔。查尔斯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证明了自己是个天才。
小说中从未出现过“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书名却是“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难以触及;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生活的欲望,俯拾皆是。作为普通人,我很难认同查尔斯的行为,毕竟人是被无数关系牵绊着的社会动物,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在不断衍生名为“责任”的后果,他原本所拥有的,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虽然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毕竟,活着的意义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什么是生活呢?书中毛姆讲完亚伯拉罕医生的故事之后说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贱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是用浅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世界,同学会上的攀比、家庭聚会上的询问、亲朋好友的关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去努力复制所谓的“幸福”,逐渐地忘了“谋生”与“生活”是不同的。如查尔斯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为创作忍饥挨饿、穷困潦倒那都不算什么,那是他的诗与远方。
但理想主义也要解决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像查尔斯那样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济和借钱过生活。同样是理想主义,书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亚伯拉罕医生就没有走极端,他心平气和地过平凡的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热到走进深山老林进行创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于探索生活的价值。如是,我们不必如查尔斯那般极端的追求“月亮”,放弃“六便士”。毕竟,作为凡人,我们首先要活着,尽可能体面地活着,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顾理想和现实,感情与理智,艺术与生活,自我和社会。
愿你能抬头望月,也不忘脚下的六便士。愿你攒够了钱,还有勇气继续出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 ……此处隐藏13655个字……纠结,它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巨作:《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一样,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哲学问题,但终归我们是佩服那些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跟随薄荷英语读书的时候,读过《月亮与六便士》的英文原版。如今再读起,故事脉络逐渐清晰,如老朋友再次相见,聊一聊过去。
书中男主角名叫思特里克兰德,这是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名字可太长了,因为记不住,所以专门去百度搜了一下,粘贴过来。有朋友问我,欧美小说里这么长名字怎么记住的,我压根儿没有这个烦恼,因为我不仅从来记不住,也未曾想找技巧去记忆。因为这丝毫不阻碍我在脑中塑造他的形象,也不影响我认识他,理解他,爱他恨他,批判他,同情他。他/她是个活生生走来我眼前的人,绝非是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月亮与六便士
六便士是这生活
月亮是那心中白月光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他就是那少数人中一个。
他挺怪的
自从开始画画后,大家都说他是个红胡子怪人了。
他妻子热衷于攒饭局,来饭局的都是各色文艺青年。他却不一样,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一直严肃面孔;至少在家里和他妻子面前,是个本本分分的形象,不出错地生活。在妻子的介绍里,“他可能很无趣”,至少在精神层面,他妻子眼中的他是“无趣”的。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一天,在按部就班和妻子生活了二十几年后,他留下了一封信,单方面结束了家庭生活,离开了家。妻子崩溃了,大姨姐冷嘲热讽的,大姨姐那火爆上校丈夫也崩溃了,这是什么情况?周围流言四起,跟哪哪的一漂亮女人走了,去昏头去疯去浪了。后来在巴黎找到了他的踪迹,穷困至极,没有女人,没去浪,小50的人突然觉醒,要追求心底里画画的梦想。他妻子可以理解他跟女人跑了,但绝不接受他为了理想逃离原有平稳的生活。就凭这,他俩走到这样的结局,也不奇怪,她从未了解他,也不曾拥有过他爸。不过这么坚决,这么“离经叛道”,就挺怪的。
他挺钝的
和人说话,挺没情商的,不悦耳也就罢了,甚至有揍他的冲动。都说食色性也,一女人过去坐他腿上,骂人家不说,还非得让人滚开,恩真性情!饿的都吃不上饭了,也不卖画,恩真性情!别人卖的挺好的画,给他看,说人画的像垃圾一样,恩真性情!
他挺韧的
一张没有写明原因的纸条,让他和过去还算优越的生活决裂了,就这么决绝、果敢,说了就做,去夜校学画画,真牛!他有时候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那次病的差点死掉那次,要不是戴尔克去救他,他早就死了。即使这样,他还是一路前行,从家乡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岛,最终死在那里。一路走一路画,终到想象中那个岛。从没有遗憾放弃了之前的舒适生活。从没有认为自己是天才,但一直坚韧践行这个梦想。
临死前,虽已失明,这些年头脑中沉寂的想法,喷涌而出,脑中的理想世界跃然整个墙面。
毛姆在书中描述道:“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美从来不是俯拾即是。
塑造美的人愿吃苦,敢猎奇。
他的画伴随着他本人的离世,价格涨高、价值连城,更是被赋予了应有的定义。
为什么死后又出名了呢?
大概那个当下,大家看清了他癫狂的外表,没去探索他才华的本质。
人死了,癫狂形象褪去,才能客观地剥离出他的才华。
终究是未负这一生。前半段咽下平淡,后半程终为癫狂。
终达理想之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塔西提是个巍峨的绿色岛屿,岛上有许多葱郁的线条,大概是安静的峡谷吧,那些幽深的沟壑散发出神秘的气息,谷底有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会觉得在那些林荫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过着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早就听说,而且也放在我的图片架上,但一直没看。原因是近来的时间的碎片化,和越来越懒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触及长篇。另外从多个角度看来,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不能象看武侠一样草率,随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认为自己看过了,所以一直没翻页,甚至连尝鲜就没有,怕不小心看了几页,如同没准备好约会样,没有准备得妥帖,就与思慕已久的恋人相会,失去了天时地利人乐的情调与滋味。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顿了好久(一二天),对比之前看书的节奏而言,我慢了许多。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没有象之前,用尽一切闲余,如饥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内的缓缓地看完这个中篇小说。看完后,没想到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长,也没想到它的内容会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释卷地看书了,如同我之前看《红楼梦》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样,而且在心中赞不绝口,并时常沉思掩卷,自以为感触良多。
文字的优美的确是出人意外的,没想到译本也有这么好的文辞。很多时候,我竟然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的风景中,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细致感受里,去体味文字中我的非凡体验。毛姆的确有着非凡的表达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龙》所言述的一样,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语。表达完成时有一种畅尽的欢快。对就是这个意思,我只想这样说,然后他就表达清晰了。这样的文辞表达,让人倍感贴切。同样因为文字的优美,所描述的风景纯净芬芳,人物鲜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实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鲜和沉浸,回头看来,意味深长。当你看到某篇某章时,你一定会同感这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当然,最最重要的阅读体验,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先讲几个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联想。首先,BBC记录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鲁斯,在七岁的时候,就充满了梦想,将来去南亚某个岛国去教学传道。没有为什么,在他35岁的时候,大学毕业,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显现出贫穷,杂乱,但安详平和。如面容一样朴实的他就实现他儿时的梦想。看到那一集的时候,我心思杂乱的,他们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来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节,徐宏祖,也就是我们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诙谐欢快的小说里面,在跌宕恢弘地撰写一部帝王将相的大传后,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了徐霞客的一生,从小就不爱好功名,但爱读书,而且突然就爱起了驴行,反正哪里没去过,好看,就去哪。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一直到终老,无家无子而亡。图什么,没说,作者只是悠悠地说了一句台历的文字: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而另一个名篇,阿甘呢,你们自己去看看。
终于我还是不落俗套地说一句:满大街都是便士,为何只盯着月亮。致敬这本伟大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