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读后感

时间:2023-05-12 07:32:14
《酥油》读后感

《酥油》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酥油》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酥油》读后感1

很多时候会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为亲眼看到那些传说中美丽事物的耀眼光芒,只为真切地感受发生在遥远他乡的人间忧乐。就像,《酥油》的作者,江觉迟。

那是一个属于梅朵的美丽的故事。梅朵,一个普通的汉族女孩,为了继续完成妹妹阿玲和父亲的遗愿,只身一人来到西藏的一个无名草原。那里,天空清朗开阔,山顶白雪皑皑,草原青青莽莽、一望无际。只是,无法企盼的高度带来的不仅是令人窒息的美丽,更夹带着让人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而书中的梅朵带着老父亲的遗愿,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想要帮助那里的孤儿,想要传授他们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却不想,她这一去,就是永远。为了寻找那一个个的草原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小小的庇护所,这个弱小的女子,几乎倾尽所有。短短几年,她从一个纤细的汉族女孩变成了一个充满酥油味道的高原女子。在那里,梅朵遇到了藏族小伙子月光,月光是多农喇嘛派来帮助梅朵开展教学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他们一起寻找草原孤儿,从一开始的一个到后来的二十五个。一路寻找,一路相伴,朝夕相对间,他们渐渐相爱。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共同经历生死。而这,不仅仅是爱情,混杂其中的,还有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对孤儿的疼爱,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怀揣着他们的共同梦想——让草原上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念书,梅朵和月光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寻找出来的孩子在高原上相依为命,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气温,梅朵的身体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贫病交加中,梅朵也从曾经的如花美眷变成一个百病缠身的虚弱女子。月光恪信宗教的力量,可是从活佛那里祈求来的“神药”却救不了梅朵的身体。梅朵终究没能实现她的梦想,面对深邃的雪域高原,面对强大的宗教信仰,渺小的梅朵是那么无助,那么渺小,那么孤独和寂寞,甚至到最后连最心爱的恋人也最后出了家,将他抛弃。但一直到最后,她始终在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合上这本书,我竟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想起山区的那些孩子们,那样破旧的教室,那样艰苦的环境,但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却是对知识的渴望。那灼热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安慰,可是合上书本,我却发现,原来我也是这样的渺小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做起,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个故事太沉重,像一块大石头重重的压在我的心头。故事里,梅朵为了让草原孩子能上学,倾尽所有,而身边却有那么多伙伴厌学弃学;月光是那样的恪信着寺庙的力量,而现实里有些人,他们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之中,忙于生计,压抑着扭曲的灵魂,早已忘却了曾经的信仰。

合上书的刹那,我真希望我就是作者,不让结局那么悲怆凄凉,不让梅朵倒下去。或者,我希望我能变成梅朵,做一个贫困山区的教师,帮助她完成未尽的夙愿。然而,我深深的明白,这样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我想,我也会像梅朵一样,远离舒适优越的生活,但是我想我会收获孩子们得到知识后的快乐目光。或许,我也会生活得很艰难,但一想到我能够像梅朵一样带给他们追求自由的梦想,让他们借助知识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我会欣慰,会喜悦,会充实!

现实之于梦想,梦想之于现实。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多少人仍然在为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坚持着,又有多少人迫于现实的压力开始改变自己的梦想,甚至,抛弃自己的梦想。我想,我要做那个小小的梅朵,为了梦想,用双手轻轻点亮心中的那盏酥油灯,小心地护着它,爱着它,让它在这现实的人世间散发出那最为美丽动人的光辉!

《酥油》读后感2

酥油一样的女子,有着酥油的精炼和酥油的光亮。那些明亮的孩子,是她的希望;那个渐行渐远的青年,是她结愁的牵挂。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是她此生的心愿……

她,是小说《酥油》里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义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觉迟的真实化身。梅朵,藏语是花朵。这美意的名字,是一见多情的他为她起的。而她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于是,汉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携手走进了慈悯的多农喇嘛铺展的画卷中,从事草原孤儿学校的创建工作,并由此经历着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丽景观,奇异人情,和沉重的背负。

神秘的麦麦草原上,有茂盛无尽头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里也戴着白莲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顺着冰川披挂下来的冷杉、云杉、高山杜鹃。虽然美丽着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隐藏着无尽的杀机。怪僻的丛莽雪窟里,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猪家族;诡异的雪崩夹着泥石流,切割埋覆着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没奔命的路人;还有阴冥的灵异与人如影相随,要堕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独在绝望中。

在这样险象环生的路途中,他们却要去草原腹地,寻回一个个散落的孤儿。此举已经不易,竟还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挠。

顶礼膜拜着菩萨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妈,雍容华贵高高在上,奴役着孤儿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弃的阿芷,想回头却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数着三万八千遍的经语。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养了一群私生子而犹未已,一边盲目阻止有音乐天分的大儿子进学校,一边却虔诚地送他到寺里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遗恨,反复在噬咬着支教老师梅朵的心,让她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还有,衣食无着落,做学校的碉楼几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学校的多农喇嘛突然离世,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然而,梅朵们在坚守,在孤儿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帮助下,咬牙坚守着,他们是草原上点亮酥油灯,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运的人。

在复杂艰难中,又收获着爱情:学生对老师的不断依赖眷恋之情,草原朴实牧民对梅朵奉若菩萨的信任与感激之情,若隐若现却如酥油灯盏的火苗,一直跳跃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恋之情,都叫人心生温暖,希望无尽。

可是,地域的差异,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异,也让梅朵遭遇着身体疾患的重荷,遭遇着孰是孰非的信仰纠结,遭遇着二十五个孤儿学生的未来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无奈。当回到平原城市历经三年磨难急筹经费的梅朵,再回草原,寻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时,却惊愕地获知,为了祈祷久无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远遁入空门!巨大的哀伤和孤独,淹没了柔弱的汉地女子梅朵!不仅是个人得失的哀伤,更哀伤于从父亲妹妹手里接过的重托,没有承接稳当,有负于活佛,有负于草原孤儿,有负于蓝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幸而已谋得多方赞助可以重建学校,幸而还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圣的使命要怎样折磨这位汉族女教师才善罢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里,凭借学历能力,谋得一 ……此处隐藏1610个字……但她希望找到可以点亮下一盏酥油灯的人。

看完书的那一刻,觉得用任何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都是贫乏的。充满热情地帮助草原上孤儿的汉族女子梅朵,善良支持梅朵工作又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族青年月光,好心的班哲和喇嘛,那些可怜的孤儿还有草原上的人们,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那些关于爱,关于信仰的故事,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渺小、世俗。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一般人无法忍受,他们安于现状,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佛祖的心意。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来了一个现代人,她被形容成梅朵(藏语“花”),她来这里帮助孤儿,希望他们可以学文化,可以更好地生活。月光则一直陪在她身边,支持她、帮助她。如果他的信仰稍微轻一点,他们一定在那片天堂过着美好的生活。但正如梅朵自己所说,“一个心中只有佛祖的人和一个他认为混沌的相信现在文明的人”,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书中从一开始便充斥着浓厚的信仰,藏族人对佛无条件的信仰,不能用愚昧落后形容,因为毕竟那是他们的精神依托,比起现代人的虚华浮躁,他们是宁静的。但,事情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他们的信仰。苏拉的姐姐为了赎罪在转经时饿死自己,那个有着画画天分的孩子因为相信大师可以治病而毁掉了自己的右手,还有月光,因为梅朵的一句誓言在梅朵出事后出家……对于高原上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也许没什么稀奇,因为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可是,在我们看来,会用愚昧来形容吧。他们的信仰已经渗入骨髓,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前世赎罪或为下一代祈福,他们对佛祖从不怀疑,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这是怎样的信仰?我无法体会。但它的影响也许是深远的。记得其中有梅朵回到汉地治病的叙述——她竟然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与高原的日子相比,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好友蒋央和湛清又与她是那么的不同了。

爱,一路铺开。梅朵与月光的爱,梅朵和月光对孤儿的爱,喇嘛、班哲他们对高原人的爱……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爱都集中在这个故事里,成为一种大爱。有一种人他真的可以傻到这种程度,爱别人永远比自己多,仿佛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我很羡慕,可是我做不到。很久以前我也想过让穷苦的人都不再受苦,可是后来呢,我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都是为了自己,我渐渐地向这个世界妥协,成了一个自私的人。看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是渺小而卑琐的,愧疚像藤一样紧紧缠绕着我的心,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过现在安逸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爱,但我的爱都是自私的爱。梅朵与月光的结局虽然凄凉,但他们的爱延续了下去,他们对孩子们的爱,一寸寸地温暖着这些孤苦孩子的心。没有谁会拒绝爱,也没有爱是不能被延续的。梅朵回到城市治病时,蒋央和湛清的帮助,蒋央同事的捐助,都是无私的爱。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梅朵他们那样大公无私地付出,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爱亲人,爱朋友吧。只是现在世风日下,有些人竟可以弃父母于不顾,陷朋友于不义,我不明白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卑劣的人,他们的心难道不是肉长的?人与人可以有差别,但这种天壤之别究竟又是为什么?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迷茫与坚定,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这个酥油一样纯洁的女子净化了我的内心,黑暗中我仿佛看到她手持一盏酥油灯缓缓地走来,将路过的地方依次点亮。我不由得伸出手,接过她的酥油灯,将爱一直传递下去。

《酥油》读后感5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业内前辈那里得知,我们桐城有一位有爱的教育者---江觉迟老师。江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做《酥油》,前辈建议我们都去读一读。

后来,学校汪校长牵头,成立了沙铺学校青年教师悦读俱乐部。是的,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好在这个时候,我在孔城老街遇见了《酥油》。借此机会,我开始读《酥油》。

翻开书,便看到陈彦瑾先生的题词“大美之书”。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何要用“大美”来形容这本书。直到我看完本书,才明白。何为大美,那便是江老师的大美心灵,江老师的大美行为,江老师的大美人格。

在序言里,了解了这一切发生的源头,从祖母裁襟励子的爱与诚信,到父亲在电话里叮咛的言而有信。江老师用爱坚守着自己的承诺,用诚信延续着自己的承诺。在草原上5年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点点滴滴,幻化成文字的时候,每每读来,我都觉得艰难异常,更何况亲身经历了那些艰险的江老师。

一个柔弱的女子,小小的身躯是如何隐藏了这些巨大的能量,使得她在那片草原上坚持了那么多年。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想,若是对于旅行者而言,路过草原的晴朗天气,我们肯定会感慨于大自然的奇妙,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圣地。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而言,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偶尔的晴朗,更多的时候还有雨雪和狂风的问候,世代生活的居民大概习以为常了,他们可以适应。但是作为外来居民,仅凭着满腔热血,我想是不足以应付这草原上的日日夜夜,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继续走下去的耐力和与困难抗衡的决心。

从第一个孩子阿嘎,到第二个孩子苏拉,再到后来的所画、小尺呷、米拉……与每一个孩子的相遇,都称得上是缘分的指引,努力的结果。我印象最深的是梅朵和月光与阿嘎的相遇,梅朵的一次意外受伤,给这个孩子带来的是命运的改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梅朵的内心是舍不得一个孩子不读书,舍不得一个孩子不受教育,所以,在她养伤期间,偶然碰到了在益西医生家做工的小阿嘎时,内心的那团火热即刻就被点燃,无论如何,她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走出这片困境,帮助他开拓新的人生,虽然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她从来也不曾放弃,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在月光的大胆陪同下,两个人终于带走了阿嘎,这一番波折,是文化差异的碰撞,所幸的是他们成功了。于是,梅朵老师有了第一个学生。可爱的小阿嘎心怀善念,带着我们的梅朵找到了苏拉女孩,在多农喇嘛的碉楼里,经过一番打扫,麦麦草原孤儿学校便开学了。

有了学生,教育便是最大的问题,如何教这些完全没有基础的孩子呢?该教些什么内容呢?于是,我们的梅朵又化身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战士,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均衡教育,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虽然孩子们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各种本领,也是都要学习的。难得梅朵老师这样用心的对待孩子们,这样的为孩子们的未来操心。

除了孩子们,梅朵老师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人---月光。从他们的相遇相伴,就注定了这两个人不平凡的经历。两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生活差异,思想差异,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两颗心反而越来越近。很多时候,我想假如老天没有开那些玩笑的话,后来的梅朵和月光,肯定是幸福地生活着。虽然江老师一再说这些爱情是虚构的,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至少在前半段,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他们经历过的那些温情的、艰难的、纠结的,总归都是温暖而有意义的。

在《酥油》的后来,梅朵姑娘彻底病倒了,无法再去她心心念念的草原,康巴汉子月光去往遥远的尼泊尔,碉楼学校解散了。

万幸的是,孩子们已经成长了,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自己的光芒,犹如酥油一般,点亮自己的光,照着这一方明亮。持续而悠长……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叫江觉迟的奇女子。一位拥有大美大爱的教育工作者。

《《酥油》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